2015.11.19
【社會系系友演講】《成為他自己: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
11/19(四)是社會系系友劉若凡新書《成為他自己: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演講。講者花兩年時間改寫其榮獲2013年碩士論文田野工作獎的碩士論文。本次演講除了簡介的書的內容以及研究心得,獎者也以台灣第一所體制外中學校友的身分,分享其成長的心路歷程。
該書的核心提問是全人中學這種另類的學校,是否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要教學生什麼?又要怎麼教?人本教育提倡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實際操作會遇到那些困境,又如何解決)?講者強調,青少年教育的特殊地位、人本教育的出現和全人中學的目標、制度及實作,必須放在當代社會中關於「好教育」的論述、想像中,始能理解。這是橫跨二十年的學校制度史研究,可以連結到1980至1990年代的諸社會運動及理念,包括對中等教育、升學壓力的反叛,還有高等教育的自治、言論自由。
進入學校內部的分析則更加深刻。教育本身有方向性,又要師生平等,這如何可能?講者在密集、全天的參與觀察中,發現教師主要是透過同儕的地位系統來引導學生達到某種自由。然而,同儕卻演化出好學與叛逆的兩個群體,彼此折衝、甚至往背離人本精神的方向發展。學生為追求自由付出了各種代價,也對自由有更多的反思,得到比自由更多元的答案。本書說明「自由」是在特定時空脈絡中形成的某種教育目標和價值,而其實踐也遭遇各種波折又演化,從中可看店師生等行動者的詮釋和學校制度的運作和變遷。這本書談自由,更談學生詮釋、行動的成長過程。比起大部分談論小孩教育方法的書籍,這本書論及小孩怎麼看自己的成長過程,還有該過程怎麼放在更廣泛的制度中來理解。
本場演講高朋滿座,包括曾系主任嬿芬、講者碩論指導老師林副教授國明及多位老師出席,會後提問亦相當踴躍。其中,獎者認為關於該校學生家長的提問相當重要。12/17(四)為有本學期最後一次社會系學術演講,由韓國延世大學社會系元载渊(Jaeyoun Won)副教授探討台灣、中國與南韓的公民身份議題。下學期仍有數場學術演講,詳情請關注台大社會系臉書。
2015.12.16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臺灣風險社會論壇暨記者會:COP21後臺灣氣候變遷治理走向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於2015年12月16日舉行記者會,公布第一手COP21與臺灣息相關的決議資訊,以及「臺灣民眾氣候變遷態度調查」。並且邀請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以及臺灣青年氣候聯盟政策研究長謝尚融等人針對主題進行與談。
首先由國立臺灣大學社科院風險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周桂田主任主持,探討氣候變遷的社會風險議題,公布民眾氣候變遷態度調查關鍵數據。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林子倫副教授則公布第一手COP21與臺灣息相關的決議資訊,並邀請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士與談。
在論壇的第二階段,由臺灣青年氣候聯盟謝尚融政策研究長針對COP21會議進行分析與政策建言,並且與關心氣候變遷議題的現場民眾進行Q&A對話,現場參與民眾十分熱絡,活動圓滿落幕。
2015.12.17
【社會系學術演講】邁向跨國公民身分的東亞:台灣、南韓與中國
12/17日是本學期最後一場社會系週四演講。講者元載淵(韓國延世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有令人驚豔的學術經歷,主持人劉華真副教授也表示講者是主持人在美國求學期間重要的學長。
講者從南韓華僑孫啟瑞的故事開頭,說明南韓華僑90%祖籍山東,但同時有南韓、台灣(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種可能的身分歸屬。講者將中國比喻成生父,而台灣是養父,南韓則為出生地,並以此群體的特殊性,切入後冷戰東亞地區的公民身份議題。公民身分是社群成員的一種身分,區分他者與我群。本次演講聚焦1990年代以後韓國華僑的轉變。
南韓雖有130年的華僑移民史,但長期沒有中國城,沒有非常富有的華僑,數量也沒有增加,是南韓社會中不被看見的群體。1998年以前,未成為南韓人的華僑受到種種財產權和企業所有權的法令限制,直到經濟危機後的新自由主義轉型才開始放寬。同時,赤色中國改革開放後,山東省成為南韓最大的貿易夥伴,相信反共復國是「好中國人」的南韓華僑,慢慢與中國形成連結。爾後,台灣的民主化與台獨意識的興起,則讓長期未居台灣的南韓華僑重新思考自己的公民身分。
整場英文演講偶爾穿插講者流利的中文,演講後的提問與討論也相當熱絡。包括中研院謝斐宇老師提問,南韓的經濟自由化與民主化時間重疊,為何講者聚焦經濟自由化的效果,或者要如何區分兩種效果?本系吳嘉苓亦提問公民身分的討論上,「生/養父」的比喻和「生/養母」是否有理論上的差異?還有聽眾針對中國的朝鮮族提問。提問討論後,多名老師仍參加會後點心會,分享提拉米蘇時討論研究、聯絡感情。下學期社會系仍會繼續舉辦學術演講活動,詳情請關注台大社會系臉書。
2015.12.18
【東亞民主研究中心】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呂曉波教授蒞臨演講
講題: 比較政治與中國研究的前沿課題與研究方法
參與人員:張佑宗教授、陳明通教授、俞振華教授、黃旻華副教授、吳文欽助研究員、黃凱苹博士後研究員、潘欣欣博士後研究員、魏德榮博士後究員、及國發所與政治所碩博士生
主辦單位:東亞民主研究中心
2015.12.21
【東亞民主研究中心】東亞民主研究計畫越南、柬埔寨調查完成及臺灣調查資料釋出
2015年亞洲民主動態調查第四波調查計畫,越南地區已於11月完成面訪調查;柬埔寨則於12月完成面訪調查。而第四波臺灣調查資料已於2015年12月21日公開釋出,提供給學術界人士參考、使用,請於東亞民主研究中心網站下載申請書後提出申請,謝謝。
2015.12.17
【頤賢講座】未來電業面對的挑戰-能源是選擇題or是非題? 黃重球董事長
黃重球董事長在今天演講中提到,台灣電業未來必定會面臨減碳與非核兩項挑戰。面對全球高度重視的減碳議題,台灣目前已經擬出兩項減碳計畫: 205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 2005 年排放量之 50% 以下; 2030 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 2005 年排放量之 80%,這些目標對於以火力發電為主的台灣都會造成很大的衝擊。除此之外,日本福島核災後,國內非核的聲浪逐漸抬頭,然而作為減碳手段之一的核能發電,在面對減碳的壓力下,是否應完全廢除,這是未來台灣社會必須面對的難題。
在社會形成共識之前,黃董事長認為目前能積極推動的兩項措施便是節電與再生能源。他提到台電已積極投入風力發電的架設,也很鼓勵民間舖設太陽能光電板, 重新設定了 2030 年再生能源累計裝置容量達 17,250MW 的目標。不過黃董事長也提到,不論是環保設施或是再生能源,都相對昂貴,在追求低碳、非核、安全與環保的同時,電價上漲是必然的趨勢。台灣社會除了面對未來能源政策要有共識外,也需要相當大的毅力來適應這些生活上的改變。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