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跨閱誌電子報 No. 2
   

撰文│孫語辰 (臺大政治系公共行政組四年級)

編按:2013年八月達人學苑暑期研習營後,處理高齡議題的第四組成員就原初在營隊裡所提出的「北林學院」計畫,繼續在花蓮縣鳳林鎮北林社區進行實地參與。一年下來,北林學院團隊歷經成員換血與問題意識的轉換,並在實地觀察與操作的過程中獲得許多原本在達人學苑營期裡並未預期的收穫。以下,北林學院的成員帶著他們仍然待解的困惑,將這一年的歷程撰寫成【北林學院】專欄,在第一篇專欄文章中,他們將介紹北林學院整個計畫的概貌,為日後幾篇更深入的敘述鋪陳。

事實上,我不是北林學院計畫最一開始的起點,我只是其中一個知道最多故事片段的參與者。2013年的達人學苑暑期研習營中,一群來自企管、航太、歷史、農業、醫學與藝術等專業的大學生參訪了有著「長壽村」美名的花蓮縣鳳林鎮北林三村社區,並在營期中設定他們所要解決的是當地「高齡者孤獨」的問題。他們才是整個故事的起點,縱使現在不一定仍然參與故事的脈絡。 花蓮縣鳳林鎮北林三村大約位於花蓮縣的中段,全村六成以上的居民是高齡人口。北林三村同時是典型的客家村落,也保有日治時期日本移民的文化。當地在日治時期種植菸葉,因此現在仍可以看到許多因菸葉產業式微而已不再使用的菸樓,而目前主要的產業以農業為主。《閱讀全文》

 

作者│梁品文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八月中旬,收到一袋從花蓮光復寄來的新米,捧著用牛皮紙袋包裝的糙米,感受著袋中沉甸甸的重量,似乎不只是米重,更凝聚了生產者的靈魂;而讓這袋米有別於一般市售包裝米的,是人在追求夢想時的堅持,那些單純的初衷使得他們能勇於接受挑戰,在複雜與充滿利益關係的現實社會中不斷前進。

任先生兩年前從台大森林所畢業,由於所學和研究領域都與環境及生態緊密結合,畢業後便開始自學以不施任何農藥、不施肥的自然農法,用保護與維持生態環境的耕作方式生產稻米;而支持這樣辛苦耕作的動力只是希望不愧對所學,在家族能自給自足的情況下,也讓朋友們可以吃到健康、安全無虞的食物。《閱讀全文》

 

記者│孫語辰(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攝影│梁品文(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進入九月各大學即將開學之際,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辦公室在九月五日舉行「期初說明會」暨「跨科際課程溝通討論」工作坊,提供即將開課的課程教師、助教夥伴們當面溝通執行計畫細節的機會。一年一度的說明會,今年與往年不同的是,地點選在別富田園風味的嘉義縣民雄鄉金桔農莊,讓期初說明會不是只是一場制式的會議,更增添輕鬆與適合交流的氛圍。以下,跨閱誌記者記錄了當天上午「說明會」裡值得分享的片段,而下午「工作坊」的內容則會在後續第二篇報導中。

SHS之精神與課程

前跨科際課程平臺計畫主持人、政治大學哲學系林從一教授在往年每一次課程計畫期初說明會中,總是擔綱說明的要角,今年雖已自課程平臺計畫卸任,仍身體力行支持SHS計畫,再度回到說明會講解「典範課程群組的參考方針」的內容。《閱讀全文》

 

記者│孫語辰(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攝影│梁品文(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接前篇「SHS的精神與課程」)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辦公室在九月五日舉辦103年度期初說明會暨「跨科際課程溝通討論」工作坊。這篇報導以下午的工作坊為主題,與讀者介紹「引導」技巧與應用。

這次工作坊裡的關鍵角色是三位經國際引導師協會認證的專業引導師,分別為東海大學企管系、曾執行101學年度B類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的余佩珊副教授,以及朝邦文教基金會的吳咨杏與張桂芬兩位引導師。

余佩珊副教授在席間和與會教師解釋,「引導」是「建立(討論的)遊戲規則」及「問問題」的技巧。魔鬼藏在細節裡,為了設計出適合這次工作坊的「遊戲規則」,余佩珊副教授在籌備階段即積極與課程計畫辦公室溝通、規劃工作坊各個階段的內容,包含場地氛圍、使用的工具、討論問題、討論時間長度與分享方式等,因為「引導討論」的成敗多取決於此。《閱讀全文》

 

 

作者│陳柏宇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

編按:這篇文章從政治哲學的角度,點出一個不斷被辯論的難題 – 究竟依據什麼原則進行資源分配,才合乎公平正義?雖然文末沒有觸及到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這個難題,但跨閱誌也提供讀者一個延伸的問題:一直以來是跨科際所討論對象的「脈絡化知識」,是否能夠幫助回答文章裡提到不同學理所面對的質疑?如果答案是正面的,又可以如何行動呢?

「正義(justice)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first virtue),就如同真(truth)是思想系統中的首要德性一樣。一個理論儘管多麼地優美、精煉,假若它不真,仍必須被丟棄或修改。同樣地,法律或制度無論多麼地有效並且有條理,假若它不正義,仍必須被改革或廢除。」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1971/Rev. 1999).

你我身處的現實社會中,有限的資源讓我們不可避免地必須透過彼此合作來獲取較個人單打獨鬥更大的利益;然而,一旦我們彼此合作,緊接著面臨的問題便是合作獲得的果實該如何分配;欲望趨使每個人總想分得更多,況且抱持著不同價值觀與人生目標的人對於如何分配又將產生衝突。因此,我們總會渴望有方法能適當地規範每個人之利益與負擔、權利與義務,分配共享的社會合作果實,讓我們免於利益衝突可能引發的武力爭奪與互相傷害,而能在穩定的社會中安心過生活,而這樣的方法便是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探討的課題,也是「正義」最重要且棘手的部分。《閱讀全文》

 

科文計畫推動辦公室
http://shs.ntu.edu.tw/shs
FACEBOOK粉絲團: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SHS計畫)
TEL:02-3366-8653,02-3366-8654
FAX:02-3366-8655
地址: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581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