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的收信軟體不支援html格式的文件、或是您無法正常看到以下內容,請按此::
第四十一期 2012.02.24 |
|
中心首頁 | 我要訂閱 | 取消訂閱 | 各期目次 |
本期目次 Contents |
【中心近期活動】 |
|
【活動報導】 |
|
【館藏導覽】 |
|
【好站推介】 |
|
【原民快訊】 |
|
|
【中心近期活動】
放映日期:3/3、3/4、3/10、3/11、3/17、3/18、3/24、3/25、3/31
放映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石頭夢 播放時間:10:00~11:19 (片長79分鐘)
石頭因多礦質而奇情幻化;台灣因多族群而繽紛美麗。《石頭夢》這部記錄片描述的是新一代由中國大陸移居台灣的外省籍榮民與台灣土地及原居民產生關係,並形成具有特殊文化現象之新移民社區的故事。片中觸及敏感的「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的議題。新移民究竟比較愛台灣新家園還是比較愛中國原鄉?不同的家國認同間有怎樣的情感拉扯?本片主角劉必稼的經歷其實是台灣代代移民的縮影。
《石頭夢》一片的拍攝具有傳奇色彩。1965年,陳耀圻導演攝製了台灣紀錄片史上第一部具觀察性紀錄片內涵的真實電影「劉必稼」。片中主角劉必稼是 個在1940年代在大陸農村被抽壯丁而隨蔣介石總統來台的軍人,他在退伍前到台灣東部河川地,辛勤地挑石頭開闢田地。「劉必稼」紀錄片當年發表時,在台灣藝文界引起很大的震撼。沒想到在「劉必稼」影片攝製完成的數十年後,胡台麗因從事榮民研究,在花蓮木瓜溪畔的一個農莊中驚喜地發現了劉必稼的身影,於是開始以攝影機紀錄這個由外省老兵與他們來自台灣不同族群的妻子及兒女所組成的新移民聚落。劉必稼娶了具有阿美族和平埔族原住民血統的寡婦,並收養了她的兒子。父與子、生與養、原與漢之間有怎樣的差異?有無難解的情結?
「石頭」是本片最重要的象徵,將辛苦在石堆中開墾的劉必稼這一代,和喜愛撿拾與玩賞石頭的劉必稼兒子這一代連繫起來,同時映現了台灣政經社會的變遷。劉必稼和他的家人如同玫瑰石般外表黝黑平凡,內裡卻蘊含瑰麗高雅的景緻,在片中悠遠質樸的古琴聲伴隨下,與溪流浪花共織夢想。本片並提示:石頭因含多種礦物質,幻化出美麗的內在風景;台灣因擁有多元族群,才展現出強韌的生命與豐富的文化。
愛戀排灣笛播放時間:14:00~15:26 (片長86分鐘)
《愛戀排灣笛》是一部片長86分鐘的16釐米紀錄影片,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台麗擔任策劃編導。這部影片在人類學田野研究的基礎上,歷經兩年,於2000年攝製完成。貫穿全片的是台灣本土所孕育的最珍貴而動人的笛聲與戀情。本片將愛情的慾望、歲月的哀思透過笛聲、歌聲與雋永的對話傳達。四位與排灣笛結下不解之緣的代表性人物,在優美哀淒的笛聲所伴隨的日常生活中呈現出排灣文化中最深沈的情感與美感經驗。全片像史詩般地將台灣原住民珍貴的樂音與自然人文結合,排灣族豐美的文化亦藉由影像及音樂,盡收眼簾。
片中年長者真誠坦率地談論著難忘的青春戀情,有喜悅,也有階級社會造成的悲情。雙管鼻笛聲模仿吻端翹起的百步蛇的叫聲,哭訴著個人與族群哀傷的命運;單管與雙管口笛也傾吐著對舊居土地與優美傳統的思戀。排灣族創始傳說中神奇的百步蛇、太陽、陶壺、熊鷹,在片中與笛聲結合,成為排灣族愛戀與哀思之情的象徵。
|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為有效地推廣原住民族議題,擬邀請原住民族相關研究領域學者或部落人士,辦理專題演講。其活動形式將採取多元化方式舉辦,如新書發表、影展或講座等模式,辦理符合各階層讀者群的推廣活動。
今年3月15日將舉行電影放映活動一場,播放《讓靈魂回家》紀錄片,並邀請本片導演胡台麗教授、臺大人類系謝世忠教授及林建享導演參與映後座談。《讓靈魂回家》是由胡台麗導演耗時八年所拍攝,紀錄了阿美族太巴塱部落,在外來宗教影響、土地所有權爭議與複雜的部落文化之中,年輕人找回祖靈及部落文化的過程。
活動日期:101年3月15日(四)
活動時間:14:00至17:00
活動地點:臺灣大學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指導單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主辦單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報名網址:http://act.lib.ntu.edu.tw/act/show?id=371
【人物介紹和活動議程】
|
|
【活動報導】
整理編輯/盧育嫺
編寫顏水龍的【走進公眾‧美化臺灣】與其原住民主題畫作報導時,我們發現,繪畫真是一個表現臺灣原住民族內在世界的優雅方法。於是一個念頭開始在編輯室蘊釀:「何不藉由顏水龍啟發,展現其他畫家的臺灣原住民主題畫作品?尤其是現代的原住民畫家、日治時期的日本畫家,自己人和異族人是如何觀看及繪畫原住民的呢?」
我們用最短時間線上蒐集圖文,採用時間序列,羅列十七世紀到近代有關原住民族的畫家畫作,族群包括了歐洲人、日本人、漢人與臺灣原住民。這是一個小小的線上欣賞活動,並不是專業展覽,也並未囊括所有傑出藝術家與畫作,我們只希望以現成圖像引領您,窺見原住民藝術世界之一隅,看到不同時代的原住民面貌。文末附上延伸閱讀書單~從藝術看出歷史,從歷史看到藝術~箇中奇妙您讀過便知。
臺灣原住民是天生的藝術家!本次欣賞活動壓軸介紹數位原住民畫家,他們獨特的藝術表現,每每令觀者驚豔!藝術作品在線上看絕對不夠,您得近距離欣賞原作,才能領略藝術家的巧妙手法細膩心思,這次只是個入門磚,我們亟力推薦您去參與藝術家的展覽活動。這次我們無法找齊所有原住民藝術家,未來「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與「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會持續報導原民藝術展覽活動,請您一定要把握親身接觸原民藝術的每一次好機會! ......詳全文
|
整理/吳宜靜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設有新書展示區,提供新進館藏精選推薦服務,此展示區將不定期持續更新,期望能使讀者快速地獲取新書資訊。 ......詳全文
|
|
【館藏導覽】
|
【好站推介】
National Aboriginal Forestry Association (NAFA)全國原住民林業協會
全國原住民林業協會的始源基礎,是以在林業界具有地方性或是社區性的加拿大第一民族,以及其他原住民族團體和組織為主。該協會的使命是促進與支持與日俱增的原住民參與森林管理以及相關的商業機會,同時致力於保持全面或多種用途的林業,以建立可持續的原住民族社區。
NAFA is a grass roots initiative backed by First Nations and other Aboriginal groups and organizations that function at either the regional or community level in the area of forestry. The mission of NAFA is to promote and support increased Aboriginal involvement in forest management and related commercial opportunities, while staying committed to holistic or multiple-use forestry, to build sustainable Aboriginal communities.
(http://nafaforestry.org/index.html)
|
Indigenous Education Institute原住民教育學院
原住民教育學院(IEI)創建於一九九五年,是個非營利機構,他的使命在保存、保護以及為在世界各地的當今原住民能在現代環境中,靈活運用傳統原住民的知識。原住民教育學院開發了許多計畫為了保存傳統知識,保護原住民的禮儀規範,並且應用這些知識到天文學以及其他科學的領域。原住民教育學院跟許多原住民組織和機構密切合作,還包括的主流大學和中小學在內。
The Indigenous Education Institute (IEI) was created in 1995 as a non-profit institution with a mission to preserve, protect and apply traditional Indigenous knowledge in a contemporary setting, that of Indigenous peoples today, around the world. IEI has developed numerous projects that preserve traditional knowledge, protect the knowledge in terms of Indigenous protocol, and apply it to areas such as astronomy and other science disciplines. IEI works closely with many Indigenous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and also with mainstream universities and K-12 schools.
(http://www.indigenouseducation.org/index.html)
|
|
【原民快訊】
重要新聞回顧
|
近期推薦活動
|
|
發行單位: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版權所有 Email:ntutiprc@ntu.edu.tw
電話:3366-3776 傳真:3366-3770 地址:臺北市10617羅斯福路四段1號 臺灣大學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