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電子報第七十二期

::如果您的收信軟體不支援html格式的文件、或是您無法正常看到以下內容,請按此::

第七十二期 2014.10.30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電子報
中心首頁 | 我要訂閱 | 取消訂閱 | 各期目次 |
本期目次 Contents
【近期活動】
【活動報導】
【館藏導覽】
【館藏消息】
【好站推介】
【原民快訊】
【近期活動】

影片封面 # 播放日期:11/1、11/8、11/15、11/22、11/29
播放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 ◎場次一
片名:看見台灣
片長:10:00~11:33 (93分鐘)

從高山、海洋、湖泊、河流、森林、稻田、魚塭、城市等景觀,我們看見台灣是如此美麗,但也看到各種環境面對人們的開發而造成的改變、破壞和傷害。土地累積了一道道的疤痕、海洋沉澱了一層層的汙染。透過各個不同主題章節的串連,我們化作飛鳥,一起看見台灣,一起去看這個島嶼的美麗與哀愁。

# ◎場次二
片名:森之歌
片長:14:00~15:00 (60分鐘)

從海岸到高山,從新生的幼苗到千年的神木,它們以不同的面貌矗立在島嶼上,在森林中,潮來潮往的生命輪迴以及自然界的幻化,無時無刻都在發生,就像是一聲聲美妙的歌詠,不斷的傳唱在大地之間…
這是一部紀錄台灣森林興衰,並探討森林與人之間互動因果的紀錄片,「森之歌」將呈現台灣的森林生態系之美,先住民在山林中的生命智慧,台灣山林環境變遷與水土流失的因果關係,以及目前正為森林保育與未來發展而努力的人,共同譜寫的生命組曲。

# ◎場次三
片名:海稻米的願望
片長:15:00~15:41 (41分鐘)

港口部落阿美族世耕的美麗梯田,有著波光粼粼的濕地生態與四季變化的到海景觀,二十年前,卻因為人口外流與水路損毀而逐漸被棄耕,最後成為一片荒煙蔓草。
舒米‧如妮,一個回到部落的女子,眼看著土地變得荒涼,憂心起港口部落的未來,便開始了著手復耕這片梯田的夢想…

# 音樂,是臺灣原住民族的生活體現,內容承載著族群部落的歷史傳說、遷徙、祭儀,與日常生活,古調音樂的保留與傳承是當代族人了解祖先生活的歷史與智慧的一種方式,在今日原住民傳統文化、語言不斷流失的時刻,這些由前人所採集、保留的珍貴資料,是後輩人們得以親近祖先路徑之一,此外,亦是為後人留下了臺灣原住民族傳統古調的美好。本中心此次將舉辦「古調留聲──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音樂採集主題展」,展出相關書籍、樂譜及影音資料,期盼能夠藉由這些館藏,讓讀者們一窺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生活的表現,並了解音樂採集的歷史脈絡。

......詳全文

展出時間:2014年 9月1日至12月31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活動報導】

# 平埔族於漢人大量移入後漸漸消失,但在其之前,早已有人群於北部河口、平原地區發展出了豐富的文化特色。然而,直到文字進入的十七世紀以後,我們才得以由文獻紀錄中窺知這片土地的過去。現今的考古學工作,不僅是針對遺址本身進行述說,更致力於消弭所謂的「史前」以及「歷史」時代之間的斷點,藉由文物延伸土地的歷史深度,並帶領群眾搭建歷史記憶的橋樑。
由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主辦的「祖先的紋樣:北部平埔族史前文物──臺大校園的考古埋藏」特展,已於10月15號落幕。本次特展聚焦於臺大校園的考古埋藏,展出臺灣大學所典藏的平埔族史前文物,其中更包含了位於臺灣大學水源校區的遺址發掘成果,除了讓民眾發現「原來考古遺址就在身邊」,也期待藉由此展,增加大眾對於這片乘載了人群遷徙記憶的土地的關心。此外,搭配了兩場的考古學講座,帶領民眾共同瞭解原先生活於此片土地的平埔族,以及臺大校園內的考古埋藏。
兩場考古演講之紀錄內容請點選詳全文觀看。

......詳全文

# 時間:2014年10月15日 下午2點-4點
地點: 國史館四樓演講廳
主講人:童春發老師(國立東華大學 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系主任)
圖、文/林恬慈


本場演講是國史館今年「臺灣原住民史系列專題演講」的最後一場,主題是「美麗臺灣跨越南島──臺灣原住民與大溪地 」,由童春發老師與聽眾分享今年暑假赴大溪地田野調查的心得分享。
童老師在演講的一開始特別強調接納、體驗、與分享不同文化的重要性,這也是今天演講的核心概念。童老師以他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館館長任內主辦的世界原住民廣電大會,以及他曾去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常被誤認為當地居民的趣聞說明 ,只要放寬心,欣賞不同地區的原民文化可以用很多方式進行,進而豐富自己的生命,而今天這場演講也是他分享的一個形式,希望在今天短短兩個小時內可以概略地介紹臺灣及大溪地原住民文化,讓聽眾也可以搭建出文化相互理解的橋樑。

......詳全文

#
地點:藝文中心水岸實驗劇場
時間:10/17(五)15:00~17:00
講者:撒古流‧巴瓦瓦隆(藝術家)、亞榮隆‧撒可努(作家)
圖、文/施藍波安


由政大文藝中心主辦活動【原住民藝術與美學】,第一場講題為「大樹下說故事:口傳歌謠與文學」,邀請了排灣族的兩位結拜兄弟,撒古流‧巴瓦瓦隆及亞榮隆‧撒可努擔任講者,一個是繼承祖父工藝技能的撒古流,一個是排灣族代表文學作家撒可努,分享他們的創作的過程、部落故事、兄弟間的情感以及排灣族的文化。
撒古流、撒可努兩人結拜已二十幾年,但同台演說這是第一次,讓現場難得看到這兩位兄弟之間的談話。說到兄弟,其實兩人中間還有一位戴國勇,戴國勇跟撒古流同樣從事工藝文化。在還沒結拜兄弟以前,戴國勇曾前往拜訪撒古流,撒古流看著戴國勇皮膚黑黑,就像是排灣族人一樣,就用族語與他溝通,然而在當時二弟以國語回話給撒古流,使得撒古流不講話,不想理他,戴國勇也就此離開。過了許久,一個機緣讓兩人又相見,戴國勇心裡掛念著當年撒古流為何不跟他繼續講話,撒古流解釋到當時是因為溝通語言的問題,使得他對戴國勇有點生氣,都是排灣族人為何不用族語溝通,這解釋讓戴國勇心中的疑惑也放了下來。

......詳全文

【館藏導覽】
# 【圖書】 家離水邊那麼近

本書封面圖 #書名:家離水邊那麼近
#作者:吳明益
#出版項:二魚文化,2007初版
#ISBN:9789867237705

館藏連結

文/盧育嫺

[內容簡介]
閱讀本書是一種享受、成長,以及不可避免的傷感。《家離水邊那麼近》是簡潔素淨的散文文學,作者吳明益以談心筆調,讓讀者怡然地跟隨他走向花蓮的山海天地。本書更是一本精心建構的自然書寫,吳明益親身踏查並飽覽文獻,透過分析花蓮的溪河、海洋、湖泊等水文地理,勾勒其中的魚、蟲、鳥類等動植物生態,並牽引出最懂得與萬物共生的原住民族,其傳說和歷史。在獲得感性與理性的滋養後,讀者也定將感染到作者文字裏深藏的那份對自然的愛與憂傷。
書名《家離水邊那麼近》具有詩意,作者說這是受到美國小說家雷蒙‧卡佛的小說” So Much Water So Close to Home” 篇名的觸動,才發現自已工作的地方花蓮東華大學,以及要北返回臺北時的交通路線,竟如此符合so much water so close to home的意象,他說:「不久我就發現,我在花蓮的研究室和宿舍離水那麼近。太平洋在我朝餐廳路上的右手邊,時速六十公里十分鐘的車程;隱湖在我回研究室的右手邊,時速四公里十分鐘的步行路程;溪在我回台北路上的左手以及右手邊前面以及後面,往山那頭望去,請打開楊牧的《奇萊前書》,往海的那頭望去,請打開廖鴻基的《鯨生鯨世》。(頁7)」。
《家離水邊那麼近》是吳明益在廣受讚譽的《蝶道》出版四年後推出的自然書寫作品,他自承在《蝶道》成功之後,陷入「創作思考的野性和純粹性消失」的苦惱,多年無法動筆,直到某日下午……

......詳全文

# 【圖書】 來自咖啡原鄉的邀請

本書封面圖 #書名:來自咖啡原鄉的邀請: 從加拿大到玻利維亞.咖啡師的美洲驚險之旅
#作者:曹惠鮮
#譯者:游芯歆
#出版項:健行文化,2012
#ISBN:9789866798573
館藏連結

文/蕭如雅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是一位來自韓國的女性,曹惠鮮。原本是調酒師的她,因緣際會在國外認識了咖啡,從此跌入咖啡魔力成了專業咖啡師。因對咖啡的熱愛,她決定開始一場追尋咖啡源頭的旅程。從北美的咖啡店開始,她透過打工體驗快速連鎖咖啡館氛圍,再往中南美繞,探尋種植咖啡莊園、農場的咖啡蹤跡。《來自咖啡原鄉的邀請》是本包含旅行遊記、個人體驗和環繞「咖啡」這個主題的知識性書籍。
咖啡流傳在世界的版圖,亞洲可以算是最後一塊出現的,是一種帶著「洋味」的飲品。但其實在歐洲尚未傳入咖啡之前,古代咖啡一直是被阿拉伯世界壟斷,具醫學上的功能,如提神、提神、醒腦、健胃、強身等作用。後來傳入歐洲,也經過一段被宗教質疑的時間。隨著它在殖民地巴西,因地理氣候適宜生長,大量產出後,咖啡便開始成為全世界的普遍飲料。
現代社會特別在日本、韓國、台灣等亞洲城市,咖啡店至今已發展出多元的咖啡樣貌。具有隱密色調、開在巷弄間的咖啡館,多仿歐式咖啡館的風格,充滿暗調的文人氣息,而帶著商業導向的美式連鎖咖啡店,則較採光明亮,充滿速度與便利性的咖啡印象。

......詳全文

# 【圖書】 走過阿塱壹古道:阿塱壹首部曲

本書封面圖 #書名:走過阿塱壹古道 : 阿塱壹首部曲
#作者:蔡明雲主編;林邦由執行編輯;社團法人屏東縣環境保護聯盟策劃
#出版項:玉山社,2014
#ISBN:9789862940815
館藏連結

文/廖偉辰


[內容簡介]
《走過阿塱壹古道》,總共分為三部分,並有一附錄,以年表方式,呈現整個搶救阿塱壹古道運動的大事記。
第一部分主要是紙上阿塱壹古道之旅。阿塱壹之名來自排灣族的安朔部落,意思是廣大事務逐漸縮小的樣子,根據安朔部落的傳說,因為異民族從北方入侵,原居於此地的族人逃到大龜文部落求援,並獻上此地領土為代價,希望能幫助他們對抗外來者,後來異民族被擊敗北返後,大龜文部落派人重建此一地區,並感嘆原居此地族群領土的大幅度縮小,故取此名。
隨著本書圖文遊歷,彷彿開始兩天一夜的旅行,慢慢往前走,在塔瓦溪,我們看到萬年歷史的南田石,並在其中的南田石灘和亂石崩崖,聽到大自然渾然天成的自然交響樂;而從在往上爬古道的過程中,除了感受大自然景觀的天然壯麗外,也會對大自然生物體系的奧妙發出不由自主的讚嘆……

......詳全文

# 【圖書】 你今天做苦力了嗎?日治時代東台灣阿美人的勞動力釋出

本書封面圖 #書名:你今天做苦力了嗎?——日治時代東台灣阿美人的勞動力釋出
#作者:賴昱錡
#出版項:東臺灣研究會,2013.04
#ISBN:9789572865897
館藏連結

文/翁稷安


[內容簡介]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這句原本出自救國團的標語,隨著近期社會運動的風起雲湧,意外成為時下的流行語,被不斷地轉述和挪用。初讀賴昱錡所著《Misakoliay Kiso Anini Haw?你今天做苦力了嗎?——日治時代東台灣阿美人的勞動力釋出》,腦中竟忍不住浮出這句話,不只是因為研究的課題涉及了阿美族人對東臺灣的開發(「自己的土地自己開發」),亦因作者身為阿美族青年,研究自己部落的歷史(「自己的部落自己研究」)。
這當然是半開玩笑的話,但也間接突顯出了本書的兩項優點,優點之一是研究上的,如緒論所謂,過去對東臺灣開發的討論,經常偏重日人和漢人的貢獻,忽略了當地住民阿美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書並特別使用了「勞動力」的概念,一方面阿美族勞動力的挹注,是促使東臺灣開發的關鍵,無論漢人或日人在東臺灣的種種成就,多半以此為基礎。另一方面,勞動力從部落內部釋出,受國家等外來者的支配,造成了部落內部的改變,原本自給自足、各自分工的部落,當勞動力流出後出現了失衡的現象,以勞動力換取賃金更帶來價值觀的全面改變。第二項優點則是作者以阿美族人的身份,兼有局內人和研究者主客觀的雙重視角,讓他能以更全面的方式去看待這個課題,在資料有限的情況下,梳理大量的文件,進行了大量的口訪,立體而有深度的呈現;此外,紙背之下作者對部落的熱情與關懷,也潛藏在這紥實的研究下,隱隱躍動著。

......詳全文

【館藏消息】

#

【好站推介】
# Mashantucket Pequot Museum & Research Center 馬山塔克‧佩果博物館和研究中心

網站快照 # 網站連結: http://www.pequotmuseum.org/Default.aspx

整理/諸長瑾

佩果(Pequot)是一支位於美國新英格蘭州南部的印地安民族。
馬山塔克‧佩果是聯邦政府所承認的美國康乃狄克州原住民族。而馬山塔克‧佩果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美洲原住民博物館,館內呈現了經歷兩萬年的原始和自然史旅程。博物館還提供引人入勝的體驗給不同年齡層的訪客,例如;從能帶領訪客回溯歷史的真人尺寸立體模型,到經常更換的館藏展品以及美洲原住民當代藝術文化的現場演出。博物館內的兩座圖書館,包括兒童圖書館,提供了關於美國和加拿大原住民族歷史與文化的多元館藏。馬山塔克‧佩果博物館和研究中心是個非營利的教育機構,旨在進一步認識與了解美國和加拿大原住民文化及社會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為了完成使命,博物館與研究中心指導與支持人種學、檔案管理、圖書管理和考古收藏的相關研究與發展,也透過計畫和展覽促進原住民、一般大眾和學界之間的互動。

go 好站推介

# National Indian Education Association 國家印地安民族教育協會

網站快照 # 網站連結: http://www.niea.org

整理/諸長瑾

歡迎來到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印第安教育機構──國家印第安民族教育協會,是美洲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以及夏威夷原住民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代表。協會的使命是支持傳統原住民文化和價值觀,使原住民學習者成為對自己社區有貢獻的成員,並提倡當地原住民對教育機構的控管權,同時改善全美印第安民族、阿拉斯加原住民以及夏威夷原住民的教育機會與資源。

go 好站推介

【原民快訊】
# 重要新聞回顧
# 近期推薦活動

發行單位: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版權所有 Email:ntutiprc@ntu.edu.tw
電話:(02)3366-3776 傳真:(02)3366-3770
地址: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