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最新消息] 曾祥和教授告別式及追思會
  加拿大溫尼伯大學王國堯助理教授於本系擔任訪問學者
  上海大學歷史系楊衛華老師於本系短期交流
[活動預報] 2013.5.27、28(週一、二)郭亞珮博士專題演講暨學術座談會
  2013.5.29(週三)謝伊琳研究員:現實與麵包--如何在藝術界找到發揮自己所長的職位?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2013.5.27~5.31 Professor Miles Taylor 訪台系列講座
  2013.6.4(週二)李新峰老師:再論明代俞本《紀事錄》的史料價值
[書  介] 《德/賽先生‧五四運動研究書目》
[活動報導] 辻本雅史老師講論會:十七世紀日本的媒體革命--文字的普及與商業出版
  趙綺娜教授追思會
  湯世鑄系友座談--編輯這一行
  梁庚堯老師講論會:從南北到東西--宋代真州轉運地位的轉變
  濱島敦俊老師:明代後期的地方社會和鄉紳
[專題報導] 曲柄睿/醉月湖畔好讀書
[校園活動] 臺大文學院音樂會--中華印度融合樂團
  「臺灣人口普查地圖與GIS資料庫」工作坊暨新書發表會

臺大歷史系
募款專區

曾祥和教授告別式及追思會

  • 本系退休兼任教授、本系已故沈剛伯教授夫人曾祥和教授,日前在臺北家裡,於睡夢中安祥辭世,享壽94歲。曾老師在本系兼課十七年,主授西洋史,作育人才無數,聞訊者皆感哀傷。
    治喪委員會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召集組成, 本系代表也協助治喪。 預訂民國102年5月26日(週日)假臺北市第二殯儀館懷親廳舉行告別式,上午11時正公祭。 另訂民國102年5月27日(週一)下午2時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禮堂舉辦「曾祥和教授追思會」,如有相關追思文請逕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李文珠小姐 email:t23028@ntnu.edu.tw, 聯絡電話:02-77341506。
  • 相關連結:
    曾祥和教授追思網站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加拿大溫尼伯大學王國堯助理教授於本系擔任訪問學者

  • 王國堯博士現為加拿大溫尼伯大學宗教與文化系助理教授。此次獲外交部臺灣獎助金獎助,至本系進行「Literati and Poet-Monks: On the Literary Turn of the Buddhist and Literati Discourses in Late-Tang and Five Dynasties China」研究計畫,訪問期間為2013年5月16日至7月24日。

 

上海大學歷史系楊衛華老師於本系短期交流

  • 上海大學歷史系楊衛華老師自2013年5月16日至6月15日來訪短期交流,研究計畫:「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的整理與研究」,由本系古偉瀛教授接待。

 

【文化交流史平台】
2013.5.27、28(週一、二)郭亞珮博士專題演講暨學術座談會

  • 主講人:郭亞珮 博士(德國盧爾大學波鴻校區[Ruhr Universität Bochum]專任研究員)
  • 主持人:陳慧宏 老師(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 專題演講
    講題:孔教會與清末基督新教傳教事業--以宗教為中心的文明論
    時間:2013年5月27日(週一)14:00-16:00
    地點:臺大歷史系會議室(臺大文學院2樓)
  • 學術座談會
    講題:海外聞見錄:美國與歐洲的現代中國研究
    時間:2013年5月28日(週二)14:00-16:00
    地點:臺大歷史系會議室(臺大文學院2樓)
  • 郭亞珮(Ya-pei Kuo)博士簡介:
    學歷: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系博士
    經歷:美國塔芙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助理教授,荷蘭萊頓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兼任講師,荷蘭亞洲研究國際中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研究員。
    研究領域:晚清到民國
    研究主題:從「文明」到「文化」:中國在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認同重構;晚清新教傳教士的中文書寫與文本生產;「宗教」:概念史與政治史

圖片版權出處:David M. Heald © 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New York, 2013.

2013.5.29(週三)謝伊琳研究員:現實與麵包--如何在藝術界找到發揮自己所長的職位?

  • 主講人:謝伊琳 女士(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亞洲藝術策展部門研究員)
  • 主持人:花亦芬 老師(臺大歷史系教授)
  • 時 間:2013年5月29日(週三)中午12:30-14:20
  • 地 點:博雅大樓302教室
  •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國立臺灣大學藝文中心
  • 主講人簡介:
    謝伊琳,臺大經濟系學士,紐約大學藝術管理碩士,現任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亞洲藝術策展部門研究員。擔任艾未未德國卡塞爾12展覽的「童話」項目專案經理,曾任職於紐約大都會美術館亞洲藝術部門、佳士得亞洲當代藝術部門。協助紐約畫廊Marian Goodman Gallery 及Robert Miller Gallery策劃中國當代藝術展覽。文章發表於今藝術及典藏雜誌。企業資歷包括寶僑家品客戶經理、佳格食品行銷專員及紐約Vida Shoes財務經理。
  • 演講內容綱要:
    介紹藝術行政管理界有哪些工作項目與職位(美術館、畫廊、拍賣會等),並說明這些工作與職位需要什麼能力。希望以此演講鼓勵有興趣的同學學習瞭解:1) 培養自己多元的能力,可以運用在不同的領域;2) 一旦具備足夠的能力,是可以按部就班在藝術行政管理界找到適合的工作,逐步實現自己對這些領域的夢想。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2013.5.27~5.31
Professor Miles Taylor 訪臺系列講座

  • 主辦單位: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 第一場
    時間:2013.5.27( 週一)10:00-12:00
    講題:Queen Victoria and the Victorians
    地點:政治大學綜合院館270114
    主持人:林美香(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 第二場
    時間:2013.5.27(週一)14:00-16:00
    講題:研究生座談會
    地點:政治大學歷史系會議室340423
  • 第三場
    時間:2013.5.28(週二)15:00-17:00
    講題:The British Empire in Asia
    地點:臺北大學人文學院1F11室
    主持人:李若庸(臺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 第四場
    時間:2013.5.29(週三)15:00-17:00
    講題:Britain and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
    地點:成功大學振芝講堂
    主持人:王文霞(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 第五場(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二十一回) 
    時間:2013.5.31(週五)14:30-17:00
    講題:The Age of Great Cities, 1850-1914
    地點: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
    主持人:楊肅献(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李新峰老師介紹

2013.6.4(週二)李新峰老師主講:再論明代俞本《紀事錄》的史料價值

  • 主講人:李新峰 老師(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 主持人:衣若蘭 老師(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 時 間:2013年6月4日上午10:20-12:20
  • 地 點:臺大歷史系會議室
  • 摘 要:
    明初俞本《紀事錄》,從一個粗具史學意識的老兵的視角,記錄其親歷的明朝建國與開拓戍守河州的歷程,及其親見親聞的元末明初許多富有細節的重要事蹟,可與《明太祖實錄》互證、互糾、互補,是瞭解元末明初史的重要材料。
    此書曾被錢謙益、潘檉章等學者大量徵引,清初失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學界發現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天啟刻本《明興野記》,即俞本《紀事錄》。陳學霖等學者已對其進行研究整理,但本書內容獨特、錯訛繁多,學界對其可靠程度尚存疑問。
    鄙人在陳學霖等的研究基礎上,探討成書的確切年代和文本的形成流傳過程,考察此書作者「親歷其事」與「不為賢者諱」的可貴之處及其局限性,判斷此書獨特內容的可信程度。初步結論是: ( 1)《明興野記》為《紀事錄》現存海內孤本,係忠實於原文的初刻本。明初成書與明末刊刻皆粗率拙樸,錯訛甚多,無法逕信,校勘非常困難。(2)俞本用心搜集史料,詳細記錄其親歷的重大歷史事件的細節,其獨特與珍貴皆屬罕見。但學養有限,文辭鄙陋,晚年著述回憶錯亂,導致原始史實的敘述與原始材料的編排錯訛百出。(3)《紀事錄》所記之事,皆可考可證,絕非杜撰,故可疑其確而不必斷其偽。且作者直抒己見,全不為尊者諱,誠屬卓爾不群。但僅憑一己之好惡,難免記事偏頗,甚至是非顛倒。
    總之,《紀事錄》是元末明初一位社會下層的親歷者,以無所顧忌的理念寫成的回憶錄類野史。它獨特而細緻的記載,非常珍貴,但是需經相關史料記載的檢驗對照,方可徵信。鄙人對全書重新校勘,並為詳細箋證,判斷俞本諸條記錄之可信度,探究其存真或致誤的原因。鄙人的報告,將為您介紹對《紀事錄》書名、成書年代、刊刻、流傳的更新認識,列舉書中親歷、傳聞、直書、鄙陋、妄解、誤憶、剪裁、污蔑諸例,揭示這本史籍幫助接近歷史真相的價值,與文本形成的過程。

 

《德/賽先生‧五四運動研究書目》

  • 陳建守 編(臺大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 臺北:中華新文化發展協會,2011年12月,28頁。
  • 1919年1月,《新青年》主編陳獨秀提出「德先生」與「賽先生」兩大口號,自此時起,這兩詞彙深植人心,無論書寫論客如何從「民主」與「科學」的真義、論述或啟發等面向,進行質疑、重建或再詮釋,皆很難否認此兩者的重要性。
    本手冊為「建國百年:『德先生』與『賽先生』的永恆追求」總計畫系列活動之一,即2011年12月舉辦之「世紀的回眸與追尋--『德先生』與『賽先生』書展」所編輯之書目,內容由「從『德先生』到『民主』」、「從『賽先生』到『科學』」和「五四運動」三大部分組成,共收集659筆資料。筆者希冀這本小書充任一個初步的起頭,提供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版圖,讓讀者在這個資訊化時代知識趨於瑣碎的當頭,能夠擁有連結過去的光亮通道,並且重溫「德先生」與「賽先生」的片鱗半爪。

2013.5.8
辻本雅史老師講論會:十七世紀日本的媒體革命--文字的普及與商業出版

  • 主講人:辻本雅史 老師(臺大日文系教授)
  • 主持人:范淑文 老師(臺大日文系教授)
  • 主辦單位:臺大文學院「跨國界的文化傳釋:東亞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跨學科研究計畫」
  • 活動照片(盧怡如拍攝):按此連結

  • 2013.5.10
    趙綺娜教授追思會

    • 本系專任副教授趙綺娜老師於2013年3月辭世,本系師生至感哀慟。為紀念趙老師,本系於2013年5月10日舉辦「趙綺娜教授追思會」,邀請趙老師的母親與三位妹妹等家屬出席,追思會由古偉瀛、林維紅老師主持。
        趙老師家屬秉其教育熱忱,捐贈500萬元設置「趙綺娜老師紀念獎學金」,嘉惠本系培育史學人才。此為歷史系創系以來單筆最大金額的捐款,趙老師遺愛本系,系主任甘懷真老師特致贈感謝狀給家屬,敬表本系師生誠摯謝意。
        趙老師到本系任教前,在中研院歐美所任職逾二十八年,該所特別剪輯趙老師當時照片製成紀念影片,在現場播放,多位研究員亦專程出席追思會。本系影片則以趙老師各階段的生活照及在系上的活動照片為主,並播放一段趙老師生前最後一次上課的身影。
        會中邀請中研院近史所張淑雅女士以趙老師學術研究回顧為主題,發表演講。趙老師在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同學歐陽明教授、中研院歐美所同事單德興先生、大學同學雷戊白女士、林維紅老師與學生劉彥辰分別發表感言。
        此外,趙老師的課程助教張俊麒同學,以及段昌國先生、劉勝驥先生、林滿紅老師、金甘霖先生等多位友人也和在場來賓分享趙老師與他們之間的小故事,氣氛溫馨感人。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 趙綺娜老師追思網站:按此連結


      ▲主持人古偉瀛老師(左)、林維紅老師


      ▲陳弱水院長致詞


      ▲趙綺平女士(趙老師四妹)


      ▲甘懷真主任(右)致贈感謝狀給趙老師母親、趙薇娜女士(左)


      ▲趙薇娜女士(趙老師二妹)


      ▲張淑雅老師(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單德興老師(中央研究院歐美所)


      ▲歐陽明老師(臺大資工所)


      ▲雷戊白女士(趙老師大學同班同學)


      ▲段昌國老師(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


      ▲劉彥辰同學(歷史系B97學生)


      張俊麒同學(歷史系碩一)


      ▲趙老師於臺大的最後一堂課(2013.3.13拍攝)


      ▲林滿紅老師(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金甘霖先生(趙老師北卡大學友人)


      ▲劉勝驥先生(趙老師大學同學)


    2013.5.13
    湯世鑄系友座談--編輯這一行

    • 主講人:湯世鑄 先生 (臺大出版中心總編輯)
    • 主持人:甘懷真 老師 (臺大歷史學系教授)
    • 湯世鑄先生為臺大出版中心總編輯,本次返系座談主題為「編輯這一行」,介紹編輯工作的內容、現況與挑戰,以及歷史系所學與編輯工作的關係。
      湯先生首先說明成書過程包含書稿、編輯到成品,編輯的工作即為洽談、校對、送貨、潤稿、翻譯、查證、叫賣等,可以說編務是一人責任制,出版為協商合作制(既獨立作業又要團隊合作)。當編輯拿到書稿後,首先要定位這本書應該「做」成甚麼樣的書,再依讀者屬性安排文字內容、版型設計等。專業的編輯必須注意材料與詮釋是否平衡,封面和內容是否適當,以及從讀者角度出發,去除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此外,編輯還必須具備市場靈敏度,懂得規劃財務與成本,掌握出版流程的時效。
      湯先生指出,編輯工作無專業訓練班,學校也沒有「編輯系」,只能從做中學,靠實務和經驗累積。而歷史系的訓練,可以培養大家具有成為一位好編輯的潛力,包含對文字與格式的敏銳度,擅長查詢資料與詮釋,易於拿捏書籍的主軸、比例,以及懂得用他者角度思考。由於編輯人員流動率大,工作機會不少,湯先生鼓勵同學不要害怕遞履歷,而且要往中型規模以上的出版社發展,編輯這一行需要實務經驗的累積,多樣化的磨練日後都將成為自己的資產。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2013.5.16
    梁庚堯老師講論會:從南北到東西--宋代真州轉運地位的轉變

    • 主講人:梁庚堯 老師(臺大歷史系教授)
    • 主持人:李文良 老師(臺大歷史系教授)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2013.5.17
    濱島敦俊老師主講:明代後期的地方社會和鄉紳

    • 主講人:濱島敦俊 老師(暨大歷史系約聘教授)
    • 主持人:衣若蘭 老師(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醉月湖畔好讀書
    曲柄睿
    (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編按: 本校與北京大學簽署「國立臺灣大學與北京大學交換學生計畫協議書」,鼓勵兩校學生互相交流,擴展學術視野,並共享教育資源。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曲柄睿先生即因此計畫資助,於2012年2-7月至本系研習。2012年5月19日,曲柄睿先生應邀於中國古代史討論會、《史原》論壇主辦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海外博士生如何學習中國古代史」座談會分享他來臺後的學習心得。本文為其發言之節錄版,全文請參閱《史原》論壇網站(http://shi-yuan.blog. ntu.edu.tw/)。

     非常感謝古代史討論會和《史原》論壇給我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我在臺灣大學學習、生活的心得。

     蒙北大—臺大交換項目資助,於2012年2月(100-2學期)到臺大歷史系交換一個學期。我目前是北京大學博士班一年級學生,主攻秦漢史,導師是王子今先生,在臺指導老師是邢義田先生。身為秦漢史的入門學徒,來到臺大,獲得了很好的開闊視野的機會。 在臺大歷史系,我跟隨邢義田老師讀書寫作,又承系主任甘懷真先生、閻鴻中先生、陳南之助教、呂怡燕助教多方照顧,獲益良多;同時,也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對我的學習生活幫助指導頗多,使我在臺灣的生活不會枯燥孤單,在此一併感謝!

     首先,會議主持人給我的題目是講述臺大和北大學習經驗的差異,這個題目比較大,我將結合具體經驗和大家分享。 所謂「差異」,重在不同,我希望談的是「異同」。兩所學校、兩個歷史系其實同大於異,皆為歷史悠久、學風嚴謹的學校、科系,都已經形成深厚的學術底蘊、自由的學術氛圍和踏實的學術風氣。......(詳全文(本文轉引自《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13期

    ▲參與臺大歷史系「100學年第2學期研究生學位論文發表會」,擔任評論人(2012年3月15日攝於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臺大文學院音樂會
    中華印度融合樂團

    • 時間:2013年5月24日(五)12:30-13:20
    • 地點:臺大文學院大堂
    • 演出陣容:
      中華印度融合樂團 Taiwan Chindustani Project
      二胡 Erhu/羅堂軒 Tanghsuan Lo
      西塔琴 Sitar/金光亮平 Ryohei Kanemitsu
      塔布拉鼓 Tabla/若池敏弘 Toshihiro Wakaike
    • 日籍西塔琴演奏家金光亮平與日籍塔布拉鼓演奏家若池敏弘,加上遊藝於傳統與現代的二胡演奏家羅堂軒,三人攜手激盪出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饗宴。 在中國五聲音階與印度傳統調式巧妙融合及對話下,帶領聽眾聽見古老文明的現代新貌。

     


    「臺灣人口普查地圖與GIS資料庫」工作坊暨新書發表會

    • 日期:2013年5月31日(週五)
    • 時間:上午9:30-12:30
    • 主辦單位:臺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
    • 地點:臺大圖資系館4樓(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會議室)
    • 參加本次工作坊,將致贈本中心最新出版「臺灣戰後人口普查地圖集」一本,請於5月30日(週四)前至線上系統完成報名程序:http://ppt.cc/Wx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