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圖片來源: flickr  
 

採訪記者|楊玲、洪銘駿、唐功培(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影音團隊|林立、林欣穎、童靜瑩、張意菡(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編按 : 為了更深刻闡述及推廣跨科際教育理念,SHS計畫團隊於2013年將以Profile方式訪談計畫內外對跨科際理念認同之各領域專家、學者,藉由他們的視野、高度以及內涵,為跨科際教育註下更好的闡釋,以及遠景。而【SHS Profile】第一主打為臺大社會系陳東升教授,敬請收看、也歡迎給予回饋。

SHS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諮詢委員陳東升,目前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也曾擔任教育部前顧問室顧問。雖然陳東升一派文質彬彬,可是一開口卻是口直心快的人,針砭問題一針見血,很多人對他可是又欽佩又怕受傷。

跨科際教育精神 各方專家共同面對難題
陳東升一開始就點出「跨科際(trans-disciplinary)」教育推廣的用意,不管現在或未來,人類所遇到的重大問題,不應以高度專業分工來處理,而應是綜合各方專家共同參與面對。因所謂的學科,本是針對現象和未來問題以不同的方向分析、研究,彼此之間本無劃分的必然性內涵。跨領域的議題處理方式,便是以問題導向的切入點出發,彰顯現象本身多方專業涵蓋的一種角度。

但跨科際的意念並非源自創新的名詞,而是概念化向上提升,突破專業框架、回歸現象本身,一種更實際的視野。跨科際的推動也是為解決專業狹隘化一種方法,是對長期知識分工體系與學理內涵的階段性反省。循此將問題開展,初期應以大方向的問題著手,既須注意不再輕易流於過度自領域學理上的執著,又應同時展開心胸討論、分享以釐清方向,避免模糊。

以社會關懷為出發 跨科際教育經典實例

陳東升指出,當代多元文化的生活形式,已可遍拾跨科際的故事。如某唸物理系的學生選擇造林工作,原因是看見該處海岸線的防風林對海浪沒有防護功能。於是運用其本身物理專業,同時更進一步了解園藝、社區營造、文史工作和公共參與等領域知識。最後這學生完善了防風林的設計,也建立起風災危害的紀念空間,達成長期警醒目的。如此以社會關懷作為核心,善加運用多領域資源結合,正是跨科際的現實範例。

另一個例子是日本的「創新創業人材培育中心(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for Innovative Communities,簡稱ETIC.)」, 自1997年成立迄今,提供了超過100個實習機會,不限資格與身份讓年青人實際參與社會企業工作。如2011年的福島災變後,就有200、300名ETIC.年輕志工定期活動與聚會,探討如何協助賑災。這絕對是個值得反省的課題,我們可從中看見,賑災並不應該是即興型的做法,投入立即資金與勞力將表面快速恢復後,更應面對背後長期的挑戰。即使ETIC僅是非營利組織而非大學,但卻兼具了對跨科際人才整合與培育之教育功能。或許大學教授們應該可以開始思考,大學的教育是否要多投入社會關懷層面。《閱讀全文》

 
科文計畫推動辦公室
http://shs.ntu.edu.tw/shs
FACEBOOK粉絲團: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SHS計畫)
TEL:02-3366-8653,02-3366-8654
FAX:02-3366-8655
地址: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581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