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主題書展】醫在原鄉:1865 |
||||||||||||||||||||||||
2015年大洋洲民族誌影展:島嶼新視界 生命的變奏 |
||||||||||||||||||||||||
【主題書展】掇拾原典 ‧ 還原歷史 |
||||||||||||||||||||||||
種下希望的種子:
|
地點︱嘉義線阿里山鄉立圖書館 圖、文 / 游凱婷 部落贈書暨館外書展一直是原圖中心重要的推廣活動之一。目前全臺地區共有55個原住民鄉鎮(區),這些地區多處偏遠,交通不便,居住環境條件相對不利,整體上遭逢諸多困境。因此,原圖中心自2015年起,開始進行55原鄉部落贈書的中長程規劃,旨在將原圖中心的館藏資源分享至臺灣現有的55原鄉,充實原鄉各圖書資訊中心的閱讀資源,也期盼藉此增進原圖中心與部落間的關係。 在今年六月,原圖中心已於花蓮縣卓溪鄉的卓樂國小舉辦第一場部落贈書。下半年度,部落贈書的腳步則來到嘉義縣阿里山鄉立圖書館(以下簡稱阿里山鄉圖),在贈書之前,秋颱剛過不久,將書籍寄過去時,還擔心山路狀況不佳,不知是否會影響預訂的贈書行程?到了贈書當天,館員在達邦部落入口繞了一會,找不到圖書館的方向,所幸親切的鄒族館員立刻趕來帶路,很快便順利抵達阿里山鄉圖。 跟一般公共圖書館很不一樣,對阿里山鄉圖的第一印象就是溫馨,不算大的空間內,卻營造出像家一般溫暖的閱讀氛圍,也難怪鄒族小朋友說他們幾乎每天都會要來圖書館看書。如前文所述,阿里山鄉的原住民以鄒族為主,因此,在贈書的挑選上也以有關鄒族文化的內容為主。此外,也從中心內現有的來自各界的贈書中,選出許多適合送給公共圖書館的各種兒童讀物,一起送至阿里山鄉圖……。 |
文/林恬慈 政大民族學系的王雅萍副教授10月21日在國史館舉行「原住民族重大事件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演講,分享她在從事原住民族專題研究的過程中,對原住民族史這塊新興領域的觀察與省思。 在1998年以前,小林岳二曾提到,跟原住民族相關的歷史研究中,以霧社事件與高砂義勇軍成果最為豐富。1998年之後,政府與學界陸陸續續開始原住民史的考察研究,如中研院的臺灣史研究所漸漸出現以平埔族為主題的研究,中研院民族所則在2003年成立歷史人類研究群,也漸漸有原住民學生以部落史為主題撰寫論文,民族史的概念漸漸開始發展。 王教授提到,民族史的定義不只有一種詮釋方式,可以是跟民族相關的歷史研究,例如專題史、部落史、家族史、氏族史,也可以指稱以整個民族為單位的修史,可以確定的是,沒有專一專門研究民族史的學門。在臺灣目前從事原住民族的民族史研究的,有歷史學、人類學、以及政大的民族系。因此原住民族的民族史研究,通常是跨學門的研究。隨著對原住民族群的了解,研究也從一開始較粗略的開發史觀發展到分類越來越細的議題……。 |
文/莎歷瓦勞.布朗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的「走過Gaya、看見彩虹橋──賽德克族」特展第二場講座,講題為「賽德克族部落的文化復振」。開場的王梅霞老師說道:大家可以發現到本次「走過Gaya、看見彩虹橋──賽德克族」特展,其實是部落族人從部落的文化復振過程中慢慢累積而來。本次講座邀請到長期致力於部落文化復振的伊婉貝林前來分享本次這特展的經驗,以及眉溪部落文化復振的點點滴滴。 一開始,伊婉先帶觀眾仁愛鄉中各族群部落的位置,仁愛鄉除了賽德克族、泰雅族、布農族,在大同村(尤其是清境)更是有新住民,如果有看過《異域》這部電影,就知道這個地方有許多當時跟國軍一起過來的少數民族,人數不多,但有八、九個中國少數民族分布在榮星、翠華、大同一帶。可以見得,仁愛鄉內的族群分布是非常豐富的,伊婉也大致介紹賽德克族所在位置。 部落族人的迴響 這次的賽德克族特展,有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也有我們部落族人給我的感動。 一開始我找部落的人一起來臺大人類學博物館,看這裡藏有一些日治時期賽德克的衣服,看我們能不能有新的想法。好比這次特展展出的一件裙子,那是以前我們跳舞的時候穿的裙子,可是現在部落的人已經沒有看過或是不知道織法,所以不知道怎麼織,但這件裙子的織法是中等的技術,如果去學習是可以很快復振的。比較特別是,這件裙子它分成三片,每一片都是用織的,看到這件裙子我真的很興奮,這次就帶一些對織布有興趣的婦女一起來看……。 |
蘭嶼、飛魚、巨人和故事 張友漁 著;四也資本,2015 文/廖偉辰 《蘭嶼、飛魚、巨人和故事》是作家張友漁的青少年冒險小說,故事描寫四個達悟族少年索瑪、普普肯、妮嘉樂和薩達信彥與一個善良的阿尼杜(惡靈)馬羅思,為了馬羅思沒有聽完的故事,在蘭嶼島上,橫衝直撞的冒險故事。 本書主角薩達信彥,有一個漢人母親在高雄工作,而他和亞蓋(達悟族語中祖父的發音)一起住在蘭嶼。即將讀國中的他,其實有隱藏在心裡的煩惱,就是他的媽媽希望他能去臺灣讀國中,可是他一想到亞蓋會傷心、寂寞,就不太想去臺灣唸書,但又不知道該怎麼樣拒絕媽媽,才不會讓她不開心。索瑪、普普肯、妮嘉樂則是薩達信彥的好朋友,其中,索瑪是一個飛魚會主動跟她說話的小女孩。 本書另一個主角馬羅思是一個來不及聽完巨人與漁夫的故事就過世的達悟少年,但是他的靈魂流連在蘭嶼四十五年,常常回來偷聽故事,但是再也沒有聽過關於屬於他未聽完的巨人故事。但因為強烈想要聽完這個未聽完的故事結局,而不願離去。馬羅思甚至不知道自己已在人間流連多年,還一直以為時間靜止在他聽故事之前,所以連家人、朋友的容顏變化都不知道,以為他們都離開了。 故事就從索瑪、普普肯、妮嘉樂和薩達信彥為了證明自己不怕阿尼杜(惡靈),獨自前往蘭嶼的墓地試膽之後,不過在隔天,意外地就遇到一個流連在蘭嶼周圍而不願意離去的馬羅思開始……。 |
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 Indonesia Etc.: Exploring the Improbable Nation Elizabeth Pisani 著;譚家瑜譯;聯經,2015 文/盧育嫺 臺灣人的「印尼印象」來自於幾個關鍵字:印尼看護、東協、峇里島、紅毛猩猩、排華暴動、巴東牛肉、不吃豬肉的穆斯林國家等,處於東南亞與東北亞之交的臺灣,對「印尼」的感覺其實很陌生,然而,本書作者伊莉莎白‧皮莎妮(Elizabeth Pisani)卻點出這種「印尼陌生症」竟是「全球共通」。她自己多年的經驗是,無論在紐約或倫敦參加各種酒會,若提到「印尼」兩個字,總會引來對方緊張、茫然、不知所云的表情,皮莎妮借印尼華裔企業家瑞迪(John Riady)的話認為:「印尼恐怕是最被世人忽略的國家。」全世界對印尼的認識如此貧乏,使得《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一出版,即被《經濟學人》喻為:「在坊間屈指可數有助於一般讀者了解印尼的著作中,本書為箇中翹楚。」 《經濟學人》推薦《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是認識印尼的優先選擇,但是我們為什麼需要認識印尼?消除誤解可以是一個理由。以本文開頭所舉的幾個「印尼印象」中,可看到對印尼的普遍誤解,例如:印尼雖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信徒占總人口85%以上),但並非所有印尼人都是穆斯林,全國一萬多個大小島嶼仍保有各種族群的傳統信仰,其中許多族群靠著舉辦重要儀式,現場宰殺豬隻牛隻,立即分享全族共食,以此形成緊密的互惠連結。即使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地區,傳統信仰仍有根深蒂固的力量,各種千奇百怪的涵化變形儀式,每每教外人瞠目結舌……。 |
文物、造型與臺灣原住民藝術──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宮川次郎藏品圖錄 胡家瑜 编著;臺大出版中心,2015 文/翁稷安 以研究西方上古史聞名的義大利知名歷史學家Arnaldo Momigliano,曾經為文分析古物研究者或收藏者(Antiquaries)和上古歷史研究之間的關聯,在他看來,古物研究者過去的學生,但不同於歷史學者,他們不是按照時間而是按照器物系統分類的方式書寫;另外,歷史學者對史實的列舉是為了解釋特定的歷史情境或狀況,古物研究者們雖然對同一類別的收藏品特別有興趣,卻不見得具有問題導向。這樣獨特的身份,在西方可溯源至公元前五世紀下半的希臘。Momigliano一文的重點不只在區隔歷史學者和古物研究者間的差異,恰恰相反,他企圖勾勒出兩者之間時而交互影響,時而敵對鄙視的千絲萬縷。其中值得注意的,他指出在近代史學雖然對這群以收藏古董、器物為專業者多所鄙視,但在近代史學自身價值觀成形的過程中,古物研究者或收藏者看待器物的態度與方法,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帶來深遠的刺激和影響,將近代史學從十七世紀以來的「歷史懷疑論」中解救了出來。 Momigliano的目的除了勾勒出近代史學基本性格的形塑外,可以猜想多少也有點想為古物收集者、研究者平反之意,尤其當在今日「論述」成為學術主流時,這些藏家搜集的貢獻,往往只被視為基礎、低階的工作。然而,學術的風向因時而變,這些收藏採集的工作,反而提供了不變的基石,從歲月流逝中搶救下難得的吉光片羽。 由由國立臺灣大學人類系胡家瑜教授編著的《文物、造型與臺灣原住民藝術──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宮川次郎藏品圖錄》一書,不僅展示了珍貴的原住民族藝術品,更重要的,是挖掘、還原了收藏家宮川次郎的一生。在本書三百多頁的篇幅裡,我們透過宮川的眼光欣賞著原住民族留下的藝術,又透過胡教授的爬梳剔抉認識了這視線的主人,一層又一層的讓我們認識了曾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事物……。 |
網站連結:http://abda.hl.gov.tw/ 臺灣現今十六個原住民族,花蓮縣包含阿美族、布農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噶瑪蘭族及撒奇萊雅族等六個族群,堪稱臺灣之冠。 「花蓮縣原住民族傳統文化數位典藏」以原住民族觀點詮釋經典,整合花蓮縣臺灣原住民族文化館、吉安鄉阿美族文物館、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及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香蕉絲工坊等館藏珍貴資源,總計70件文物、影音和書籍資料,透過數位典藏新興科技,保存和延續各館得之不易的珍貴藏品,並期望透過網路的便利,永續推廣與發展的原住民族文化。 |
網站連結:http://www.atsida.edu.au/ 澳洲原住民與托雷斯海峽島民的研究資料常常因為顧及小群體研究的倫理因素而無法進行資料的二手分析,為了蒐集及保存這些分散的資料以供後續研究,而在這些資料受到協定保護的狀況下,也能減輕部落配合研究的負擔,UTS大學於2008年在ADA澳洲資料庫(Australian Data Archive)既有的框架下,受邀建立國家型的原住民族資料處理中心ATSIDA,資料庫組受澳洲國立大學的資訊保護協定(National Computational Infrastructure)保護收藏。 ATSIDA由一群國際知名的澳洲研究專家帶領,管理資料的都是資訊處理、原住民研究與數位維護方面的專業人才。同時為了確定蒐集的資料與原住民與托雷斯海峽島民的相關性,ATSIDA也和相關部落、研究者、學術機構、政府單位、國際組織有密切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