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藤正己
日本筑波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日本近畿大學文藝學部文化‧歷史學科主任教授,講授日本近現代史。其研究領域是以臺灣為中心的日本殖民地史。其著作有《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殖民者的戰爭經驗──總督政治下的臺灣〉、《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日本帝國的官僚與殖民地臺灣》、《內海忠司日記1940-1945──總力戰體制下的臺灣與殖民地官僚》等。
名家推薦
吳密察(臺大歷史學系兼任教授、臺大出版中心臺灣研究叢書主編)
本書第一部不但整體地描繪了1930-1945年,日本帝國中央政府及臺灣現地之總督府的臺灣統治政策與統治實況之推移,也為這15年間的幾個關鍵性政治詞彙,諸如「皇民化」、「改姓名」、「南進」、「志願兵」等,做出了劃時代的研究貢獻。作者在第二部特具慧眼地梳理了1930年代臺灣島內之抗日運動無法展開之後,臺灣人改而在中國進行的抗日努力及其派系脈絡。此書出版至今雖已近二十年,但仍是研究日本殖民時代後期臺灣史的必讀鉅著。
栗原純(日本東京女子大學現代教養學部人文學科教授)
近藤正己教授在本書「第一部 戰時的殖民地統治結構」實證地敘述了日本殖民政府之支配體制透過實施改姓名、徵兵制度而強化的過程,及此一支配體制因日本戰敗而崩壞的歷程。本書「第二部 臺灣光復運動的展開」則分析了在中國大陸展開「解放」臺灣的胎動,和決定戰後臺灣之面貌的諸政治勢力的動向。本書不但是理解戰爭時期,也是理解戰後臺灣的正規研究書,非常值得推薦。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書是迄今關於日治後期臺灣史及戰爭動員體制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學術論著。全書以「同化」和「光復」為分析主軸,結合日本內閣檔案《公文類聚》等公私文書、《吳新榮日記》等個人史料、以及前臺籍日本兵的口述訪談,嚴謹而綿密地重建日本帝國總力戰體制的形成背景、運作實況與崩解過程。研究視野也由臺灣本島和南方戰場,拓展至臺灣人在中國大陸的抗日及光復運動。書中關於臺灣軍部勢力、總督府南進政策、漢人與原住民的皇民化政策、以及戰時人力動員等篇章,早已成為學界先驅性研究範例。
本書萌芽於作者留學期間,即本土歷史研究仍為政治禁忌的70年代晚期臺灣,完成於殖民地史研究重獲學界重視的90年代日本。如今本書中譯本在出版近二十年後終於問世,實為一則遲來的喜訊!期待本書的中文讀者能深入理解書中對戰爭與殖民地統治、臺灣人的戰爭經驗,以及戰後政權轉移過程等重要議題的學術洞見,從而提升對於臺灣近現代歷史的知識素養及討論水平。
費德廉(美國Reed College歷史系教授)
在本書出版近二十年後的今日,重讀臺大出版中心的中譯本,更能了解為何當年此書一出版即被譽為臺灣史研究領域的佳作。本書作者近藤正己教授在同輩研究者眼中,是有名的「資料狂」,他在官方檔案與私人文書不易取得的1980年代,卻能網羅如此豐富的日本公文書(中央政府、陸海軍、臺灣總督府各方的檔案)、中國國民黨檔案以及各國之報刊、私文書等資料,確實令人敬佩。
雖然近藤教授晚近也陸續出版了其他關於「皇民化」、改姓名、臺灣軍夫等總力戰時代各主題的好書,但其所著之《總力戰與臺灣》迄今仍是唯一能夠讓我們整體地了解日本殖民政府之總力戰政策內容及其如何在臺灣實現,以及對於臺灣未來發展有何重大影響的傑作。本書同時也說明了當年在中國的臺籍人士所進行的抗日運動,在戰後臺灣的影響。
本書確實是必讀的好書!
薛化元(政大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本書是近藤正己教授的成名作,也是理解臺灣從進入「總力戰」體制到臺灣「光復」歷史發展脈絡的經典之作。
本書以臺灣的「總力戰」為核心,對此做了歷史條件的檢討。一方面呈現推動「總力戰」的軍事制度發展;另一方面則討論「南進」政策的歷史演變,凸顯了此政策的歷史脈絡與內涵多面性。至於「總動員」的部分,則對從精神動員到軍事動員、從漢人到原住民,進行了全面而多面向的討論。本書指出,日本殖民政策在「總動員」展開過程中的修正,是認識日治晚期的統治面貌所不容忽視的課題。
相對於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的「總動員」,企圖脫離日本統治的臺灣抗日菁英則大多投入中國政府的「抗日」陣營。日本在二次大戰失敗後,其在臺灣的殖民體制崩解,而臺籍抗日菁英與國民政府的互動,則影響了臺灣歷史的發展方向。與一般殖民地於戰後紛紛自決獨立不同,臺灣反而是被國民政府接收宣布「光復」。(書籍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