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電子報第六十八期

::如果您的收信軟體不支援html格式的文件、或是您無法正常看到以下內容,請按此::

第六十八期 2014.6.27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電子報
中心首頁 | 我要訂閱 | 取消訂閱 | 各期目次 |
本期目次 Contents
【近期活動】
【活動報導】
【館藏導覽】
【館藏消息】
【好站推介】
【原民快訊】
【近期活動】

影片封面 # 播放日期:7/5、7/12、7/19、7/26
播放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 ◎上午場
片名:請問貴姓
片長:10:00~10:30(30分鐘)

「請問貴姓?」對漢人來說是平常第一次見面的問話,可是對大部份的臺灣原住民卻很難回答,因為原住民彼此以名字互相稱呼,很少用家族姓氏,而漢姓對自己實在沒什麼意義,所以多少有些尷尬。
本片以八位不同族群的朋友解說各族命名方式,分享因為名字遇到的趣事。

影片封面 # ◎下午場
片名:Kanakanavu的守候
片長:14:00~15:35 (95分鐘)

Kanakanavu族人有一個小小心願,希望全世界都知道「Kanakanavu就是Kanakanavu」。人數是四百多人且多年來在學術上被歸類為鄒族,受日本殖民政策影響而大部分說布農語。
但老人家依然記得,Kanakanavu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祭典、歌謠、生活方式、家族名與人名,希望能做自己,不要再偽裝。

# 早期的攝影技術約在清代從西方國家來到了亞洲,如英人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等攝影師也隨著通商與傳教的潮流,從各港埠輾轉來到臺灣,想要用鏡頭紀錄東方的異國風情。數位科技發達,幾乎隨手都能拿起手機拍照的今天,很難想像在當時攝影師需要動用到人力,甚至是馱獸,把笨重的攝影器材揹負到交通不便的部落,將當時部落的影像留在一張張的黑白相片中。
......詳全文

展出時間:2014年 5月1日--7月31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 原圖中心募書活動:播下希望的種子
原圖中心自成立以來,不定期的進行部落贈書活動,目的是希望原住民部落中無論大朋友小朋友皆有接觸更多圖書資訊的可能,作為觸發心中種子的養分,長成能庇蔭部落的一棵棵大樹。

原圖中心邀請您一同參與部落贈書活動,若您願意分享您的書籍給原住民族部落,歡迎您參閱募書說明(點擊可連結),或者跟我們聯繫!
......詳全文

【活動報導】

# 文/莎歷瓦勞.布朗

《好久不見德拉奇》是泰雅族導演莎韻.西孟「回家三部曲」的終章,獲選去年加拿大Biindigaate原住民影展的閉幕片。本場記錄片放映暨導演座談會由臺灣大學地理學系主辦,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協辦,於5月29日在臺大總圖四樓的多媒體教室舉辦,導演莎韻特地北上參與並分享自己紀錄Yaki Yabon的小米復耕過程,以及部落找回小米,也將自己種回部落的故事。

影片放映完畢後,首先由兩位討論人分享並提問。第一位討論人首先就「梨山」地區之名帶出該地區種植梨子等經濟作物的背景,並對照泰雅族的傳統農作「小米」,向導演詢問目前在小米復耕方面有沒有可能增加經濟價值,並擴大環山部落種植小米的面積?第二個問題是:影片中看到一些像是榮民的老伯伯,這些老伯跟當地原住民的關係是什麼?第二位討論人,則先分享個人對本片內容的動容之處,隨後提出兩個問題跟導演討論。第一點和第一位討論人一樣是針對小米復耕的疑問:小米復耕之後,原本被經濟作物取代的原因是否能被解決?第二個問題,影片之中出現很弔詭的事情是,在山上擁有土地這項資產的人,卻不像都市中擁有資產的人一樣,反而是在經濟上被剝削的處境,為什麼會這樣?
......詳全文

#






文字、攝影/鍾承育

2009年的八八風災讓許多部落裡的族人頓時面臨流離失所的命運,從那時候開始,在官方遷村政策的主導下,部落開始跟著失去家園的原住民一起流浪,試圖想要找到一處可以延續族群文化生命的土地,在那裡重建家園。陳若菲導演的紀錄片《排灣人撒古流:十五年後》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用鏡頭記錄下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在達瓦蘭(大社)部落遷村工作上,如何打造出一處可以讓排灣文化在災後能夠再次生根的新部落。

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在2014年6月11日下午邀請了紀錄片的導演陳若菲導演、片中主角撒古流、以及擔任影片攝影工作的林建享導演一同出席這次的映後座談會,分享本片的拍攝歷程與打造新部落的願景。當天的活動由播放約1個半小時的紀錄片,吸引了20多名關心重建工作的聽眾來原圖中心觀賞。在影片播放完畢後,接著由座談會主持人,臺大人類系童元昭副教授開場,介紹3位與談人。
......詳全文

# 文字、攝影/黃政

本次演講為國史館舉辦之「臺灣原住民史系列專題演講」第十二場,主講人為鄧相揚老師。鄧老師對於臺灣原住民族研究甚深,尤其對於日月潭區域之族群、發展歷史更有深入研究。主要著作有《霧社事件》、《風中緋櫻 —霧社事件真相及花岡初子的故事》、《邵族華釆》、《邵族史篇》、《日月潭史話》、《台灣的心臟–日月潭水力發電史》、《逐鹿水沙連-日月潭的傳說故事》等書。

鄧老師首先概略介紹水沙連,「水沙連」此名由來是因清代居住於西部的平埔族人稱內山為「沙連」,且內山有日月潭的湖水,故再加上「水」,合稱「水沙連」。水沙連地區自然景觀多樣,由山脈、丘陵、以及諸多湖泊的盆地地形構成,優越的環境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讓此地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族群遷徙自此地定居,分布在此區域的族群有泰雅族、賽德克族、布農族、邵族以及包括巴宰、噶哈巫、拍瀑拉等平埔族,並曾在此區域發掘大邱園遺址以及曲冰遺址。
......詳全文

# 文字、攝影/鍾承育

世界南島學術研究計畫辦公室 2014年6月20日於國家圖書館舉辦了「2014流.留南島 踏浪世界-東南亞與大洋洲南島研究學術會議」。 世界南島學術研究計畫始於2007年,經費來自於教育部,8年來培育了50多位碩博士生從事南島研究, 也促成了南島研究之國際學術交流。前任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孫大川在本次會議致詞時提到, 許多研究已經證實臺灣為南島文化的發源地,然而臺灣對於當今南島的影響力卻不高, 而臺灣在國際交流的視野也侷限於歐美等已開發國家, 反而不太重視與臺灣有歷史文化淵源的太平洋群島之間的交流。 而過去幾年透過計畫的補助使國內的研究生能夠到異國從事田野工作, 開展了臺灣與太平洋島國之間的學術交流,而研究的範圍也不斷增加, 研究的題材也日漸創新,開拓了臺灣對南島的視野。

本次研討會的「流‧留」的主題乃出自於人類學家James Clifford所提出之roots and routes (根與路線英文諧音字)的概念,顯現南島民族在過去遷徙與祖居地之間的關係,同時也象徵臺灣作為南島文化發源地與其他太平洋島國之間的淵源。這次的研討會共有5個場次,由新生代的學者與研究生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並由過去從事南島研究的知名學者參與最後的座談。
......詳全文

【館藏導覽】
# 【圖書】樹.德魯固

本書封面圖 #書名:樹.德魯固
#作者:廖東坤
#出版項: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2013
#ISBN:9789860369601
館藏連結

文/廖偉辰


[內容簡介]
《樹.德魯固》總共分為四大部分,除開最後的附錄之外,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植物做整體介紹。第二個部分是討論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植物生態。第三個部分則是以開花的月分為順,介紹太魯閣國家公園常見的植物。

第一部分主要是以幾個問題為主軸,概略介紹植物與人類的關係。植物在地球已存在六億年,也是生物圈最豐富的物種,目前大約有30萬種,和世界相比,臺灣面積雖然狹小,植物的歧異度很高,例如微管束植物,臺灣有4,022種,而比臺灣面積大十倍的日本,也只有5,565種。
go 館藏導覽

# 【圖書】阿美族的棒球:身體、文化與認同

本書封面圖 #書名:排灣族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誌
#作者:黃東治、邱韋誠
#出版項: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12
#ISBN:9789860342260
館藏連結

文/翁稷安


[內容簡介]
《阿美族的棒球:身體、文化與認同》一書,出版於2012年,由國立體育大學體研所所長黃東治,帶領一群研究生進行廣泛的口述訪談和資料搜集,最後由黃東治和邱韋誠負責撰文。書名開宗明義點出了本書和其他討論臺灣棒球運動者在視角上的不同,一般人往往習慣將臺灣棒運和原住民之間畫上等號,卻忽視了「原住民」一詞,其實僅是概括、不夠精緻的集合概念,反應著原/漢對比的二元視野,各族之間的族群差異遭到抹滅,對臺灣棒運的理解也會失之泛論。根據本書的統計,臺灣原住民對棒球的參與,絕非原住民族群的普遍現象,主要集中在阿美族、布農族、排灣族、泰雅族和卑南族,其中阿美族更是主力,特別隨著棒球賽事位階的升高,阿美族所佔的比例更高。因此,從阿美族的視角去看待臺灣棒運的發展, 以及過程中國家和該族之間的互動和角力,是了解臺灣棒球和族群治理的重要進路。
go 館藏導覽

# 【圖書】聽見山海的歌聲 : 臺灣原住民族作家速寫

本書封面圖 #書名:聽見山海的歌聲 : 臺灣原住民族作家速寫
#主要作者:鄭雅雯
#出版項:臺灣文學館,2013(初版)
#ISBN: 9789860399875
館藏連結

文/盧育嫺


[內容簡介]
對於臺灣原住民文學的定義,主要有三種講法,即:身份說、題材說和語言說。目前以「身份說」為主流論述,最嚴格的「語言說」(母語書寫)則是原住民文學家們持續努力的目標。本書《聽見山海的歌聲──臺灣原住民族作家速寫》即採用身份說,介紹了法定的原住民族群作家,共計38位,透過對各族作家及作品的精要介紹,企圖呈現各族群文化的主體意識、價值觀與風格模式。作者鄭雅雯小姐是國立臺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她長期的研究著重於臺灣原住民、新住民等少數族群,本書是她在2010-2012年間,發表於《台灣文學館通訊》「原住民文學」專欄的11篇文章的集結。作者的出版目標就是做為「認識原住民作家的入門書」,當時的臺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也在推薦序上期盼本書成為「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的導讀」。 因此,欲一探臺灣原住民文學領域的讀者,推薦您可將本書視為一幅精要的地圖,先行瀏覽後,再伴隨其他更深入的讀本,將會是一個有效率的閱讀策略。
go 館藏導覽

# 【圖書】大正文化:帝國日本的烏托邦時代

本書封面圖 #書名:大正文化:帝國日本的烏托邦時代
#作者:竹村民郎
#譯者:林邦由
#出版項:王山社,2010
#ISBN:9789866789861
館藏連結

文/翁稷安

[內容簡介]
大正時代係指1912年至1926年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間,雖然只有短暫十五年,但無論對日本、作為殖民地的臺灣,乃至整個東亞,都是非常關鍵的階段。相較於前任明治天皇乾綱獨斷的維新,以及繼任昭和天皇治下軍部勢力的崛起和獨裁,大正時期則以內閣與政黨政治,即所謂的「大正民主」,廣為人知。也許正因從大正政變(1913)開始,無論官方或民間一系列以擁護憲政為中心的活動與事件,吸引多數研究者的注意;也可能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政治史的研究都在史學領域中扮演著主軸的角色,傳統對於大正時期的研究,多半聚焦在政治場域的風起雲湧,雖然捕抓到了時代的重要側面,卻不見得能完全彰顯大正時期於歷史上的轉型意義。
竹村民郎的《大正文化——帝國日本的烏托邦時代》便從文化的角度,重新去理解大正時期。該書日文版於1980出版,並於2004重新改訂,另出了增補版,本書即由後者譯出。誠如該書日本版副標所言「世界史の転換期と大衆消費社会の形成」,全書的內容緊扣著日本大眾消費社會的誕生,以此為出發,試圖析理出大正時期在政治變動之外的轉換。
go 館藏導覽

【館藏消息】

#

【好站推介】
# Sacred Land Film Project 聖域影片計畫

網站快照 # 網站連結: http://www.sacredland.org/

整理/諸長瑾

地球島嶼研究機構(Earth Island Institute)的聖域影片計畫(Sacred Land Film Project)製作許多影音與教育資源, 包含電影、短片、DVD、文章、照片、學校課程教材和網站內容等等,旨在讓大眾對原住民聖域、 文化和環境正義有更深刻的認識。該計畫的任務是用大眾報導、活動組織和抗議運動來喚醒對土地 的敬畏之心、加強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促進大自然與文化之間的對話、並保護聖域和多樣的祭祀 儀式。在過去的十年中,計畫把重點放在紀錄片《以敬畏之名》(In the Light of Reverence)的製作和發行上。 最近則在進行四部世界聖域系列影片的後製,片名為《站在神聖土地上》(Standing on the Sacred Ground)。 聖域影片計畫在原住民族傳統智慧與意見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能將他們的聲音帶給決策者,或是可以影響決策的人, 而這些決策關係到土地,以及依存其生活的民族的未來。
關於最新系列影片《站在神聖土地上》可參考Standing on the Sacred Ground網站。
go 好站推介

# Worldwide Indigenous Science Network (WISN) 全球原住民科學網

網站快照 # 網站連結: http://www.wisn.org/

整理/諸長瑾

全球原住民科學網(WISN)振興並拓展了原住民族傳統智慧的成長和交流,以改變大眾的意識形態,賦予一個煥新而充滿活力的世界。全球原住民科學網是個教育組織,工作範圍涵蓋區域、國內到橫跨國際,創造了西方世界和原住民文化之間的互動窗口。該組織不但指導研究,舉辦國際會議與文化交流,還和國際間的合作夥伴一同提倡瀕危原住民族傳統文化與人才的重要。該組織為原住民耆老提供全球的協調溝通網絡,也與學術界夥伴一同提供全球唯一進階學位學程「原民之心(Indigenous Mind)」的課程。另外,WISN亦致力支持現有的原民之心學程學員、召開學術與文化聚會,以更新、活化原住民的傳統知識體系。
go 好站推介

【原民快訊】
# 重要新聞回顧
# 近期推薦活動

發行單位: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版權所有 Email:ntutiprc@ntu.edu.tw
電話:(02)3366-3776 傳真:(02)3366-3770
地址: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