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現代史的研究成果,檔案的運用始終是關鍵。長期以來,學界相當重視各大圖書館、檔案館所收藏的檔案。90年代以降,隨著中共改革開放的腳步,大陸各大檔案館的資料也陸續開放,開啟現代史研究嶄新的天地。嫻熟檔案的馮筱才教授,應臺大歷史系之邀,分別在2014年6月5、7、8日發表系列演講,主題分別為「新史料與新路徑:最近十年來之中國當代史研究」、「檔案與報紙的解讀與利用」及「檔案與報紙解讀之範例」,並於6月11日與學生餐敘,討論相關的研究課題。包括我在內的數位研究生,皆獲益匪淺。
馮老師於2001年獲得浙江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2003年任教於復旦大學歷史學系,2011年轉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馮老師最擅長的研究主題,是商會、商人運動與同鄉會,設法從地方實際利益出發,還原各種群體之間的角力。他提出「僭民政治」的概念,認為近代以來基層民眾各種的集體行動,實則皆出自政客以地方派系為單位進行的操作,是各方勢力的利益交互作用的結果。其研究最大的突破,在於擺脫過去國共兩黨藉由意識形態動員地方的思路,說明基層社會內在的運作邏輯。
馮老師運用了為數可觀的檔案,這是其研究能夠深入基層的重要原因。從東北三省到江南地區,他跑遍沿海各省的檔案館;尤為可貴的是,連縣級、區級的地方小檔案館也不放過。他認為檔案就是官方內部的「政策執行史」,從中可以看到官方眼中的地方,推估政策在地方上實際執行的情況;並藉此反思地方具有哪些歷史條件,足以支持或阻礙政府政策的推動。然而檔案也是人為而成,具有高度選擇性,並不等同於歷史。因此.....(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1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