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S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著眼重要社會議題,邀集不同專業學者,跨越學科分界一同思索解決問題的方向。本計畫在國內各大學開設前瞻性的跨科際課程,聚焦諸多重要議題,以基礎理論與進階實作的課程模組設計,培育出有視野、能溝通合作,以多元思考處理社會問題的跨科際人才。 SHS計畫成果發表會主題為2013「臺灣,我們的未來」,以 「自然資源枯竭與合理使用」課程為主軸。由短講及展覽方式說明計畫各平臺工作成效,並邀請課程的老師分享成果,帶領學生面對臺灣資源的新未來。 本次發表會的開幕式邀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醫共學計畫─身體覺知、文化覺省與生命覺行」課程計畫,以自然元素地、水、火、風進行舞蹈創作,並邀請到音樂創作者林生祥及卑南族原住民音樂傳承者桑布伊進行演出,盼有多元文化的共鳴。《閱讀全文》 |
||
撰文|杜宗庭(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全球及社會問題日益複雜,培育具有跨科際溝通與問題解決能力的人才、促進各領域間的相互理解以及知識的激盪與融合,是目前的當務之急。為增進學生具備整合各領域知識的能力,SHS南區推動中心於11月16日,在成功大學舉辦「SHS Talk Show – Let’s Short Talk」學生短講競賽,培育同學具備豐厚的跨科際思維及內涵。 此次短講競賽題目由同學自訂,以目前社會上的重大議題為主。共有十二位學生報名參賽,分別來自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南華大學等學校,並邀請到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王俊秀老師、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陳恒安老師,以及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張秀惠老師擔任評審老師。 短講與一般的演講不同,因為短講的時間有限(此次短講比賽限制15分鐘),為了能順暢溝通與表達自己所關注的議題,簡報內容的安排、影片的長度、說話的快慢與節奏等細節就變得格外重要,如同張秀惠老師所說「 每一秒鐘都要讓它發生意義」。 經過上午同學精彩的短講,以及下午三位老師仔細詳盡的討論過後,最後選出前三名,分別是國立成功大學國企所林思妤同學、台北海洋技術學院海洋運動休閒系歐皆佑同學,以及國立成功大學化學系嚴天浩同學。《閱讀全文》 |
||
撰文、攝影|童靜瑩 由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陳正平主任所主持的「氣候變遷與人類永續發展課程群組」於11月10日帶領課程許瑛玿老師、林博雄老師與助理、助教共20名成員前往新北市坪林區舉辦實作課程探勘行程。
當日的行程導覽是由坪林地區以推廣有機茶葉聞名的綠光農園主人陳陸合先生擔任。他說這次的參訪行程,從搭乘低碳車到金瓜寮溪的觀魚蕨類步道出發、享用在地食材低碳蔬食、接著考察以友善環境保護水源為基本理念所推廣的有機茶園,每個環節都考量低碳環保;不過,儘管是低碳,但總難免會有碳排放發生,因此最後幽默地邀約所有參訪人員一同種下十棵茶花樹,讓種樹補償旅程中的碳排放損失,達到零碳目標。 在坪林這個場域之中,課程群組所關注的是「倘若未來真的溫度上升一度C,坪林該如何因應?」,因此於是規劃本次活動,為下學期的實作課程規畫作準備。為了讓理工背景為主的師生對坪林的茶農、生態與產業有所認識,其實在出發之前的11月6日課程還邀請台大園藝暨景觀學系特聘陳右人教授為大家補習講授「了解茶」課程。《閱讀全文》 |
||
撰文|張家豪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高齡化」是全球關注且共同面對的重大社會變遷經驗與議題,台灣所面臨的狀況更是嚴峻。根據行政院的十年長照計畫報告指出,我人口老化現象隨著戰後嬰兒潮邁入老年而愈發劇烈,並預估到2012年時,老年人口將突破400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7.14%。人口結構產生如此遽變所帶來的影響,首先是慢性病與功能障礙的人口日增,同時長期照護(以下簡稱「長照」)的需求也更將劇烈成長。 因應如此的高齡化的趨勢,台灣有越來越多長照機構的設立,截至2010年底為止,全台的長照機構已經有1905家,可提供12多萬個床位。但,卻因為長期照護尚未建立夠完整的機制,以致於長照的品質差異極大,在媒體中也不時可以看見許多長者遭受到不合宜的對待,或是照護工作人員的權益被漠視等問題。 由於老人長照存在著強烈的市場需求以及眾多潛在問題,因使全台灣乃至於全世界都在試圖找一個好的解決方案來回應。為了讓相關團體有所參考,本期特刊特別來到雲林小太陽古坑中心,採訪獲得國內社會大量肯定,乃至於到國際間分享交流的「雲林縣老人長期照護協會」社區服務發展處 陳韋庭主任,聊聊協會理想中的長照藍圖應如何被繪製出來。《閱讀全文》 |
||
編譯整理/ 童靜瑩 「編按:京都大學地球環境研究所主張其所追求的「學問」,是融合各種人類社會與多樣自然生態所調和而成模式,並盡可能地以「全貌知識」來呈現。為了更進一步趨近「知行合一」的理想,校方組織一個可以永續傳承的教學體制,並積極地推動與社會連結的反思學習。教授們相信受過如此熏陶的畢業生定能在各界受到優於常人的好評。 身為亞洲第一個工業大國的日本,曾面臨七〇與八〇年代因經濟發展所造成污染和疾病;加上,地震、海嘯與土石流的自然威脅侵擾,讓學者從克服難題中累積知識,深化環境教育的理念和內涵。因此,擁有116年歷史的京都大學在2002年以培育碩博士生為目的創立「地球環境學堂・地球環境學舍・三才學林」,企求結合研究與教育機能,根本地反思地球文明概念,開創超越人類文明的地球環境學。 京都大學認為,若用「古典的文明」含義來檢視現代世界,會很遺憾地發現,當今所處的世界事實上距離「將全體生物及無生物編織成有序的脈絡(文),並使其以穩定又不封閉的方式綻放光芒(明)」的理想定義頗遠。面對日益深刻的地球環境問題,大學主張這是事關人類存亡的重要課題,因此大學有義務號召跨領域的學者,把握當下踏出步伐,從文明的角度出發,規劃跨時代的環境學,在探尋得以適應現代社會型態的新地球文明的同時,力求以多樣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實踐。因此,該學院一大特色就透過不同的研究與教學計畫,深入以亞洲為主的世界各地,建立教學研究與跨國網絡。《閱讀全文》 |
||
科文計畫推動辦公室
http://shs.ntu.edu.tw/shs FACEBOOK粉絲團: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SHS計畫) TEL:02-3366-8653,02-3366-8654 FAX:02-3366-8655 地址: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581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