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的收信軟體不支援html格式的文件、或是您無法正常看到以下內容,請按此::
第四十七期 2012.08.28 |
|
中心首頁 | 我要訂閱 | 取消訂閱 | 各期目次 |
本期目次 Contents |
【中心近期活動】 |
|
【活動報導】 |
|
【館藏導覽】 |
|
【好站推介】 |
|
【原民快訊】 |
|
|
【中心近期活動】
放映日期:9/1、9/2、9/8、9/9、9/15、9/16、9/22、9/23、9/29
放映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三個傻瓜
播放時間:10:00~12:50(170分鐘)
藍丘是印度知名理工學院電機系學生,他勇敢反抗僵化的教育體制,改變了每個人,讓他們找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但他卻在畢業當天消失。多年後藍丘的兩位好友展開一場尋找藍丘的旅程,一路上大學的回憶不斷浮現眼前,而藍丘不為人知的秘密也將揭曉。
心中的小星星
播放時間:14:00~16:45(165分鐘)
八歲的伊翔是個問題學生。不斷闖禍的伊翔讓爸媽決定將他送到一所管教嚴格的寄宿學校。被迫離家讓伊翔從此封閉自己,尼康老師察覺到伊翔的不快樂,他能找出伊翔的問題癥結嗎?他真的能以愛心、耐心、關心,讓伊翔在成長的路上,重新再找回快樂和夢想嗎?
|
「原物原影數位豐: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主題特展」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計畫規劃展出。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的內容展現了人類學者田野工作與研究的各種樣貌,也承載著台灣各族群的文化記憶。
展覽內容包括蘭嶼雅美(達悟)族、平埔族群、排灣族口笛與鼻笛、台灣原住民祭儀歌舞影音民族誌等主題,以及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網站、虛擬博物館、文物藏品環物攝影等數位典藏技術與應用成果。透過這些展覽內容,一方面介紹人類學者的研究,並重現特定時空環境片段中不同族群的文化記錄;另一方面則說明以數位典藏技術保存和再現研究素材的方法及其文化意義。
展出時間: 2012年6月29日到12月17日止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9:00-17:00
特別開放日:每月第一個星期六開放團體參觀,請2週前預約。
展示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二樓 115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中央研究院機構計畫
承辦單位:臺灣原住民數位知識聚落開發合作計畫、臺灣民族誌數位影音典藏計畫
協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
|
巴代在《白鹿之愛》中,以男女主角之間一段深沉的情愛為主軸,並透過書中描述的部落年輕男女交疊的情感,刻劃出卑南族女性面對情感時的態度以及所做的不同選擇。
巴代以距今三百多年前的大巴六九部落為背景,透過部落之間的衝突,以及與荷蘭人的戰爭等事件,來「談」卑南族女性的「戀愛」。我們從書中可以見到卑南族以女性為主導的社會制度,在書中諸多男女的情愛關係之中,無論在各種儀式上,男女雙方的心態上,以及整個部落社會的想法上,不難見到作者從中穿插著卑南族男方「婚入」女方家的詳細描述,這不是人類學家以一個「從妻居」就可解釋的狀態,也非漢人以一句「入贅」就能理解的概念。透過作者的描述,以及在故事之中男女心思的變化,我們彷彿更能夠進入卑南族社會制度中男女關係、家庭關係以及社會關係的想像。
活動時間:101年9月19日(星期三)
主 講 人:巴代
活動地點: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詳全文
|
2012年8月12日 屏東縣來義部落活動中心
2012年9月21日 臺大新聞所103視聽室
2009年八八風災侵襲,重創南台灣,人民從新聞畫面看見滿目瘡痍的山林,災民的哭嚎如針,刺進我們的耳,刺入我們的心。 三年過去了,風災帶來的啟示,在台灣人民心中,如何持續發酵?走一趟災區,硬體尚待建設;災民的心理重建,持續關照。 臺大新聞所關鍵報告系列繼《大武山的歌聲》後,第二本記錄臺灣社會重大變遷的專書。 透過臺大新聞所師生棉薄之力,共同合作,將來義村視為風災重建的個案,有別於明星災區,採取多面向視角,挖掘來義部落獨特性和普遍性。
......詳全文
|
|
【活動報導】
新武國小暑期交流營參觀原圖中心報導
撰文/黃政
由於去年本中心曾與國立臺灣大學山服社合作,至臺東縣初來國小新武分校及霧鹿國小本校、霧鹿國小利稻分校進行「部落圖書資訊服務」,並與山服社的指導教授:臺灣大學電機系李建模教授有良好的合作,李教授也對於本中心此後相關活動之走向給予了相當多值得參考的建議,因此今年新武國小暑期交流營也因李教授的介紹而來本中心進行參訪。
本次參訪人數約四十人,以中低年級占大多數,即使當日天氣不佳,但小朋友們仍然非常的活潑、熱情,而本中心為這次導覽特地將原住民族相關之繪本挑選展出,其中包括田知學醫師《布農族.法莉絲》繪本四冊及臺灣各原住民族之精彩作品。由於當天下雨的緣故,小朋友們是分批陸續到場的,先到場的小朋友便由本中心工作人員帶領進行繪本欣賞。接著播映影片"小馬王",影片主要描述一匹住在美國西部的野馬,當人類文明侵入他的世界,雖然他被迫面對各種挑戰和障礙,但是卻憑著高貴的尊嚴和無畏的勇氣克服重重難關,勇敢地捍衛他自己和他族群的自由。希望藉由此影片能讓小朋友們對於自己的族群、對於自然有所思考。
......詳全文
|
101年第三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暨文學營與文學論壇─文學營(一)
撰文/江冠瑩
山海文化雜誌社自99年開始舉辦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系列活動,至今已是第三屆,豐富的活動內容令人感受到山海文化雜誌社的用心,每一年文學獎的系列活動都有不一樣的主題。
這次的活動消息一出來,我就有很強烈的報名慾望,不僅是因為師資堅強,本次除了文學,也有文化、影像等相關課程,並且因為本次活動的部落體驗行程也很特別,是住在屏東縣霧台鄉的禮納里社區好茶部落,令人充滿期待!於是趕快著手參加文學營所需的文件,等待錄取的期間令我非常焦慮,所以當我終於收到錄取通知時差點沒尖叫!
本次文學營的活動地點在屏東縣瑪家鄉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之前曾經到過園區幾次,是一個對於原住民族文化保存非常重要的地方。本次文學營也安排了參觀文化園區的行程。而文學營的上課地點大多都在園區的行政大樓國際會議廳。
文學營的開幕由巴代老師主持,他表示其實自1996年開始,文學獎已舉辦了八屆,文學營則是第三屆,他期待將來文學獎系列活動能夠變成一種制度性的活動,也藉由文學獎能夠找到原住民文學的新寫手。而文化園區局長鍾興華也表示自1994年文字書寫系統發布之後原住民能使用文字來記錄自己的文化以及學習自己的語言,雖然書寫系統是從漢語學自己的語言,但他表示,書寫系統能夠讓原住民流失的文化再度抓回來,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工具,期待本次文學營能夠激盪出許多火花。 ......詳全文
|
「原住民的系譜」綜合座談記錄報導(一)
撰文/盧育嫻
楊南郡老師博學強記,深具老頑童活潑本性,發表會上,他從日文原書《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的起點開始說起。1896年,鳥居龍藏至臺灣東部進行部落探訪,拉開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序幕,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講座(臺大人類學系前身)成立,開始進行系統調查。初時,該講座只有三個人:移川子之藏教授、助手宮本延人教授、學生馬淵東一,其中以當時21歲的大三學生馬淵東一,深入田野調查最久、記錄最詳細、編寫最深入。師生三人接力,於1935年完成《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甫出版即獲「帝國學士院賞」,具有「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族知識積累的最高峰」、「經典中的經典」稱譽。
戰後,本書遭到冷落,除少數學者外,深知其義者幾希。1970年代,通曉戰前日文的楊南郡老師,為攀登臺灣百岳,發現本書竟詳細記載許多早被遺忘的原住民族路徑、清代開山撫番道路、日治時代理蕃道路。產生興趣後,他開始拜託各族老獵人,帶他遊走書中的古道遺址,這麼一走就是四十多年。楊老師當時大概沒想過,他通曉戰前日文、熟稔部落古道、勤於筆耕的多重能力,將是開啟《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再與臺灣人相見的一把金鑰。 ......詳全文
|
|
【館藏導覽】
|
【好站推介】
Native Planet 原住民星球
原住民星球是一個非政府組織,致力於原住民族的自強以及保存世界上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原住民族群體不但對自然資源的完善保存與永續消費上做了全球的榜樣,同時還是地球上剩餘未開發原生地與生物多樣性的監護人。為了幫助這些原住民群體向全球發聲,使保護原住民族受到重視,同時,原住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可經由原住民星球的資料檔,讓世界聽到傳統原住民族的心聲。原住民星球以經驗匯成照片和記事,把世界文化介紹給讀者,而這些世界文化在面對經濟現代化和全球化中,為仍能保有原住民族的古老方式而掙扎求存。
Native Planet is 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dedicated to the self-empowerment of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world ethnic cultures. Traditional groups are not only global role models for successful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y are also the guardians of our planet's remaining wilderness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Helping these groups speak for themselves to a global audience is crucial to their protection and Native Planet's documentation of indigenous lifestyles gives traditional people a voice the world can hear. The accounts and photographs of our experiences will introduce you to world cultures struggling to retain their ancient ways in the face of economic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http://www.nativeplanet.org/)
|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al Leadership Development Initiative (MELDI) 多元文化環保領導的發展計劃
美國人口正在進行戲劇性的轉變。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是少數民族的人口數字在增加。雖然MELDI的研究已顯示出少數民族在環保勞動力的就業比例有緩增,可是這些數字增加的步伐無法跟得上美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在檢視少數民族在職場當領導職缺的百分比上,尤指在聯邦環保機構、環保組織和企業環保單位的領導職缺上。有許多因素可能造成這事。然而,MELDI相信職業與領導力的發展是很重要因素,它可以加強少數民族和低收入工作者在環保領域的地位。因此,該發展計畫設計並進行一系列研究和職場推廣活動,目的在增加環保領域的多樣性。同時這計畫還藉著提供大量資訊資源來達到這個目的。
A dramatic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s underway in the American population. One of the most visible manifestations of this is the increasing number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population. Though MELDI'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percentage of minorities employed in the environmental workforce is increasing slowly, those increases have not kept pace with the demographic changes taking place in the country. This is most apparent when one examines the percent of minority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s employed in leadership positions in federal environmental agencies,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s a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entities. A number of factors may account for this. However, the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al Leadership Development Initiative (MELDI) believes that career and leadership development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an enhance the status of minority and low-income workers in the environmental field. Consequently, the project is designed to undertake a series of research and career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imed at increasing diversity in the environmental field. It will also provide a vast array of informational resources to accomplish this goal.
(http://meldi.snre.umich.edu/)
|
|
【原民快訊】
重要新聞回顧
|
近期推薦活動
|
|
發行單位: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版權所有 Email:ntutiprc@ntu.edu.tw
電話:3366-3776 傳真:3366-3770 地址:臺北市10617羅斯福路四段1號 臺灣大學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