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提供|SHS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SHS計畫第八期特刊,精采登場!!!本期特刊有兩大主題,包含跨科際教育研討暨成果發表會STDE3系列報導,以及最新三篇跨科際人物專訪SHS Profile(中山大學劉孟奇教務長、中山大學吳仁和老師、東海大學許書銘老師)分享跨科際課程規劃與教學經驗。 本期特刊更收錄了SHS部落格「大腦性別」電子文庫兩篇精采文章,以及「達人學苑」Design Thinking操作實錄。此外,特別推薦本計劃張家豪同學所撰寫的「老人長照的小太陽之光-雲林縣老人長期照護協會採訪」,帶領大家造訪小太陽日間照護中心。《閱讀全文》 |
||
特約編輯、撰文作者|朱宥勳(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作家) 每一個科技物都不是孤零零地發揮作用的。一個新科技要普及,必須要有足夠的條件和力量先等在那社會生活當中;接下來,它會改寫、創造新的社會規則,終至在某一層面上影響人類的心靈和生活。這便是我們這個寫作計劃「心靈轉變的物質基礎:台灣文學裡的科技物」發想的開端,我們將反推上述的過程,從表達人類心靈和生活的文學作品中,找到那個關鍵的科技物,思考這條從物質到精神的鎖鏈是如何形成的,當我們理解這些經驗之後,也許就能找到更審慎的態度來面對新科技。 就讓我們從汽車開始吧。台灣最早有汽車行駛的紀錄,是在日治時期,而作家呂赫若寫於1935的小說〈牛車〉就見證了這種交通方式轉換所帶來的重大影響。〈牛車〉的主角是一名世代運送稻穀等貨物的牛車伕,在日本人帶來汽車之前,牛車幾乎是農村與農村間、農村與市場間無可取代的運輸方式,不然有什麼方式可以運送幾百斤的農產品?但我們的主角楊添丁正好遇上了汽車「入侵」台灣的歷史關鍵點,生意從此一落千丈,生活也陷入困頓。《閱讀全文》 |
||
特約編輯、撰文|童靜瑩(九州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討院前學術特定研究員) 國際貿易理論可追溯至19世紀英格蘭學者David Ricardo在『經濟學原理 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一書所提及的跨國比較生產優勢概念。目的在於以自由貿易善用各國獨有的生產優勢,提高生產效率性。原先的概念框架適用於兩國之間的貿易協商,不過發展至20世紀後期,因為國際政局變化、資訊科技發達、金融國際化,以及全球供應成形等因素,逐步發展出更深化的區域經濟整合(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型態。 區域經濟整合發展特徵與類型 一般根據經濟整合的深淺,可分為五個類型。首先是國與國間針對某些貿易項目協定關稅優惠的「優惠貿易協定」;其次是「自由貿易區」,意指複數國家結合成會員國,彼此相互協定去除貿易障礙,但國家本身對非會員國仍保有獨立的貿易自主政策的貿易協定模式。 自由貿易區的協定主要獨惠協定的會員國,因此非會員國的廠商,會意圖將產品銷售到關稅最低的會員國家A,再透過A銷售至自由貿易協定會員國;此現象稱為貿易轉向(trade deflection)。由於貿易轉向會影響會員國的福利水準,為了防止這類問題,會員國間會併設協商「原產地」規定的相關限制確保產品品質;抑或者,協定「關稅同盟」,擴大優惠關稅的適用對象於符合實質轉型標準(substantial transformation criterion)的原產國。《閱讀全文》 |
||
特約編輯、撰文|蔡宗翰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機電所碩士班/世界公民文化協會甘比亞旅行家) 引言 在全球危機聲浪中,除了金融危機之外,氣候議題已成為現今跨領域的代表性議題之一。所涉領域包含環境、生態、大氣,以至於能源、政治、經濟、社會科學。人類在面對氣候危機時始終處於爭辯與無解當中,在沒有共識的情況下很難取得最佳方案,特別是跟融資和責任有關,誰該對氣候暖化負責?誰該出多少錢?本專欄旨在以較為全面的角度看待氣候議題,特別是以「人」為根本的角度切入,氣候變遷如何影響人類?而人類又該如何自處?國際間的態度為何? 氣候難民釋義 氣候難民一詞於2002年正式出現在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因應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報告中,IPCC於2007進一步年解釋,「氣候難民(Climate Refugee)與其他自然災害造成的難民不同,氣候變遷難民是指因受到氣候變遷影響,造成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事件、乾旱或水資源缺乏等原因,導致人類居住環境變化,被迫須立刻或即將離開居住地的人。」由我國文化部製作的「台灣大百科全書」解釋,「氣候難民指因為氣候災害導致原有環境不適合居住,居民被迫離開原居住地者,故被稱之為氣候難民。」兩者意思相近,如此我們已經知道誰可以被稱作氣候難民。《閱讀全文》 |
||
撰文|杜宗庭(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國立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於12月2日舉辦「A2-B-C」電影座談會,很高興邀請到導演Ian Thomas Ash到現場和老師同學們進行對談。2011年3月11日福島核災發生至今,仍有許多人留在福島(強制疏散區外)生活,然而籠罩在看不見的輻射威脅下,福島居民又是如何面對他們的生活、孩子,甚至是未來?一年前,導演Ian帶著鏡頭走訪福島家家戶戶,帶我們聽見那世人從未聽見的聲音。 電影名稱「A2-B-C」指的是甲狀腺異常診斷的各個階段,A1代表無囊腫或小囊腫(小於1mm),A2則代表偵測到20mm以下的囊腫。許多福島的小孩子被診斷出甲狀腺異常(A2),甚至有暈倒、流鼻血、長疹子的狀況出現,讓人不禁懷疑是不是長期暴露在低劑量輻射下所造成,但卻又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其因果關係。 雖然許多居民住在20KM強制疏散範圍之外,有些地區的輻射強度卻高於疏散區內。政府花費許多人力物力進行除污(把受輻射污染的土地移走),但實際上很多人質疑除污的成效,即便政府和學校單位宣稱除污後可以安心生活,但福島區民仍籠罩在看不見的輻射威脅下。許多人自備輻射偵測器,紀錄生活周遭的輻射值。使用礦泉水準備餐點,甚至將食材打碎,只為了測量有沒有受到輻射污染。《閱讀全文》 |
||
1982年費爾茲獎(Field Medal )得主,也是臺灣大學特聘研究講座之丘成桐院士,今年再度從哈佛大學到本校數學系訪問一年,他將於103年1月7日假天文數學館國際會議廳發表一場通俗公開演講「邁向卓越之路-哈佛數學之百年歷史」。丘院士是當代數學大師;除獲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費爾茲獎外,他獲得終身成就之沃爾夫獎(Wolf Prize 2010)及其它許多國際上重量級榮譽。他成功解決許多有名的數學難題,包括卡拉比猜想和正質量猜想等。並對偏微分方程、微分幾何、複幾何、代數幾何以及廣義相對論、弦論等都有深遠的貢獻。這次丘院士將向我們介紹一個學術重鎮的發展史。 |
||
科文計畫推動辦公室 http://shs.ntu.edu.tw/shs FACEBOOK粉絲團: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SHS計畫) TEL:02-3366-8653,02-3366-8654 FAX:02-3366-8655 地址: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581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