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取消訂閱|歷史回顧 | 第64期電子報 2013.3.19 | ||||||||||||
為幫助臺大學生拓展視野,了解職場核心競爭力,以「態度決定高度~如何遠離22K!」為本系列講座主題,邀請多家企業高階主管來校分享,以其職場歷練及成功之道,教導同學如何培養正確的態度與宏觀的視野,在極度競爭的環境下脫穎而出。 3/19(二) 18:30~20:30普通教室205 「大專校院就業職能診斷平台UCAN」可協助大專學生瞭解自己的職涯發展方向、更有目標、更有動機的強化相關職能,教育部發展「大專校院就業職能診斷平台」(UCAN),結合職涯探索及職能診斷,以貼近產業需求的職能為依據,增加學生對職場趨勢的暸解,並透過自我診斷,提高職場競爭力。 目前診斷平台能提供同學職業查詢、職業興趣診斷及職能診斷等等服務。 平台網址:http://ucan.moe.edu.tw ◎同學若有問題可直接由網頁與平台之"聯絡我們"提出問題或與職涯中心聯繫 職涯中心目前推行職涯適性評測並提供諮詢,同學可以個別報名職涯興趣測驗,測驗是採用成人生涯興趣量表、CPAS人才評測,時間約需20~30分鐘,並將於測驗結束後提供諮詢,協助同學了解測驗結果。 ◎有興趣同學請來信或來電給吳小姐預約 由職涯中心安排同學至10家績優企業參觀,參加學生完全免費,由學校負責交通及保險費;每場須報名滿30人以上始辦理,至多以40人為限。 報名時間:3/11上午10點起至3月15日17:00前。(3月22日前將以e-mail通知確認是否成行及注意事項。) 職涯中心邀請不同產業領域人資主管或資深人員擔任顧問,一對一指導臺大同學、校友履歷寫作及面試技巧,幫助臺大人踏出成功就業的第一步。 102(本)年度有20家企業參與本活動,包括聲寶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台灣人壽、台灣武田藥品、美敦力醫療產品、緯創資通、瑞健集團、迅達電梯、Garmin、華碩電腦、新日光能源科技、食益補白蘭氏、聯華電子、兔將創意影業、法雅客股份有限公、友達光電、NI美商國家儀器、澳盛銀行、MGR保聖那管理顧問、眾弘企業及職涯中心特約顧問群。 報名方式:請至預約諮詢系統 http://career.ntu.edu.tw/service/,查詢顧問資訊並預約諮詢。 為協助同學預先規劃職涯藍圖,職涯中心與各系所合作共同舉辦系友座談會或職涯主題講座,邀請各系所傑出校友返校分享工作經驗,提攜與鼓勵在校學弟妹,並凝聚校友向心力。 自2013(本)年起,職涯中心除協助各系所辦理職涯座談會外,更積極到場宣傳職涯業務,與同學直接面對面,協助同學使用職涯資源。 2013(本)年度第一場系友職涯座談會是由日文系開辦,於02/16(二)晚上18:30舉行,日文系邀請3位各領域傑出系友,分享不同領域職場經驗與資格條件,會中同學提問踴躍,氣氛熱烈,再搭配職涯中心的就業協助服務說明,成效良好,會後也開始有日文系同學拜訪職涯中心辦公室,使用職涯評測與諮詢服務,顯示宣傳效益。 2013年臺大校園徵才企業博覽會及相關系列活動已於3月10日熱烈展開。臺大校園徵才--企業博覽會向為臺灣企業徵才的年度盛事,今年企業報名踴躍,一攤難求,足見國內績優企業不受景氣波動影響,也反映出企業界對於臺大人才的重視,根據本年「3000大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臺大學生最受企業青睞,舉凡科技、金融、媒體、傳產、醫藥、服務業、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國防部等重要企業及單位都希望能在臺灣大學找到優秀的人才。本次校園徵才系列活動 共有222家企業參加,參與活動項目包括企業博覽會210家(徵才攤位計有計276個)、公司說明會40家、企業參訪10家、面試徵才9家,提供的職缺數超過20,000個,規模均屬各大學校院校園徵才之冠。 臺大校長李嗣涔教授親自主持3月10日企業博覽會的開幕儀式,並邀請群創光電段行建董事長蒞臨致詞。段董事長為臺大電機系校友,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博士,是台灣早期極少數從事TFT相關研究的旅美華人之一,從台灣最早的TFT廠,一直到台灣最大的TFT廠,段行建博士20餘年來致力貢獻全球面板產業,著墨於技術創新及企業管理,展現敬業創新的卓越精神。面對企業與社會對臺大學生的高度期許,本校除致力於學術發展與教育事業,更同時掌握社會脈動,與企業進行產學合作,培養多元菁英人才,進而貢獻國家社會,在這年度最重要的就業盛會中,邀請傑出的實業家回校致詞,給予臺大求職新鮮人建議,學習定位自己、融入社會、貢獻國家。 2013臺大校園徵才系列活動資訊網頁 承辦單位:臺灣大學學務處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心 ◎企業博覽會 3月10日(星期日)09:30正式開始,活動內容如下: ◎公司說明會(3月12日至22日): ◎公司參訪(3月26日至3月29日): ◎個別化履歷及面試指導 職涯中心邀請不同產業領域人資主管或資深人員擔任顧問,一對一指導臺大同學、校友履歷寫作及面試技巧,幫助臺大人踏出成功就業的第一步。諮詢顧問企業有:聲寶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台灣人壽、台灣武田藥品、美敦力醫療產品、緯創資通、瑞健集團、迅達電梯、Garmin、華碩電腦、新日光能源科技、食益補白蘭氏、聯華電子、兔將創意影業、法雅客股份有限公司、友達光電、NI美商國家儀器、澳盛銀行、MGR保聖那管理顧問及職涯中心特約顧問群。 請至預約諮詢系統http://career.ntu.edu.tw/service/,查詢顧問資訊並預約諮詢。 專訪口吃矯正專家─何西哲
撰稿人:單平 何西哲: 日據時代的童年 我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在鄉下講閩南語長大,小時候講話完全沒有問題。後來父親做生意,舉家搬遷到臺中市,我轉進日本小孩唸的學校─忠孝小學,就讀三年級。之前讀鄉下小學,老師都是臺灣人,只教一些很簡單的日本話。一下子搬進城市,要適應學校全日語的環境,負擔很重,日本話說不太來。 有一天,我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日本話說得結結巴巴,被老師罵:「どもり(日語口吃)」。那是我第一次聽說「口吃」,從那次經驗後,再也沒辦法通順說話。這樣說來,我九歲開始口吃是老師造成的,不過,老師罵學生是很平常的事,但我個性敏感,腦筋動的多,擔心再犯口吃會被同學笑,話反而說不出來了。往後說話時,心裡經常帶有壓力,有壓力就說得越不順利。 小學畢業以後,我去參加中學的考試。考試題目都是日文,筆試結束後還有面試,全程以日語對話,面試沒通過必然淘汰,即使筆試考再高分也沒有用。當時面對一整排的主考官,我非常緊張,緊張到忘記自己有口吃,問答過程異常順利,簡直是天大的奇蹟,就這樣意外考上了中學。 說不出的苦,切身之痛 日本人對中學教育很嚴格,認為中學生十八歲畢業後,就要有能力上戰場帶兵。因此,中學階段有一門軍訓科,上課就像軍隊一樣操練。到了高二,同學們必須輪流當小隊長,站在行列前發號司令,指揮百人隊伍。輪到我當小隊長的那天,正對著大家,怎樣都發不出聲音。日語「舉槍」不過是簡單的三個音節「げーツ」,我一個音也吐不出來,難堪之至。除非親身經歷,否則很難體會當下的苦痛。 不僅限於學校裡,日常生活也經常面臨困難。祖母的娘家在豐原,有時會託我搭火車送東西回去。即便一路默念「豐原」的日語發音,排隊買票好不容易輪到了,卻直楞楞站在售票窗前說不出話。之後,我索性用紙寫上「豐原」,每次買票直接指著紙張,連嘗試都放棄了。 那段時間意志沮喪、絕望,曾經有過輕生的念頭。我想,連話都說不清楚,活在世上還有什麼希望?某天黃昏獨自離家,打算要自我了斷,走到明治國小(現臺中市大同國小)附近的鐵路徘徊,等到火車開來,遲遲不敢跳上軌道,司機朝我猛按喇叭,聲音非常尖銳刺耳,我嚇得立刻退回路邊。結果,因為個性太膽小,救了自己一命。 民國31年,我從台中商業學校畢業(今臺中科技大學),隨即接受日本徵兵。當時高雄正籌備興建煉油廠,我被派到日本名古屋的煉油廠實習,一年後再調回高雄。這是相當大的幸運,其他被分發至南洋戰場的人,大多難逃死傷,我在高雄煉油廠工作,因而倖免於砲火。民國34年國民政府來臺,之後大力推行國語,不會說國語很難找工作,我決定再升學進修。民國36年,臺灣大學首次舉行招生,我順利考上法學院企管系。 學國語從零開始 臺灣大學由臺北帝國大學改制而來,剛成立時,有一半的老師是留下來的日本人,教授英語課;另一半老師則是大陸來的,講的國語夾雜山東、河南各地口音,不容易聽懂。當時,所有臺灣人一起學習新的語言,其他人和我都是從最基礎的國語開始學起。臺大安排每週有三、四節國語課,是北平來的老師上課。大一新生就像現在小學一年級那樣,先認識ㄅㄆㄇ,老師教一句「你上那兒去」,大家跟著講「你上那兒去」。 國語和閩南語有個共同點,都是一個字一個音,相較於日語、英語,發音教為容易,這是矯正口吃的一大轉機。為了推展國語,校內經常舉行演講、朗讀比賽,我下定決心要克服說話的障礙,大小比賽都自告奮勇參加。有人說我愛出鋒頭,我不在乎流言耳語,只想藉由比賽訓練,仔細檢視說話的問題,然後努力修正。 當年幾乎沒有介紹口吃的資料,我在建中附近的美國國會圖書館,難得找到一本研究口吃的英文書籍,那時沒有外借制度。所以,我每天都去圖書館報到,把書裡的內容,一字一字抄下來。後來,館長注意到有個年輕人常常出現,採購新書時,特意多買兩本關於口吃的書,還大方贈送給我。其實,那時以日本教育所累積的英文程度,閱讀英文書很吃力。我幾乎是一手翻著英文字典,一手寫中文註記,勉強的理解。有一天,在書裡讀到一段話:「說話時,每句結束要有放鬆空檔,嘴巴開大,吐氣多一點。」雖然不太明白,但記在心裡。 〈當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贈送之書,筆記痕跡仍清晰可見〉 惟有說話,才能突破口吃 某次演講比賽,我在後台等待很緊張,只好大口呼吸紓緩情緒。輪到上台演講,特意張大嘴型,每句話說短一點,讓呼吸順暢一些。講了一兩分鐘,我發現自己說話輕鬆很多,頓時間,恍然體悟說話與呼吸是怎麼配合。以前我總想要趕快把話講出來,一口氣講長長一串話,反而上氣不接下氣。「體悟」是我克服口吃的關鍵,說話開始有改善。 大一學期末,學校舉辦全校性的大型演講比賽,六個學院個別派出三名學生代表參加。因為攸關學院間的面子,法學院慎重的先舉行初賽,法學院學生有六百多人,我竟被挑選上。我想,老師絕不可能讓患口吃的學生代表出賽,可見我說話已沒有毛病,回復正常了。得到這項肯定,壓迫在我心裡多年的大石,終於得以放下。患口吃的人常有疑問:到底怎樣才算矯正成功?回顧這段歷程,我認為只有當事人認可自己完全沒有口吃問題了,說話不再有壓力,才能算是成功。如果說話時仍有掛念,刻意的張嘴、吐氣,那就還在矯正的某個階段,不算是自然的說話狀態。 最後那一場全校演講比賽,是我畢生難忘的回憶。大禮堂裡坐滿五百多人,場面非常盛大。各學院代表輪流發表,比賽結束立即揭曉成績。司儀唸到第三名時,突然喊我的名字。我站起來時,全身顫抖。伸手領獎狀的那一刻,背部神經瞬間放電,全身像被閃電劈到般發麻。從台上走回座位,我才坐下就開始痛哭,激動到完全停不下來,情緒久久無法平復。與口吃纏鬥十餘年,從最痛的弱點站起來,甚至還以演講獲得表揚,很困難但我真的做到了。 創設口吃矯正班 當時政府各單位紛紛設立,人才缺乏,大學教育幾乎是為了培養公務員,臺大唸三年就能畢業。29歲,我已在國營機關工作好幾年,結了婚有了孩子,想利用晚上兼差。那時許多人靠教英文賺外快,我卻興起開設「口吃矯正班」的念頭。為了確定行不行的通,先在金華女中借場地試辦,義務指導有口吃毛病的學生,傳授我認為管用的方法:「嘴巴張大一點、吐氣多一點」。課程完全免費,學生卻漸漸不來了,可見我的教學對他們沒有幫助。才開始就遇到瓶頸,我決定更努力鑽研,閱讀更多書籍,有系統的歸納方法。直到學生反應變好,我才敢到濟南路的臺灣省民服務處毛遂自薦,向主任爭取開班。並且,在中央日報上刊登訊息:口吃矯正班每週上課三個晚上,一期兩個月,每月收費20元。這差事談不上什麼賺錢,然而口吃矯正班從此一期接一期展開,直到75歲才停班。不過,停課後我仍然開放讓人直接到家裡學,教學至今未曾間斷。
口吃矯正班只是提供一些方法,許多關卡還是得靠學生自己的力量去突破。核心關鍵是「面對自己有口吃的事實」,不要刻意隱藏。有些人用咳嗽、遮嘴動作來掩飾說話的不順暢,偽裝得再厲害,始終欺騙不了自己,只會一直沉浸於焦慮。接著,得要「勤於開口練習」,所有成效都是從最基礎下功夫.不可能一步登天。尤其口吃的毛病通常積累多年,如今說話與呼吸要重新協調,唯有演練到直覺反應的程度,才有可能扭轉舊有的習慣。最後,也是最困難的部分:要有膽量「在生活情境裡與人實際對話」。有些人說話好不容易有了進展,卻依然自卑,羞於應用。家庭是銜接到社交圈的過渡,先從家人對話開始,累積足夠的成功經驗,才能逐步向外延伸。
三個失敗的案例 其實,驅策我這60年來不斷鑽研口吃矯正的力量,並非來自成功個案之肯定,反而是三個令人心痛不捨的失敗案例,他們對我的意義甚為重大。 開始教口吃矯正的頭幾年,有一位和我年紀相當的男性勞動工作者,患有嚴重口吃,長年不能說話,靠筆談與人溝通。來報名口吃訓練班時,寫了好幾頁紙張,告訴我他曾經兩次親手割自己的舌下繫帶,差點因失血過多而亡,只為了能讓舌頭更靈活,好順暢說話。可惜,割舌並沒有讓他的口吃改善。我相當震撼:不能好好說話之內心痛楚,他連割舌之疼痛都願意承受。或許,對口吃的人來說,真的沒什麼比有口難言更苦,我一直銘記心底。 民國六十幾年時,有一位讀強恕中學的高中女生,上高三前的暑假來參加口吃矯正班。她家在瑞芳,為了就近上課而借住在古亭姑媽家。大概是羞於在姑媽家練習發聲,兩個月課程結束,說話卻無進展,我勸她再來上課,但學校開學後就沒再出現。上學期結束,她因說話不行英文分數很低,被通知將要留級。大年初二那天她在七堵車站跳軌自殺,面目全非,僅靠身上胎記才確定身分。 另一位是年約二十的男生,他在口吃矯正班教室外徘徊兩三個月,我請他進來上課,他總坐在教室座位最末,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從不參與課堂說話練習。我對他偽裝自己沒有口吃的舉動,有些生氣。某天他上前找我,說自己過兩天就要入伍,請我直接傳授他矯正口吃的秘訣。我口氣不耐的回應他:「矯正口吃怎麼可能有秘訣?」。幾個月後,他在部隊裡自盡,含著槍管朝咽喉開槍。 這兩個人選擇自殺,法律上我沒有責任,但在道義上難脫其咎。我想,他們都是懷抱希望來上口吃矯正班,但連開班講師對他們的口吃都束手無策,一絲曙光就此破滅,對人生極度消沈只好走上絕路。事件後,我自責反省許久。為了解決指導女學員不便碰觸他們胸口觀察呼吸的問題,最後我向警備署打聽偵訊測謊用的「呼吸測驗機」之採購管道,託人從日本購回。運用機器顯示的呼吸波形,來分析學生換氣的節奏,教學效果提昇不少。往後,面對缺乏信心的學生,我必給予最大鼓勵,傳遞正向信念:「即使進步再緩慢,只要持續不懈,一、兩年後總會有突破,千萬不要放棄!」 〈運用呼吸測驗機記錄學員矯正前後的呼吸波形〉
人生之價值,在於貢獻己力 一百年前,還沒有人知道血型差別,經常有人因輸血失敗而死。一位學者研究二十多年,才統整出血型有A.B.O之分類,輸血配對成功的機率因而大大提昇。這樣重大的發現,我們連學者是誰都不知道,他將寶貴的研究成果留給社會,嘉惠後人。事實上,他的名字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智慧被流傳。我感覺,這就是人生最重要的價值,盡一己之力以造福他人。我寫的書,不是最好;研究出來的口吃矯正方法,也許也還不夠完整。但是,我相信這六十年的累積是值得作為參考,往後有人擷取我的經驗,再繼續往下研究,可以幫助更多人脫離口吃之苦。 40歲時,教口吃矯正課程近十年,我以為已經懂很多。50歲,累積更多教學經驗後,發現自己教得更好。等到60歲、70歲,口吃研究仍持續進行。直到85歲後,真正對矯正口吃有些把握,才發現過去55年的摸索只是過程。如今90歲了,很慶幸自己能活這麼久,累積的經驗、想法都比以前還要更成熟完整。 最後,送給所有臺大學弟、學妹的勉勵:年輕時不要貪圖名利,別妄想短時間內飛黃騰達。一旦選定好方向,接下來只管付出的努力。若是鑽研的夠精深,累積的成果就自動帶來名聲、財富,完全不必汲汲爭取。事實上,人生是持久競賽,唯有珍重健康、保持體力,才能享受到年老時智慧之精粹。祝福大家。 發行單位:臺大學務處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心 career@ntu.edu.tw 電子報編輯小組:鄭宇君 張單平 馮忠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