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訂閱電子報     收看歷史報份

第12期 出刊日期(2014.10.01)每月出刊

 
 
 
     
 
本期焦點

一座收藏記憶的書房,臺大出版中心校史館書店 10月1日Grand Opening

注目新書

《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追蹤臺灣歷史文化建構的殖民印跡
《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是剖析臺灣從進入「總力戰」體制,到戰後「光復」歷史脈絡的經典之作

新書布告

《透過案例演練學習BIM:基礎篇》、《轉型中的東亞法院──基本形貌、紛爭解決與行政治理》、《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epct》

活動快遞

10月人文學術現場「總力戰與臺灣」系列講座
臺大出版中心校史館書店歡喜迎賓!邀您共享美好的咖啡時光!

活動報導

● 女性詩人的多元面向──「女性詩學評析:臺灣當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講座側記
兩代詩人的對話、承襲關係以及思考差異──「思想的裙角:臺灣兩代女詩人作品之女性意識與行吟美學」
「2014年臺灣原住民族國際學術研討會:當代面貌的探索」微型書展

得獎消息

《女人20‧40‧60:健康動起來》獲選為衛福部優良健康讀物
五種學術著作榮獲103年科技部專書出版獎

 
 
 
 
 
一座收藏記憶的書房,臺大出版中心校史館書店 10月1日Grand Opening
 
出版中心校史館書店全景
 

臺大校史館是臺北市市定古蹟,建於二次大戰之前的她,誕生時的名字是臺北帝國大學圖書館,幾經時間流動、空間轉換,她依舊保有當年的典麗優雅,但換了個只有歷經滄桑才擔得起的美名──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這棟見證歷史與滿溢臺大人記憶的空間,將於10月1日再度綻放新亮點:「臺大出版中心校史館書店――記憶的書房」。

這間新的書店是由臺大出版中心籌畫營運,出版中心主任項潔說:「校史館是臺大人集體記憶的載體,我們希望以書房的形式呈現校史的流動,在這個空間裡,書店不僅蒐羅和沉澱舊記憶,更將積極創造和發散新記憶。」

置身於古蹟建築內的新書店,以典雅復古的內裝風格,與該幢建築自日治時期延續至今的古典樣式相互呼應。尤其,當陽光自1930年代的古典拱窗,灑落在2010年代的歐風實木桌、書架和沙發上,在光影交錯之間,歷史流動的幽微馨香,頃刻瀰漫,令人迷醉。

出版中心校史館書店以臺大校史、臺大校園與人物等主題書目為陳列重點,並且匯集校內各單位設計的文創品、紀念品與教育用品,期待成為訪賓參訪臺大的重要據點。自即日起至11月底為止,凡於書店消費滿500元,或購買馬克杯、新骨瓷杯,就可獲贈「臺大經典人物藏書票」乙張,每張藏書票可於校史館書店兌換精緻咖啡一杯。

臺大出版中心邀請您來校史館書店,共享在書店內的咖啡時光,不僅沉浸於關於這座校園的舊回憶,也創造出屬於我們的新記憶。

臺大出版中心校史館書店歡喜迎賓!邀您共享美好的咖啡時光!

 
 
 
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

《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追蹤臺灣歷史文化建構的殖民印跡

 

作者:陳偉智
叢書:臺灣研究先行者


歷史學者楊雲萍教授曾說,「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
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
在日治時期、戰後初期乃至今日,伊能嘉矩當年的足跡,
確實影響了臺灣研究領域的每一個角落。

名家推薦

吳密察(臺大歷史系兼任教授)
胡家瑜(臺大人類學系教授)
張隆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任)
費德廉(Douglas L. Fix,美國里德學院歷史系教授)
Paul D. Barclay(美國拉法葉學院歷史系副教授)
松田京子(日本南山大學人文學部日本文化學科教授)

「學者、文人、著作家、奇才」,這是日本統治臺灣初期,在臺日人對伊能嘉矩的稱讚;歷來臺灣學者稱他是臺灣歷史研究的「金字塔」、「巨峰」、「奠基者」。別號「臺史公」的伊能嘉矩,來自日本東北鄉村遠野,隨著近代日本帝國的擴張,來到臺灣,一步步展開其臺灣研究的踏查足跡。伊能嘉矩集官員、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歷史學家與記者的身分於一身,本書即為其代表性傳記,是在帝國研究、概念史、人類學、以及東亞史等各領域之中極受矚目的新作。

本書透過對伊能嘉矩作品的分析,呈現他的一生及其所屬時代。更透過伊能嘉矩,追蹤當代臺灣歷史文化建構的殖民印跡。誠如作者所言,「回到伊能嘉矩的時代,是為了重新在當下透過伊能嘉矩看到我們這個時代」。全書內容主要為伊能嘉矩的生平傳記,以及針對其作品及其學術思想研究的評論。書中附上百幅珍貴圖片,及表格、年譜、著作目錄等資料。

在生平傳記方面,作者陳偉智以其多年來對伊能嘉矩的研究,根據許多一手史料及《伊能嘉矩先生小傳》、「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展覽資料等豐富資源,介紹伊能嘉矩的人生經歷。在明治維新前一年誕生的伊能,其人生軌跡也隨著近代日本的展開與擴張,而有不同階段的發展。隨著近代日本發展,伊能嘉矩從遠野到東京,再到臺灣,然後再回到遠野;在帝國中心的東京、內國鄉村遠野,以及海外擴張所獲的殖民地臺灣,展開其人生與知識探索的旅程。馬關條約之後,伊能嘉矩於1895年動身來臺。在臺灣,伊能以臺灣總督府下層官員的身分,展開其「臺灣人類學」的研究計畫。他從事全島原住民調查,並出版臺灣歷史研究專著,成為臺灣研究的知識權威。

在研究評論方面,作者藉由伊能的手稿、臺灣原住民歷史民族誌《臺灣蕃人事情》、臺灣歷史書寫作品《臺灣志》、《臺灣文化志》等,分析伊能的臺灣人類學構想、歷史文化理論以及各種學術思想。

歷史學家楊雲萍曾言:「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伊能嘉矩在臺灣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在殖民地時代曾經是臺灣通的伊能嘉矩,是臺灣研究近代知識生產的先行者。在戰後,伊能仍然繼續以或顯或隱的形式出現。換言之,雖然伊能嘉矩在來臺十年後離開臺灣返回日本,並於1925年去世,但就其影響而言,伊能嘉矩其實從未離開臺灣。(書籍資訊

 

 
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

《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

是剖析臺灣從進入「總力戰」體制,到戰後「光復」歷史脈絡的經典之作

作者:近藤正己
譯者:林詩庭
叢書:臺灣研究叢書


臺灣在戰後為何走向「光復」,而非「獨立」?
本書的中譯雖屬「遲來」,卻恰好證實近二十年之相關研究,無一超越本書。

近藤正己
日本筑波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日本近畿大學文藝學部文化‧歷史學科主任教授,講授日本近現代史。其研究領域是以臺灣為中心的日本殖民地史。其著作有《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殖民者的戰爭經驗──總督政治下的臺灣〉、《內海忠司日記1928-1939──日本帝國的官僚與殖民地臺灣》、《內海忠司日記1940-1945──總力戰體制下的臺灣與殖民地官僚》等。

名家推薦

吳密察(臺大歷史學系兼任教授、臺大出版中心臺灣研究叢書主編)
本書第一部不但整體地描繪了1930-1945年,日本帝國中央政府及臺灣現地之總督府的臺灣統治政策與統治實況之推移,也為這15年間的幾個關鍵性政治詞彙,諸如「皇民化」、「改姓名」、「南進」、「志願兵」等,做出了劃時代的研究貢獻。作者在第二部特具慧眼地梳理了1930年代臺灣島內之抗日運動無法展開之後,臺灣人改而在中國進行的抗日努力及其派系脈絡。此書出版至今雖已近二十年,但仍是研究日本殖民時代後期臺灣史的必讀鉅著。

栗原純(日本東京女子大學現代教養學部人文學科教授)
近藤正己教授在本書「第一部 戰時的殖民地統治結構」實證地敘述了日本殖民政府之支配體制透過實施改姓名、徵兵制度而強化的過程,及此一支配體制因日本戰敗而崩壞的歷程。本書「第二部 臺灣光復運動的展開」則分析了在中國大陸展開「解放」臺灣的胎動,和決定戰後臺灣之面貌的諸政治勢力的動向。本書不但是理解戰爭時期,也是理解戰後臺灣的正規研究書,非常值得推薦。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書是迄今關於日治後期臺灣史及戰爭動員體制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學術論著。全書以「同化」和「光復」為分析主軸,結合日本內閣檔案《公文類聚》等公私文書、《吳新榮日記》等個人史料、以及前臺籍日本兵的口述訪談,嚴謹而綿密地重建日本帝國總力戰體制的形成背景、運作實況與崩解過程。研究視野也由臺灣本島和南方戰場,拓展至臺灣人在中國大陸的抗日及光復運動。書中關於臺灣軍部勢力、總督府南進政策、漢人與原住民的皇民化政策、以及戰時人力動員等篇章,早已成為學界先驅性研究範例。
本書萌芽於作者留學期間,即本土歷史研究仍為政治禁忌的70年代晚期臺灣,完成於殖民地史研究重獲學界重視的90年代日本。如今本書中譯本在出版近二十年後終於問世,實為一則遲來的喜訊!期待本書的中文讀者能深入理解書中對戰爭與殖民地統治、臺灣人的戰爭經驗,以及戰後政權轉移過程等重要議題的學術洞見,從而提升對於臺灣近現代歷史的知識素養及討論水平。

費德廉(美國Reed College歷史系教授)
在本書出版近二十年後的今日,重讀臺大出版中心的中譯本,更能了解為何當年此書一出版即被譽為臺灣史研究領域的佳作。本書作者近藤正己教授在同輩研究者眼中,是有名的「資料狂」,他在官方檔案與私人文書不易取得的1980年代,卻能網羅如此豐富的日本公文書(中央政府、陸海軍、臺灣總督府各方的檔案)、中國國民黨檔案以及各國之報刊、私文書等資料,確實令人敬佩。
雖然近藤教授晚近也陸續出版了其他關於「皇民化」、改姓名、臺灣軍夫等總力戰時代各主題的好書,但其所著之《總力戰與臺灣》迄今仍是唯一能夠讓我們整體地了解日本殖民政府之總力戰政策內容及其如何在臺灣實現,以及對於臺灣未來發展有何重大影響的傑作。本書同時也說明了當年在中國的臺籍人士所進行的抗日運動,在戰後臺灣的影響。
本書確實是必讀的好書!

薛化元(政大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本書是近藤正己教授的成名作,也是理解臺灣從進入「總力戰」體制到臺灣「光復」歷史發展脈絡的經典之作。
本書以臺灣的「總力戰」為核心,對此做了歷史條件的檢討。一方面呈現推動「總力戰」的軍事制度發展;另一方面則討論「南進」政策的歷史演變,凸顯了此政策的歷史脈絡與內涵多面性。至於「總動員」的部分,則對從精神動員到軍事動員、從漢人到原住民,進行了全面而多面向的討論。本書指出,日本殖民政策在「總動員」展開過程中的修正,是認識日治晚期的統治面貌所不容忽視的課題。
相對於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的「總動員」,企圖脫離日本統治的臺灣抗日菁英則大多投入中國政府的「抗日」陣營。日本在二次大戰失敗後,其在臺灣的殖民體制崩解,而臺籍抗日菁英與國民政府的互動,則影響了臺灣歷史的發展方向。與一般殖民地於戰後紛紛自決獨立不同,臺灣反而是被國民政府接收宣布「光復」。(書籍資訊

 
 
 


透過案例演練學習BIM:基礎篇
謝尚賢、郭榮欽、陳奐廷、蔡沅澔/等著


轉型中的東亞法院:基本形貌、紛爭解決與行政治理
葉俊榮/編


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epct
Chun-chieh Huang(黃俊傑)/著

 
 
 
10月人文學術現場「總力戰與臺灣」系列講座
 
「總力戰與臺灣」系列講座

第一講:臺灣近代史研究的新水平──談近藤正己《總力戰與臺灣》

● 時間:10月14日(二)20:00-21:00
● 地點:誠品臺大店三樓藝文閣樓
● 主講:吳密察(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第二講:從臺灣史研究軌跡看近藤正己的《總力戰與臺灣》

● 時間:8月26日(二)20:00-21:00
● 地點:誠品臺大店三樓藝文閣樓
● 主講:蔡錦堂(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活動資訊
 
臺大出版中心校史館書店歡喜迎賓!邀您共享美好的咖啡時光!
 
臺大出版中心校史館書店邀您共享美好的咖啡時光

一、10月1日起至11月30日止,凡於總圖書館書店、校史館書店或水源校區書店單筆消費滿500元,或購買「傅斯年說」馬克杯、「大學之門」新骨瓷杯任一個,即可獲贈「臺大經典人物藏書票」乙張。

二、憑「臺大經典人物藏書票」乙張可於校史館書店兌換精緻咖啡乙杯。

 

活動資訊
 
 
 
女性詩人的多元面向──「女性詩學評析:臺灣當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講座側記

文╱楊勝博(臺大臺文所博士生)

由左至右:陳義芝教授、洪淑苓教授、封德屏總編輯

臺大出版中心與文訊雜誌社合辦的「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性詩學評析」系列講座首場「女性詩學評析:臺灣當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於八月十二日在誠品書店臺大店舉辦。本場次由文訊雜誌社總編輯封德屏主持,臺大臺文所暨中文系合聘教授洪淑苓與臺師大國文系教授陳義芝共同主講。

講座主題是洪淑苓老師的學術新作《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本書以八位女詩人(胡品清、林泠、朵思、敻虹、蓉子、陳秀喜、杜潘芳格、羅英)為研究核心,從自我形象、時空意識與生死書寫三大主軸出發,藉此展現女性詩學的多元面向,以及幾位女詩人在現代詩學上的整體成就。

陳義芝提到題目「思想的裙角」相當漂亮,不像自己的女詩人研究專書題目「從半裸到全開」這麼野性。他認為《思想的裙角》選擇的八位女詩人都相當經典,如要了解女性詩人的詩觀與世界觀,這本書可說是兩者俱足。他也認為本書最為可貴之處,是關於胡品清與羅英兩位女詩人的分析論述,並凸顯出她們詩作的獨特風格,這也是過去談起現代詩人時,經常被忽略的。
閱讀全文

 
乍見兩代詩人的對話、承襲關係以及思考差異性──「思想的裙角:臺灣兩代女詩人作品之女性意識與行吟美學」講座側記

文╱劉建志(臺大中文所博士生)

左圖:詩人張芳慈吟詠杜潘方格的詩作〈平安戲〉右圖:前排左至右:蓉子、洪淑苓、朵思;後排左至右:紫鵑、張芳慈、顏艾琳,共六位詩人。

臺大出版中心與文訊雜誌社、誠品書店合辦的「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性詩學評析」系列講座第二場「思想的裙角:臺灣兩代女詩人作品之女性意識與行吟美學」於八月二十六日在誠品書店臺大店舉辦。本場次由洪淑苓老師主持,邀請了兩代女詩人蓉子、朵思、顏艾琳、張芳慈、紫鵑朗誦詩作及分享創作心路歷程。
講座主題是洪淑苓老師的學術新作《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以八位女詩人(胡品清、林泠、朵思、敻虹、蓉子、陳秀喜、杜潘芳格、羅英)為研究核心。講座邀請的詩人當中,蓉子與朵思正是書中所研究的兩位詩人。洪淑苓、顏艾琳、張芳慈、紫鵑四位詩人,則以後輩詩人的身份,朗誦書中研究的詩人作品(分別為敻紅的〈水紋〉、林泠的〈不繫之舟〉、杜潘芳格的〈平安戲〉、胡品清的〈最後一曲圓舞〉)、一方面也朗誦自己的詩作。這樣的安排,有助於凸顯兩代詩人的對話、承襲關係以及思考的差異性。
詩人蓉子首先朗誦了作品〈翅膀〉和〈時間〉這兩首詩,蓉子氣質優雅,在朗誦時自然將詩作情懷展現出來。尤其在唸〈時間〉這首詩時,個人的年歲與時代的時間感交織,十分動人。蓉子也分享了她與現代詩相遇的過程,雖然求學過程因戰事而屢屢中斷,但因為有老師的肯定,培養了對文學濃厚的興趣。她也分享了第一本詩集《青鳥集》的創作心路歷程,以及當時文壇對這本詩集的種種看法。蓉子在回顧這些創作歷程時,不時流露出其真摯、誠懇、謙虛的性格,正如她的詩作,總是給人親切的感受。
閱讀全文

 
「2014年台灣原住民族國際學術研討會」微型書展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於2014年9月15日-17日,在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共同主辦「2014年台灣原住民族國際學術研討會」,深入研討近年來臺灣原住民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所遭逢的巨大變遷,包括:正名運動以來新族群的成立、原住民族自治法的提出,以及災害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等議題。臺大出版中心應邀前往舉辦文化人類學、考古人類學、社會科學等主題微型書展,特別精心準備的專業書目,受到與會各國學者的關注,成果相當豐碩。

 
 
 
《女人20‧40‧60:健康動起來》獲選為衛福部優良健康讀物
 

◎左圖:本書編輯戴妙如(右)代表本中心接受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頒獎。 ◎右圖:得獎書籍《女人20‧40‧60:健康動起來》與「推介獎」獎座。

臺大出版中心出版,臺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策畫的《女人20‧40‧60:健康動起來》,受到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鄭重推介,獲選為婦幼健康類「2014年優良健康讀物」!9月23日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正式頒獎典禮。

醫學界評審團給本書的評語為:「本書由於實證醫學多,雖然較不符合『好讀』的市場,但是『硬』的基本知識,才是全民要加強的,國人都喜歡「懶人包」走捷徑,其實越瞭解透徹,才能舉一反三。」

還沒看過本書嗎?想透徹瞭解自身、照顧家人健康的您,現在就趕快行動吧!(書籍資訊

 
五種學術著作榮獲103年科技部專書出版獎

本中心五本學術著作榮獲103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及社會科學專書」出版獎助。獲獎助書目如下:
吳汝鈞,《當代中國哲學的知識論》;
佐藤將之,《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
林聰舜,《漢代儒學別裁──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
林慧君,《現代日本語造語の諸相》;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
得獎公告網頁

 
 
 
開學收心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