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新消息] |
. |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19期出版 |
|
. |
【研討會論文徵求】:「士人與近世社會文化變遷(1100~1500)」學術研討會 |
[活動預報] |
. |
2015.11.26(週四)陳慧宏老師講論會:從兩幅聖母像談明末耶穌會的儒家及宗教 |
[書 介] |
. |
《史原》復刊第6期(總第27期)出版 |
[活動報導] |
. |
「活」的制度史——鄧小南教授講座系列 |
|
. |
謝仕淵老師:聽物件,說臺灣的故事 |
[專題報導] |
. |
鄭雅尹/「一點水墨,兩處成龍──東亞文化交流之中介與跨界」研究生研習營紀實(上) |
[校園活動] |
. |
「記憶臺北.印象臺大」攝影特展 |
|
. |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大——巡梭時空中校景、建物與人的相遇點」特展 |
|
|
臺大歷史系
募款專區
|
|
|
|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19期出版
-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自2008年10月創刊以來,發行紙本與電子版,至2015年4月已出版18期,記錄本系師生近期學術活動訊息,以及教學與研究成果,促進本系與國內外歷史學界之學術交流。
2015年起,為撙節經費並持續發揮原有功能,自第18期開始,本刊僅出版網頁版,歡迎學界師友與各方讀者至本系網頁-「出版品」-「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瀏覽,懇請繼續支持。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19期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編輯部 謹識
|
|
【研討會論文徵求】:「士人與近世社會文化變遷(1100~1500)」學術研討會
- 主 旨:為推動跨領域與跨朝代的研究,本計畫擬於2016年8月1、2日(週一、週二),假臺灣大學文學院召開以「士人與近世社會文化變遷(1100~1500)」為題之研討會。針對十二至十五世紀中國士人成為政治社會主流後,面對政權交替及基層社會變遷,所採取的應對之策。敬邀海內外學者發表論文,共同參與討論及交流。
- 主辦單位: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標竿計畫
- 協辦單位:臺大歷史系、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 徵求對象:本研討會除特約學者之外,歡迎海內外學者報名參加。本次會議主要探討士人在近世社會文化變遷中的兩個主要議題:一為易代之際士人的遭遇、感知與對應;二為士人在基層社會的活動與影響。歡迎歷史、文學、藝術等領域學者提交與上述主題有關之論文參與交流。 敬請有意參加學者將「簡歷(含著作目錄)、論文題目及摘要(1000字以內)」於截止日前,逕擲寄會議籌備處聯絡人。甄選通過者,本會擬於2016年3月1日前公布名單。因經費及名額有限,本會將提供會議期間之食宿、資料、會務費用,交通費用敬請自理。
- 報名截止日期:2016年1月31日(請填妥附件後擲下大會籌備處聯絡人)
- 甄選說明:本會將依據論文主題、摘要進行評選。甄選後將公布入選名單,並個別通知。通過甄選之學者,請於2016年6月15日以前擲寄論文定稿(逾期不候)。中文篇幅以1~2萬字;英文以double space、20-35 pages為限。會議論文計畫集結出版,不接受已發表、即將發表之論文,謹此說明。
- 會議時間:2016年8月1、2日(週一、週二)
- 會議地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 備 註:「摘要」與「正文」請以中文或英文擇一撰寫。
- 聯絡方式:
請洽籌備處聯絡人 李如鈞 博士 jerryfdh@gmail.com
洪麗珠 博士 lichu.hung@gmail.com
Tel: 02- 2322-5370 # 211 或 210
- 相關連結:
「士人與近世社會文化變遷(1100~1500)」學術研討會論文徵求公告
「士人與近世社會文化變遷(1100~1500)」學術研討會論文徵求報名表
|
|
|
|
陳慧宏老師介紹
|
2015年11月26日(週四)
陳慧宏老師講論會:從兩幅聖母像談明末耶穌會的儒家及宗教
- 主講人:陳慧宏 老師 (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 主持人:呂紹理 老師 (臺大歷史系教授)
- 時 間:2015年11月26日(週四)下午2:30-4:30
- 地 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
|
|
|
|
《史原》復刊第6期(總第27期)出版
- 《史原》編輯委員會編
-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15年9月,245頁。
- 本期目錄:
- 專題論文
黃庭碩/唐代後期東南士人的舉業與仕宦關係初探
張哲僥/《通典.賓禮》所見的唐代對外意識
盧泓文/十八世紀的江南治理與總督任用
── 以尹繼善為中心
王淑蕙/民初礦業糾紛之探究
── 以平政院裁決為中心(1914-1928)
- 研究討論.史料譯注
胡川安/成都天府廣場2010年出土之〈裴君碑〉譯注
- 書文評介
施淳孝/評介蕭阿勤著,《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
文化政治》
Gregory Bell(鍾瑞歌)/Book Review: Ann Heylen,Japanese Models, Taiwanese Culture, and the Dilemma of Taiwanese Language Reform
|
|
|
|
2015.10.15-11.11
「活」的制度史——鄧小南教授講座系列
- 主講人:鄧小南 老師(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 主持人:方震華 老師(臺大歷史系教授)、許雅惠 老師(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 本系邀請北京大學歷史系鄧小南教授蒞系演講,講題為:「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政治制度史為例的點滴思考」,並另設工作坊,以發現於浙江武義的南宋《徐謂禮文書》為中心,深入釋讀宋代文書,了解宋代政治制度的運作。
- 活動照片(楊曉宜拍攝):按此連結
|
2015.11.4
謝仕淵老師:聽物件,說臺灣的故事
- 地 點:臺大博雅大樓202教室
- 主講人:謝仕淵 老師(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組長)
- 主持人:呂紹理 老師(臺大歷史系教授)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
|
|
「一點水墨,兩處成龍──東亞文化交流之中介與跨界」研究生研習營紀實(上) |
鄭雅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
21世紀以來,東亞文化交流成為東亞諸國人文學界關注的熱門話題。交流過程中,中介者諸如僧侶、翻譯、通事、商人等,都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透過對中介者的研究,可以深入分析文化的交流型態與論述形成,為東亞文化研究提供一重要取徑。為鼓勵青年後進共同參與東亞文化交流研究,提升學術視野,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跨國界的文化傳釋:東亞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跨學科研究」計畫與中央研究院「共相與殊相──十八世紀前東亞文化意象的匯聚、流傳與變異」主題計畫於103年10月2日、3日假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合辦「一點水墨,兩處成龍:東亞文化交流的中介與跨界」研究生研習營,國內外研究生、年輕學者就相關議題對話與交流,拓展學術視野,為將來東亞文化交流研究另創新猷。 |
本次研習營在議程設計上,邀請對東亞文化交流研究夙有專精且引領學術前沿的國內外學者進行專題演講,涵括藝術、歷史、文學與宗教等,呈現跨領域且具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另外針對有志於東亞文化研究的年輕學子,安排專題介紹如何利用相關的網路資源進行東亞資料的收集與研究;此外,主題演講則邀請中央研究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石守謙教授與在座青年學子談東亞文化交流研究中關於「中介者」與東亞文化意象形塑的問題。
第一場
第一場演講由中央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廖肇亨教授主講「被遺忘的中介者:明清時期的海商、僧侶、通事」,主持人為臺灣大學日文系徐興慶教授。廖老師首先從域外漢籍與重寫經學史談起,舉出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因被盧文弨、阮元、翟灝等清代學者所關注,從而得知日本尚有皇侃《論語義疏》傳世,值得注意的是《論語義疏》又經由商人汪鵬傳入中國,因此在談東亞文化交流與傳播問題時,商人的文化形象值得進一步考察。其次談到文化交流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宗教,特別介紹明清時期的黃檗宗。明末清初日本黃檗宗的成立,源於海上貿易發達,17世紀福建海外移民風氣興盛,同時日本對天主教的鎮壓,江戶時代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的景慕,兼之明清鼎革易代等種種因素,福建黃檗山得以到日本京都宇治萬福寺開山,並於日本在地化發展的過程發揮影響力。作為文化群體的渡日黃檗僧人,在文學、藝術、宗教思想及出版文化方面,皆有不可抹滅的影響。最後,廖老師談到另一種東亞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中介者「唐通事」,其起源.....(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18期)
|
|
|
|
|
|
「記憶臺北.印象臺大」攝影特展
臺北,臺灣的首善之都。走過百年時光,滿載著歲月與生活之美,
透過不同世代攝影家的紀錄,凝結瞬間影像,看見臺北發展的脈絡。
讓影像內容體現臺北國際都會的進步繁華、多彩多姿。
- 慶賀臺灣大學87週年校慶,臺灣大學圖書館與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合辦「記憶臺北.印象臺大」攝影特展,自2015年11月5~30日於臺大圖書館一樓日然廳展出。以臺北為題,記錄眾人食衣住行;以臺大為題,呈現校園風貌與業師典範。
本次攝影特展經知名攝影家,也是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名譽理事長莊靈先生的推薦與選品,網羅了不同世代知名攝影家的創作,包含莊靈與齋藤南總、桑子政彥、鄧南光、李釣綸、李火增、張才、李鳴鵰、黃伯驥、劉亦泉、張傳枝、楊永智、黃子明、徐欽敏、吳毅平、張仲良、陳敬寶、阮璽、顏才琦、張譯云等,也有郭双富、賴永鑫以及陳佑明等人慷慨提供展出的攝影藏品。
攝影作品最能真實呈現重要的歷史時刻,以本次攝影展的「臺北」為例,影像作品跨越百年,呈現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臺北城的建築風貌與人文風景,庶民生活點滴在心。「臺大」主題作品中以杜聰明先生、董大成先生勾勒出臺大人對社會的貢獻,以臺靜農先生與莊嚴先生描繪出當代文人的身影,間以手機影像記錄臺大校園中現今的建築樣貌。過去與現在並存;臺北與臺大相互攀依。
「記憶臺北.印象臺大」攝影特展,以不同時期居民的實際生活影像,呈現百餘年來不斷遞嬗的臺北城市姿容,也藉此襯出臺大校園和臺大人曾經走過的輝煌而璀璨的歲月。
- 展覽時間:2015.11.5-30 週一至週日9:00-17:00
- 展覽地點:臺大圖書館日然廳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
|
|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大——巡梭時空中校景、建物與人的相遇點」特展
- 國立臺灣大學的前身是設立於1928年的臺北帝國大學,是臺灣的第一所大學,歷史悠久;校園空間則自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於1922年遷校至富田町(今臺大校總區)歷經了九十餘年歲月,容顏改變了不少,其中細微的變化與背後隱藏的動人故事,值得細細品味。
希望身處在這個「看見太多以致太多看不見」的年代,透過各式以臺大為核心的主題地圖串聯,描繪出臺大的歷史軌跡與空間發展,並從不同的視角切入,看見所看不見的臺大。
- 展覽地點:臺大校史館川流廳
- 展覽時間:2015.11.13-2016.6.30 週一至週日9:00-17:00(週二及國定假日閉館)
- 主辦單位:臺大圖書館、校史館
- 贊助單位:美國北加州川流基金會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