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訂閱本報 | 瀏覽歷史報區 | | |
【驚蟄】三月初六。未驚蟄霆雷,會四十九日烏。 【春分】三月廿一。春分落雨到清明。 【諺語】家己栽一欉,較贏看別人。比喻要靠自己不要靠別人。 |
|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十日發行 | |
米故事 從《夏子の酒》的酒米品種「龍錦」談起 |
|
從《夏子の酒》的酒米品種「龍錦」談起 圖 1 夏子的酒 第一集 圖 2 日本山形縣篤實農家阿部亀治〈あべ・かめじ:1868-1928〉 圖 3 「亀の尾」吟釀
圖 4 「亀の王」吟釀
圖 5 「久須美酒造」用「亀の尾」釀造吟釀,推出吟釀品牌「亀の翁」 《夏子の酒》〈夏子的酒〉是日本漫畫家尾瀨朗(1947-)的漫畫作品,從1988年到1991年在講談社出版的雜誌『モーニング』連載。1994年又以11集電視劇方式演出,唱紅主題曲「風と雲と私」〈風、雲與我〉。 這個故事是在敘述新潟縣小釀酒廠─「佐伯酒造」家的長男佐伯康男,苦心探訪蒐尋一個傳說中的古老水稻「幻の酒米」〈夢幻之酒米〉品種─「龍錦」。當他獲得珍貴的350粒「龍錦」的種子,正準備摸索以自然農法來栽培這個夢幻酒米品種時,他卻因病身故。故事主軸就是佐伯康男在東京從事廣告業務的妹妹夏子,獲悉哥哥的夢想毅然決然辭去大都市的工作,回到新潟縣鄉間按照哥哥的理念從摸索農事,進而跟志同道合的家業前輩完成「日本第一」的吟釀的釀造。 小說、漫畫的故事常常是虛構居多,但是尾瀨朗作《夏子の酒》是有根有據的,那就是日本吟釀酒業者活化了明治年間育成的酒米品種「亀の尾」〈龜之尾〉,釀造出極具有特色的吟釀。 「亀の尾」是日本山形縣篤實農家阿部亀治〈あべ・かめじ:1868-1928〉 從地方品種選拔出來的。阿部雖然是一介農民,所使用的選種法推測也不外是「純系分離法」,但他所育成的「亀の尾」在日本水稻可佔有一席之地:它的「子」品種如陸羽132号﹝陸羽20号 x 亀の尾4号﹞、「孫」品種如農林1号﹝森多早生x 陸羽132号﹞、「曾孫」品種如コシヒカリ﹝農林22号 x 農林1号﹞、「玄孫」品種如ササニシキ﹝ハツニシキ x ササシグレ﹞;這些品種都是名列良質米之林,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吟釀業者會把「亀の尾」視同「幻の酒米」的緣由。後來日本有名的酒米品種有很多都帶有「亀の尾」的血緣,說阿部是個「農民育種家」一點都不為過。 阿部26歲﹝1893﹞那一年,是稻農最心痛的冷害年。他在立谷沢﹝現在的庄內町﹞的熊谷神社祭拜祈求冷害快快過去,回程在路邊種植「惣兵衛早生」品種的水田中,看到三株頗為耐寒的水稻植株,後來他就收了這三穗,這就是「亀の尾」的開始,四年後推出新品種。日本明治政府就是在1893年才開始設置國立農業試驗場,可是那時候絕大部分的育種成就,都出自像阿部這一類很有實務經驗的「農民育種家」之手,他們很喜歡用自己的名字來作為品種名,想把自己的名字流傳給後世。所以當初阿部亀治在1897年推出新品種時,理當是名為「亀治」的;但是「亀治」之名已在稍早,被一位也是「農民育種家」的廣田亀治使用了,這個「亀治」就是在31年後,在臺中當起了「臺中65號」的母親。 阿部的新品種,比起「亀治」實在是好太多了,他身邊的篤農們很嚥不下「亀治」之名被人捷足先登,於是大家慫恿阿部將新品種命名為「亀王」﹝亀の王﹞〈讀音:カメノオウ〉,但是阿部極為謙虛,又不好拂了眾人的美意,於是他「折衷」選了讀音很接近的「亀の尾」〈讀音:カメノオ〉作為品種名。《夏子の酒》的腳本就是以新潟縣和島村的「久須美酒造」,用「亀の尾」釀造吟釀,推出吟釀品牌「亀の翁」〈讀音同「亀の王」〉的故事為主;後來各家酒造,紛紛推出的品牌計有:「亀の翁」、「亀の王」及本尊「亀の尾」。 附帶一提的是,同為「臺中65號」的父親─「神力」也是相同時期的好品種。它也是由「農民育種家」的丸尾重次郎在明治10年﹝1877﹞育成,他從兵庫縣播磨町的地方品種「程好」用「純系分離法」選出,將之命名為「器量好」,這個品種表現實極為出色,讓丸尾重次郎感覺肯定是神明保佑,於是他又重新將它命名為「神力」。 謝兆樞 / 臺灣北部蓬萊米走廊推動聯盟‧磯 永吉小屋團隊 【讀者迴響】 酒,果然是會發酵的話題。 謝兆樞教授在上期(11期)米故事中說了一段郭益全博士、益全香米與益全香酒的往事,深深打動了另一位男子漢—本學會名譽理事謝順景教授。 郭益全博士是謝順景教授在興大糧食作物研究所的學生,曾指導他的碩士論文「稻蛋白質含量之遺傳研究」。謝順景教授特別聯繫上郭太太張阿磊女士,告訴她這篇深情故事以及那對母女粉絲。 郭太太目前一個人住在豐原,三個兒女都已成家,生活重心都落在調治身體。(編者) |
|
米穀自治管理政策之實施 (1936-1939) 1920年代一連串的稉 (日本型) 稻技術與品種改良,使得這種原先在臺灣無法量產的稻種,開始進入量產階段,並具有經濟規模。也因此在1926年進行了「蓬萊米」的命名,確立了當時臺灣稻米產業的走向。 在當時的日本殖民圈的米穀供應體系中,朝鮮的產米量大且品質較佳,再加上鄰近日本,因此佔有較重要地位。臺灣雖然產量不如朝鮮,但一年兩穫加上產量穩定,於緊急時的糧食補充較為可靠。 日本與臺灣的米穀市場原本採自由經濟政策,然而1931年後,臺灣及朝鮮的稻米大量傾銷日本,導致日本本土的米價大跌,進而衝擊日本稻農的收益。為了穩定農村經濟,日本政府即於1933年提撥經費平穩米價。然而此政策使得米價穩定,卻也導致臺灣及朝鮮米持續大量流入日本市場。 為了管制殖民地米無限制流入日本的情況,日本早有管制米穀流通的想法,但此議自然引起殖民地的反彈。1932年的「臺灣米移入制限反對期成同盟會」、1935年「臺灣米擁護大會」,都曾派出代表赴日請願,但均以失敗告終。 1936年,日本通過了「米穀自治管理法」,要求日本、臺灣及朝鮮三地都必須保留一定比例的過剩米在生產地,並自行解決倉儲問題。 為了落實管理,總督府繼而頒布命令,將接續的農村調查重點集中在米穀產量、庫存量及流通調查,對於臺灣米穀的產能有了較全面性的了解。同時為了解決米穀儲藏問題,各地開始興建倉庫,並且強化組織,確立貯藏制度與管理米穀商人。 隨著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1939年朝鮮的旱災,導致殖民圈的糧食供應布局日漸陷入混亂,然而米穀自治管理政策推行時所進行的米穀調查、貯藏制度及米穀商人的整合基礎,仍使得日本政府在糧食危機發生時具有快速應變的能力,民間組織也能配合政府在戰時不斷調整的糧食政策。 資料來源 整理 劉建甫 / 磯 永吉學會理事
圖 6 1936年9月20日,米穀自治管理法正式施行。 |
|
稻米營養與保健 稻米是不易引起過敏且容易消化的穀類, 稻米是亞洲人的主食,也是熱量來源,70%以上成分為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於胚乳;5~8%的蛋白質,主要儲存於胚芽;1~3%的脂肪,存在於米糠。其他有效成分為維生素、礦物質、胺基酸等。依加工程度分類,稻米可分別加工成糙米、胚芽米以及白米。稻穀去殼後之糙米,由5%表皮、3%胚芽及92%胚乳所構成。碾去表皮、保留胚芽者即為胚芽米,再進一步碾去胚芽,剩下精白的胚乳即是白米。糙米碾白過程產生的表皮與胚芽混合物稱為米糠,雖然僅占糙米8%,卻含有60~70%的營養成分。 稻米中含有膳食纖維,其中包括水溶性及非水溶性兩種。水溶性纖維能增加飽腹感、預防或改善便秘,保護直腸健康,亦能增加膽鹽排泄,降低血膽固醇;非水溶性纖維也能增加飽足感、排便鬆軟,改善便秘問題,並減緩膽固醇吸收,從而控制血糖血脂。 蛋白質為稻米機能性成分之一,主要分布於糊粉層、蛋白質體及細胞壁中,常與米澱粉緊密結合成複合體型式,可利用加熱、酶解等方式分離而得,米蛋白質可利用碎米為原料製作米醬油、蛋白質飲品等產品。已有報告指出,米中蛋白質或醣蛋白為重要的活化抗腫瘤免疫能力的成分。 脂質為稻米另一項機能性成分,米糠中的脂質主要為不飽和脂肪酸,其中必須脂肪酸含量高達47%,是體內細胞膜和組織的重要成分,可轉變成體內重要的調控物質如前列腺素、前列環素、凝血素等。可增加細胞膜彈性、降低血壓、三酸甘油脂及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以及減輕發炎反應。 由於養生保健消費市場日益茁壯,市面上養生食療相關商品及各式保健食品不斷推陳出新,商機無限。稻米是一種不易引起過敏現象且容易消化的穀類,已有多項研究顯示稻米的成分及其衍生物,具有各種藥理及生物活性。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開發出各種保健稻米品種及加工產品,不但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選擇,更大大提升稻米產業的附加價值。 以保健稻米的品種為例,主要透過種原篩選、雜交與誘變育種等方式選育出具有機能性成份或營養豐富之新型態稻米。水稻種原中原已存在多種穎果皮具有顏色的品種(系),如褐(紅)米與紫米。這些天然色素的主要成份為植物特有的多酚類化合物,褐色穎果品種的色素主要為類黃酮類的原花青素,紫黑色穎果品種主要的花青素成分為 cyanidin-3-β-O-glucoside 及 peonidin-3-O-glucose 等機能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另外以誘變育種等方式所選育得到的黃金米富含類胡蘿蔔素,而巨胚米則適合製作富含 GABA(氨基丁酸)的發芽米。 在保健米食加工方面,因糙米保留了表皮與胚的營養,因此適合進行加工萃取其機能性物質。糙米的加工產品包括茶飲料以及發芽米。糙米茶飲料等相關沖泡產品乃利用糙米高纖、低脂等特性所製成,具有防止便秘、解毒的作用,因此以預防動脈硬化、糖尿病、大腸癌為主要訴求。發芽米是以糙米進行發芽處理,待營養成分提升後停止發芽程序,經低溫乾燥製成。發芽米含有如食物纖維、 γ-氨基丁酸、維生素 E、肌醇(inositol)以及長鏈脂肪酸等多種具有機能性功效之營養成分。其中維生素 E、γ-氨基丁酸及 IP6 等機能性成分含量較白米高出4至11倍不等。研究顯示γ-氨基丁酸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增加供氧,並有降血壓的功能。IP6則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能降低膽固醇、血脂肪,此種機能性成分大幅提升了稻米的產品價值。 除了發芽米之外,亦有針對各年齡層不同營養訴求,利用特殊加工技術,在白米中添加易為人體吸收的營養素如維生素 A、B 群、E 等、氨基酸及鈣、鉀、鋅、硒等,所開發出的各種「營養強化米」,如學生保健米與長青專用米等,以利目標族群補充平日飲食攝取較為欠缺之營養要素。 除了前述之保健米品種與保健米加工產品,透過萃取技術可將稻米碾製過程中的副產品進行加值再利用,例如米糠約占稻米總重的 6∼8%,但卻含有 64%的稻米重要營養成分,極具開發價值。米糠、米胚和碎米等副產品,可進行機能性物質萃取,亦可應用加工技術再製為產品,包括米製食品、米釀造產品、米蛋白及米糠加工產品等。可萃取獲得的機能性成分則包括米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水溶性及非水溶性膳食纖維、米糠醇、植酸及肌醇等等。 米糠醇(α-oryzanol),又名「穀維素」,在米糠的含量約占稻米的97.1%,粗米糠油中含2~3%。米糠醇具極佳的抗紫外線與抗氧化能力,抑制油脂氧化的效果甚至勝出維他命 E,亦可用於降血脂、減少膽固醇吸收以及預防心血管疾病。而相對於一般安定性較差的抗氧化劑,米糠醇在高溫、紫外線、偏酸偏鹼的環境仍十分安定,更顯米糠醇應用在食品、美容保養與醫藥領域的優勢,作為抗氧化劑能維持更長的活性價值。 植酸(Phytic acid)是由稻米中所萃取的強效抗氧化劑,具有抗自由基、抗老化及抗發炎的效果。植酸容易與金屬形成螯合作用(chelation),而被認為抗營養因子之一,如在腸道中阻礙鐵的吸收。然而它擁有獨特的去氧作用,可抑制血液中脂蛋白的氧化傷害,進而抑制動脈硬化現象產生,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植酸在體內代謝而完全脫磷酸化後,則產生肌醇,是一種親脂性的水溶性物質,俗稱為維生素 B8。肌醇本身亦擁有抗癌效果,對植酸的抗癌效果亦具有增效作用(synergistic effect),以利其發揮更佳效用。肌醇在細胞內扮演著傳遞訊息及供給營養的角色,不僅可以與膽鹼在體內合成卵磷脂,負責脂肪及膽固醇的新陳代謝作用,也可幫助體內脂肪重新分布,可用於脂肪肝預防。 忙碌的生活型態與人口高齡化使國人罹患慢性疾病及代謝症候群的比例逐年增加,民眾也漸漸轉換高油脂高蛋白的飲食習慣,重新擁抱穀類的高纖及多元機能性成分。近年來由於育種技術、加工調製技術以及萃取技術的進步,水稻機能性品種或保健產品陸續推陳出新,兼顧健康、方便、美味與多元選擇。未來稻作產業將向多樣化發展,以促進產業加值,使業界與消費者達到雙贏,共享成功與健康的喜悅。 林彥蓉 / 國立臺灣大學農藝系教授
圖 7 白米由胚乳組成,碾製過程中已除去胚芽及表皮。
圖 8 胚芽米是指碾製過程除去表皮但保留胚芽,營養較豐富。
圖 9 糙米保留表皮的營養成分,例如膳食纖維及米糠醇。
圖10 黃金米為富含類胡蘿蔔素的品種
圖11 紫米或黑米富含對人體有益的花青素 |
|
磯 永吉—1945年之後幽微的心境(四之四) 巨人的身影 逐漸模糊 何處春來,惠風初自東郊至。 此一新版的《增補 水稻耕種法講演》的稿本,在磯 永吉實際離開臺大農藝系時,交託在他的學生林正義的手上。1947年事件過後,普遍大眾噤若寒蟬,林先生酒國男兒、生性豪邁,身受乃師重託,午夜夢迴細讀乃師一筆一言,也深知此鉅作之意義非凡,但只能從俗轉趨低調,1948年3月26日在乃師鉅作扉頁親題:「藪々の思いでと淡い寂しさに浸りつ」[沉浸在繁雜的回憶及淡淡的寂寞之中],本是藏諸名山之作,卻從此塵封在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 [磯小屋] 近一甲子,2004年再轉藏於臺大總圖書館特藏組至今。 1948年磯 永吉「淡出」臺大農藝系之後,卻因他身兼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總顧問,這讓他「深入」當時復興臺灣農村與農業的國民政府農會系統,從而交了好運,受賞識於美援系統的「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農復會]」[the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 of China, JCRR.]。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遣返日本軍人平民百姓時,美國方面是極力反對臺灣留用日籍專家學者的,此番形勢逆轉,說是例外,卻不意外。蓋因隨著國民政府的轉進臺灣,農復會從中國內地帶來許多學有專精的農業專家,但是在當時真正能一手把握臺灣農業脈動的人,卻只有這位被降伏留用的日籍教授,農復會不得不對他頂禮有加。再者,這個好運也有另外來自農復會內部的一股美國的力量,加碼及鞏固了他在戰後臺灣的地位與份量 ─ 這個力量是一個人,也是後來能夠吹滿歸帆的第一陣風…。
圖12 1948年3月26日林正義在乃師鉅作扉頁親題:「藪々の思いでと淡い寂しさに浸りつ」[沉浸在繁雜的回憶及淡淡的寂寞之中]。
圖13 1948年磯 永吉「淡出」臺大農藝系,卻「深入」當時復興臺灣農村與農業的國民政府農會系統,從而交了好運,也連結上了美援系統的「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農復會]」。 磯 永吉在1918 年與1928年曾經兩度留學美國康乃爾大學農學院,師從Harry H. Love (1880-1966) 學習作物育種學及生物統計學。Harry H. Love教授跟中國的淵源一直很深,1925年~1929年是南京大學作物育種的顧問,1931年~1934年是國民政府農業及作物改良的顧問,同時還是南京大學及中央大學的特別講座教授,1949年~1950年他是農復會的諮詢委員。 當時就是Harry H. Love教授在農復會強力舉薦,磯 永吉受當時農復會的理事主席 Dr. T. Moyer (Chief of E.C.A. Chief Mission and Commissioner of J.C.R.R.) 以及美國駐臺大使館顧問Dr. Owen L. Dawson (Consultant of the Ambass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 in Taipei) 慕名盛情邀請,用英文撰寫了一本鉅作《亞熱帶地區的水稻與作物的輪作》[Rice and Crops in its Rotation in Subtropical Zones],1954年完成鉅作由日本FAO協會 [Japan FAO Association, Tokyo] 出版,大師權威實至名歸,也彌補了1948年新版的《增補 水稻耕種法講演》的稿本被塵封高閣的遺憾。 該新鉅作中第五章「稻的品種」(Varieties of the Rice),磯 永吉把其新版的《增補 水稻耕種法講演》稿本中的第13講「臺灣在來種竝特性」寫了進去,這是臺灣本土的在來稻品種名用「羅馬拼音系統」,以臺語方言原音最後一次呈現國際,之後,這些品種名稱都被改以北京話行之了。 磯 永吉撰寫《亞熱帶地區的水稻與作物的輪作》一書,嘔盡心血操勞過度,完稿之後隨即發生中風,併發麻痺後遺症。1957年終於獲得層鋒首肯,准予退休返回日本,距離1947年最後一批留用人員的遣返已然十載!有誰料到,最後吹滿歸帆,促成他能如願返鄉的關鍵陣風,竟是他美國的老師媒合成就的鉅作以及他為之賠上自己的健康;更有一說是,他背後尊崇他的美國力量,讓他返鄉時走的是迥異於常人的航線,而是由美國在臺空軍親送至離他家最近的美軍基地。果真如此,則這陣風可謂大矣! 當年臺大農藝系前身的三大講座教授 ─ 第四講座 [育種學] 的安田貞雄、第五講座 [工藝作物]* 的渋谷常紀 ─ 都在被遣返後隨即抑鬱而終,僅留下第三講座 [作物學] 的他,斯人獨憔悴。1972年1月21日他也因病去世,享年86歲,二十七年歲月之幽微心境,畫下句點…。 造化真的難窮,有誰通曉幽微之理呢? *第五講座成立於二戰末期,渋谷常紀由原來的第三講座的助教授升任為講座教授。
圖14 在新鉅作中第五章「稻的品種」,磯 永吉把其《增補 水稻耕種法講演》的稿本中的第13講「臺灣在來種竝特性」寫了進去,這是最後一次臺灣本土在來稻品種名的臺語方言原音的重現。
圖15 磯 永吉 ─ 造化難窮,誰曉幽微理?[劉建甫 製作提供] 後 記 一、 磯 永吉離開臺大農藝系後,在農藝系農場準備室 [原臺北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後來是農藝系育種準備室,亦即現在的磯永吉小屋,暱稱「磯小屋」] 一間廢棄的早期暗房,存放著他所遺留下來大量的資料。2003年由本系技士劉建甫發現「出土」,並加以調查,資料內容包括磯 永吉的研究著作、授課講義、論文、研究資料、手稿及收集的期刊文獻、單行 [抽印] 本等重要文件總計達四千餘件。2004年我擔任系主任時,我們有感於這批龐大的資料應該要有更專業的照護與庋藏,好讓它與臺大歷史及學術相關珍貴的價值,可以提供更廣泛的研究與利用,因此決定轉贈本校總圖書館妥善保存與整理。這些資料當時由本系曾美倉教授撥冗親自在總圖書館特藏組協助整理與辨識的工作,先就研究論文著作、發表文獻及收集的期刊文獻、單行 [抽印] 本進行整理,經總圖編目,總計完成1至138輯,其餘散裝之授課講義、考察報告、試驗數據及手稿則另存成11輯,此等資料必須費時詳加閱讀,做成摘要,方能分類整理,當時曾言明等我退休之後,再來協助分類與整理。2010年2月我從臺大退休後,歷經旅法及兩次眼疾手術療程,於2012年9月即依前約開始為總圖書館整理先前尚未處理的舊藏資料。本系列文所談的磯 永吉「名山」之作 ─ 新版的《增補 水稻耕種法講演》的稿本,就是這些舊藏資料中的手稿之一。 二、. 2014年6月,我的整理工作進度剛好來到這三巨冊的稿本,距離磯 永吉為他的「名山」之作寫下新序恰好七十年。第一、二冊有大量的剪貼工作,已如我在本文所述。戰後的臺灣,物資極度缺乏,磯 永吉黏貼剪輯舊版原書資料沒有上好的「漿糊」可用,推測是磯夫人以甘藷粉加酸加熱作成,黏著性不佳。我翻閱稿本的每一頁,所有黏貼資料全部脫落掉滿一桌,工作為之停頓。我必須將所有脫落大小的資料詳加閱讀,比對增補之上下文意,方能銜接,總圖書館提供了專業用途的「無酸白膠」,讓我黏貼相距七十年相同的工作兩樣的心情。本系列文就是在那種氛圍配合手上的資料,寫下自己的感觸,謹此就教讀者方家。 三、 非常感謝 劉建甫借我他珍藏的磯 永吉《增補 水稻耕種法講演 (1944年版)》一書,讓我在脫落的紙堆中,能比對找到次序;另外,本單元的圖片 ─ 特效處理的磯 永吉頭像也是建甫的製作提供;林正義老師在乃師稿本上題字的翻譯是出自陳薪喨之手,他們兩人都能準確抓住我三言兩語的粗糙構想,讓我的文章增色不少,很欣慰這些年輕人對臺大農藝系的歷史有著如此強烈的熱情,後繼有人讓我們很放心。[全文完] 謝兆樞 / 臺灣北部蓬萊米走廊推動聯盟磯 永吉小屋團隊
|
|
[BOX 1] 記 總圖545-3研究小間 2004年5月13日本系將「磯永吉文庫」轉贈總圖書館,其散裝手稿後續的整理工作,在8年後的2012年9月才開始,歷經兩年多終於在2014年12月11日全部完成,整理過的資料掃描也進展至70%,很快就能上線。每件手稿都有我以中文寫就的摘要,方便讀者查詢,這部分的資料可讀性甚高,俟上線服務後,請大家多多利用。這兩年多,我就是在這個房間工作,在這裡不但拜讀了磯 永吉很多不為人知的寫作與雜文,也有幸一窺一位偉大的學者在那「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被幽居歲月的心境。(謝兆樞)
圖16 |
|
[BOX 2] 磯 永吉文庫 農藝系繼「安田文庫」之後,在總圖書館又即將有一套完整的「磯 永吉文庫」。2015年1月24日圖書館特藏組來函致謝並說明使用原則: 謝老師 您好 感謝您這兩年來每周撥冗到圖書館,幫我們整理及撰寫磯 永吉文庫手稿的詮釋資料,如今已全部撰寫完畢,而圖書館的數位化也將告一段落。接下來,我們計畫將這些資料放上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不過限於著作權法第30條的規定:著作財產權,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存續於著作人之生存期間及其死亡後五十年,若以磯教授卒於1972年為例,則尚未滿五十年。故我們只能先讓讀者在圖書館瀏覽這些檔案 (資料庫網址會限圖書館IP才能看到數位檔)。屆時若資料庫可供讀者使用的時候,我會再通知老師一聲。 另外,有兩疊資料分別為: 不屬磯永吉文庫及無法歸類的文件,圖書館還是會保存,加註放於磯 永吉文庫的書架上。 終於要完成磯 永吉文庫手稿的整理與數位化,一方面非常謝謝老師辛苦的幫忙,另一方面我也感到無比的高興。 新的一年,祝福老師全家健康平安,萬事如意。 除此之外,我也很期待老師新書的出版喔! 特藏組 李明玲 敬上 圖17 |
|
中村種風貌重現記 在大陸冷氣團來襲以及細雨紛飛的3月4日上午,六位磯小屋志工在劉建甫規劃之下,進行中村種及相關的古典稻種:嘉義晚二號、龜治、神力、臺中65號等的插秧農事。第一個做為生產蓬萊米的日本型稻種-「中村種」-的秧苗重現於磯小屋前的種植槽,深具歷史意義。 以中村為名的稻種是日本型水稻的品種,此稻種身世離奇,日治時期經由日本內地引進臺灣種植,經末永 仁與磯 永吉兩位研究者的摸索,藉由縮短秧苗期及改良的栽培技術,在臺灣栽植成功,達到商品化量產的規模,由此品種所生產的稻米,於民國15年(1926年)4月26日被賦予利於行銷的美麗形象的商品名-蓬萊米。臺灣本島的稻米生產,從這個時間點之後,邁入了蓬萊米的時代。這段蓬萊米發展的歷史故事,在1945臺灣政權交替後,湮沒了60幾年,一直到98年(2009年)國史館製作的異人的足跡-磯永吉先生的短片DVD發行之後,才逐漸為人所知。 回顧自98年7月28日,磯小屋(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由臺北市政府核定為市定古蹟之後,農藝學系師生經過3年的建物內部整理,清除了室內堆積多年的廢棄家具及儀器設備,在101年的3月10日正式舉行建物的開幕儀式,亦即向臺大校園及社會大眾展示此歷史建物之內部空間及部分磯 永吉先生當年的文物。在開幕式稍早一個月,系上接獲許文龍先生贈與的兩尊銅像,分別是磯 永吉與末永 仁兩位先生的銅像,也一併在開幕式當天舉行銅像揭幕式。對於磯小屋的舊主人磯 永吉先生所代表的蓬萊米發展歷史,探索工作於焉開始。 在爬梳這段被遺忘的歷史的同時,大家有一個心願,就是讓中村種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尤其是在蓬萊米的歷史場域重新展現。臺中農改場及其前試驗田、竹子湖社區的原種田及事務所、以及臺大農場試驗田近鄰的前農事試驗所及其試驗田,此三處地點,本文稱呼其為蓬萊米發展的歷史場域。早在開幕式的前一年,亦即100年(2011年)的9月15日,蓬萊米的歷史場域的三個單位:竹子湖原種田社區、陽管處、以及臺大農藝學系,公開宣示結盟為:北部蓬萊米走廊聯盟,結盟的目的為共同努力達成:復耕小部分原種田使中村種重新展現當年的風貌,以及透過蒐集口述歷史與相關歷史文獻以展示原種田事務所的歷史故事。 因此自101年3月至104年3月,三年之間,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蒐尋、取得、並繁殖中村種的種子。謝兆樞教授在臺灣農業試驗所、國際稻米研究中心、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的種原庫蒐尋,並向各種原庫請求致贈中村種的種子。歷經相當的時日,獲得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的倉田のり博士與古海弘康博士致贈種子。中村種是幾乎為人所遺忘的稻種,因此種子量甚少,發芽率等種子活性相對低落。經過中研院植微所的邢禹依、蔡元卿與農試所的李長沛三位博士的接手,分別在臺北及臺中兩地繁殖種子,在她們的努力下,從3株成活的植株所收穫之種子量已足夠,於是今年春天在磯小屋前的種植槽先做示範展示。預計明年(105年)會有更充分之種子量可供各歷史場域種植展示。 今年(2015年)過舊曆年之前,小屋的志工伙伴,都欣喜異常,盼望過完舊曆年的春耕插秧,能親手種植夢寐已久的中村種以及當年的夥伴稻種:嘉義晚二號、龜治、神力、臺中65號等。然而事情並未如預期的平順,負責提供種子的謝教授與育苗的劉技士,遇到了種子休眠的挫折,去年第一期作所收穫的種子遲遲未見發芽,顯然已經進入休眠狀態。為了打破其休眠性,種子學專家郭華仁教授也提出了寶貴的建議,經過一番嘗試與努力,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劉技士採用國際稻米研究所的標準程序,將中村種的種子在50度的乾熱處理,藉以打破其休眠性,並在人工氣候室中順利育出健康的秧苗。插秧的前兩天,接獲氣象預報,大陸冷氣團來襲,室外溫度將降至10度左右,建甫還一度猶豫是否延期插秧,因為擔心人工氣候室育成之秧苗,不耐寒流,最後終於下定決心按照預定的日期3月4日進行插秧。秧苗插下至今已經接近兩週,生長情況良好。在此也邀請關心磯小屋的朋友們,來參訪今年的古典稻種秧苗,熱情的志工伙伴,已經迫不及待要為您解說稻種的故事。 預計今年5月初,日本型的稻種植株將陸續抽穗,包括:中村、龜治、神力、嘉義晚二號。與之相對照的是具有光週期鈍感基因的臺中65號,其抽穗期比起前述的日本種將延後20至25天,亦即在5月底或是6月初抽穗。我們今年的磯 永吉學會年度大會定在5月30日舉行,目的就是要讓會員們都有機會看到中村種結穗的情形,以及由中村種襯托出臺中65號延後抽穗的相對優異表現。我們也考慮,未來三個月中,每兩週提供中村種及古典稻種的生長照片,放置於磯小屋的官網上,讓大家都有機會一起來分享這一段中村種重現風貌的動人故事。 最後也藉本文向所有協助中村種重現風貌的朋友們致上深深的謝意,由於大家的努力,讓這段故事更生動地呈現出來,在未來的歲月裡,讓我靜靜的聆聽磯小屋前的中村種稻株,它也將加入說故事的行列,並為大家展現當年的風采。 彭雲明 / 磯 永吉學會秘書長 圖18 劉建甫技士將育成的古典稻種的秧苗從人候室移至磯小屋前之育苗臺 圖19 劉建甫技士打破種子休眠性之後所育成的中村種水稻秧苗
圖20 插秧之前先將灌水後的種植槽田區土壤以長條型木板耙平以便利插秧的操作
圖21 建甫(最左)與四位耙平水田種植槽的志工伙伴:義郎、秀閨、永隨、淑花
圖22 義郎與秀閨開始中村種的插秧
圖23 插秧農事完畢了,志工伙伴大夥好開心。 |
|
一、2月10日下午,志工事務委員會召開幹部會議決定第五期解說志工招生事宜。 二、3月4日上午,學會的志工事務委員會在磯小屋前種植槽舉辦中村種的插秧活動。 三、3月4日上午,學會的文史與出版委員會在人工氣候室舉行《磯小屋米報》編輯的交接儀式,新任主編張釉芳與副編黃永芬將於3月21日起正式接替現任主編余淑蓮的編務。 四、3月7日上午,志工事務委員會在農藝館208會議室舉行新春茶會,會後舉辦志工研習,參訪植物博物館。 五、3月10日下午,志工事務委員會召開幹部會議決定104年度的工作計畫。 六、3月14日上午,志工事務委員會舉辦志工研習,邀請農化系陳尊賢教授演講,講題為:土壤的奧秘。 七、3月20日中午,學會的理監事舉行聯席會議,討論年度大會事宜以及第二屆理監事選舉事宜。 |
|
磯小屋米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磯永吉學會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TEL:(02)336647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