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嚴肅的課題。從我回臺灣以來,受到張元學長的影響,偶爾會思考這個課題。我並沒有系統地整理我的思想,但是教歷史已經40年,究竟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所以答應衣若蘭老師的邀請,寫下我參與歷史教學工作的感想。
時間的內在相關性與博覽群書
首先,我認為一個好的歷史學者應該是一個好的知識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我相信從事歷史研究,最重要的莫過於認識歷史中各樣因素的內在關聯性。蘭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是近代第一個清楚標榜這一點的史學家。蘭克認為所有的事(也許可以更精確地說是所有「事件」),都是上帝安排發生的,缺一不可,彼此相互效力,一同讓上帝所導演的這齣戲得以開展下去。這就是所謂的內在關聯性(internal connectedness; innere Zusammenhang; 我用的是Peter Gay的英譯)。中國人很早就發展出類似的觀念,即所謂的「感應」:兩個看來互不相關的事件(例如秋天時囚犯死的特別多),事實上卻有內在相互的關係。現代人把這樣的說法視為迷信,當然不算錯,因為它太過強調道德的倫理因果,沒有普遍化到客觀、自然的事物上面,難以令人信服。如果能把它客觀化,強調相互因果的有機關係,就與蘭克的說法相近了。
我以上這段複雜的話,目的在說明為什麼好的歷史家必須是一個「事事關心」的知識人,他必須對每一樣與他所研究的歷史有關的事物都感興趣。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指出中國傳統家族(或宗族)的結構在宋代之後有很大的改變,而這個改變與中國科舉.....(詳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