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創意產業學系 李雅婷 [編按: 繼2012年起,「達人學苑」秉持著三個高等教育關鍵字--「永續」、「創意」、「跨界力」--帶領大學生在每年夏天一周的營隊中、與「業師」和「經師」交互對話、學習,開拓新的創意。今年夏天「達人學苑」將繼續著眼於「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透過短講與戶外參訪、「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融入,帶領學員討論民主深化、綠色經濟、企業社會責任等亟需大眾關注的問題,期待激盪出新的火花。本篇與下篇文章是達人學苑在六月時的籌備現場報導] 時代變遷,電力在我們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在享受便捷電力的時候,我們時常忽略了這些能量來源、 大多是用犧牲環境換來的。此次旅程中,由當地居民帶領,我們實地走訪萬里溪,感受溪邊動人的環境,聆聽當地的故事。 萬里溪也稱萬里橋溪,是花蓮溪的支流之一,流經花蓮縣萬榮鄉與鳳林鎮兩鄉鎮,是當地居民重要的灌溉渠道、也是個天然的遊樂園,萬里溪更是台灣極少數沒有攔砂壩的河川。《閱讀全文》 |
||
記者/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創意產業學系 李雅婷 <<壽豐鄉農會>> |
||
主講人: 王驥懋博士後研究員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今天 (2014/06/28) 是第四次的跨科際專題討論會 (STDE Seminar)。第一次的討論會主題是Michael Gibbons的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1994) ; 第二次是Ravetz談 「後常態科學」(編按:Post-Normal Science,後略為PNS) 與社會間關係的文章 ; 第三次的內容因為第二週談到NPK,談到「參與」和「審議民主」,所以閱讀了Dryzek等關於審議民主的文章。這幾次我們談到審議、參與以及「後常態」,也就是高度風險與高度不確定性的情形下知識生產的方式,所以今天我們討論“Citizen Science"—意指公民如何跟科學家、科學知識間進行對話以及互動。《閱讀全文》 |
||
主講人: 王驥懋博士後研究員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從第一週到本週,我們讀的文獻 (包括Gibbons都無法否定實驗室 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大都強調單一學科、或去脈絡化的學科知識的價值。但必須強調Mode 1的知識形式可以與Mode2 跨科際的知識形式、或是SSK中強調的高度風險性 / 不確定性互相共存,而不是斷然否定Mode 1或科學知識的價值。 (1)Brian Wynne在其著名的 “Misunderstood Misunderstanding: Social Identities and Public Uptake of Science”(1992)中論述在地化與脈絡化的知識:他認為大眾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不該只被放在信賴與可信度兩層意義上–因為兩者都建構於社會關係上– 也就是科學知識本身的客觀性與信度也是社會建構的成果。Wynne在北英格蘭的研究裡發現,在地農民對科學知識大多無法信賴、且認為科學家一直蒙騙他們;他認為要回到社會關係、社會認同跟社會網絡上,看公共關係如何理解知識體系。《閱讀全文》 |
||
主講人: 王驥懋博士後研究員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
||
作者│趙祥亨(逆思 LET’s News獨立媒體負責人、政治大學外交所碩士生) 太陽花學運4月落幕至今已經過了3個月,外界仍在分析與推測學運引起的後續效果及生成原因。逆思團隊將從國際結構的角度來觀察,揉合不同論述後提出嶄新的觀點。 當前的世界結構是什麼?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明居正認為國際結構是一霸四強,即美國霸權下的日本、歐盟、中共和俄羅斯等四個強權所構成的國際體系。成功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陳欣之認為國際結構是動態變化,目前是美國霸權的治理以及兩個強權正在崛起—中國大陸和印度—將可能在未來與美國並駕齊驅,成為體系中新的領袖國家。不論學界如何解釋當代的國際結構,兩個無法忽略的事實是,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以及中國大陸正在快速崛起的趨勢。《閱讀全文》 |
||
科文計畫推動辦公室
http://shs.ntu.edu.tw/shs FACEBOOK粉絲團: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SHS計畫) TEL:02-3366-8653,02-3366-8654 FAX:02-3366-8655 地址: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581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