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取消訂閱|歷史回顧 | 第50期電子報 2011.09.27 | ||||||||||||||||||||||||||||||||||||||||||||
將生命的熱情灌注於每個當下──蕭維政
蕭維政撰文/王若璇 台大土木系畢 曾擔任電影的美術助理、製片助理、製片經理 參與吳念真《多桑》、侯孝賢《好男好女》的製作 「食品美術」的佼佼者,曾經手台灣九成以上的食品廣告案子 擔任過餐廳主廚,寫過《秋冬風義大利麵》、《春夏風義大利麵》等書 現為JMD Party Designers 創意總監,並和朋友開設Café Bar,並擔任主廚 坐在闇黑的戲院,望著眼前巨大的螢幕投射著一個個被框取的生命場景、那一張張比例碩大的人臉,坐在底下的觀眾對五光十色的電影產業都不免有著夢幻的想像。一畢業即進入吳念真電影《多桑》工作團隊的蕭維政,也不例外。大學期間,蕭維政念的是土木系,但與其他大多數同學畢業後考技師、三十多歲成家立業的生涯規劃不同,在大二去工地實習後,蕭維政清楚知道他不要過這樣的生活,於是,大學生涯的重心就放在跟幾個同好組成的「台大視聽社」上。畢業後,經侯孝賢介紹,順利進入電影產業工作。大學時也算是「文青」的他,很快就發現身為電影的從業人員不僅不夢幻,實際上更接近藍領的工作,「從導演到任何一個角色,都非常耗體力。對操作的人來說,其實沒那麼多夢幻色彩。」身為「美術助理」,他打趣地說,其實就是打雜,工作內容從搬道具、搜羅拍片場景所需各式物件,到學做舊報紙、舊桌子、將衣服染舊等等,包羅萬象。拍完吳導的電影,蕭維政繼續留在該家廣告公司,擔任「製作助理」的工作,工作內容更雜、但接觸世界的觸角也變得更多元,從堪景、找演員、試鏡、發通告、找資料、看道具、敲預算,全都是工作的一部分。每天處理不一樣的事,就是他的日常生活。「拍過廣告的人,去做一般辦公室工作,常常很快又會回鍋,因為玩心已經被養大了。」 電影和廣告都是關係到很多人的產業,可以見識到各式各樣好玩的東西,對蕭維政來說,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媒體相關產業,讓他玩心大開,笑說是他「不務正業的源頭」。 下一刻就藏在你現在做的事情中 在廣告公司當製片助理時,因為拍攝「翡冷翠」水果茶的廣告,蕭維政和工作團隊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待了兩個禮拜。每天清晨出門捕捉晨光,早上十點後關機(因陽光直射,拍攝效果不佳),下午四、五點再繼續開拍,中間都是工作人員四處晃盪的時間,蕭維政回想起來都不禁笑說是「很奢侈的工作」。在無所事事的晃盪中,蕭維政得到的不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從日常觀察中體認到另一種迥異於台灣的文化。「在台灣拍片時,中午就是一個便當,在義大利卻沒有這種東西。」義大利當地的工作人員在各方面都盡量幫他們掐緊荷包,唯有吃飯例外,讓他見識到義大利人對飲食的重視。對當時(民國八十年)義式餐廳還很稀有、出國也還沒如此普及的台灣人來說,義大利的飲食文化,著實讓蕭維政開了眼界,不禁感慨到 C’est la vie (這才是生活)。 從義大利回來後,蕭維政就開始自學義大利菜。以前只是在家裡做菜給家人吃,慢慢地,蕭維政在辦公室煮起義大利番茄海鮮湯,或在家裡宴請朋友吃飯,興頭越做越大。此時剛好碰到朋友的咖啡廳要轉型,邀他設計菜單。此時,在廣告公司待了五年,蕭維政也漸漸萌生倦意,觀察餐廳運作了兩、三個月後,就順勢辭掉工作,開始其廚師的生涯。 專注於當下,就能召喚出更好的未來 從沒想過當廚師的蕭維政,跨入廚師這行雖是順水推舟,卻是人生很大的轉折。他形容第一次見到自己煮的義大利麵端到客人前,心裡有種奇特的感覺,沒想到自以為是玩票的廚藝,竟可以拿來賣錢。然而,這樣的新鮮感並沒有持續很久,習慣四處趴趴走的他,每天待在同樣的地方,做類似的菜色,過了兩年多,不安份的因子又跑出來,剛好廣告公司外借他回去拍片,於是又回到電影圈拍了侯孝賢的《好男好女》。 蕭維政游移在製片和廚師、電影和美食之間,拿捏橫量著天平的兩端,揣想著自己該滑向何方。拍攝期間,蕭維政漸漸理解到自己在電影產業的瓶頸:「進去工作久了,就會發現每一個工作人員的特質。導演不只是有夢想而已,而且是對萬事萬物有自己觀察的角度,可以把這種觀察凝聚出來,變成一種表現。我自己沒有這種能力,很容易變成一個旁觀者。」發現自己不適合往導演發展,做美術也沒有底子,不會畫場景,能做的,就是統籌的工作──製片。但隨著經驗增多,職位越高,做到製片經理時,每天做的事就是開會,而不再享有做小製片的樂趣。此時,蕭維政三十歲,內心越來越忐忑,知道自己已不想再做這些事,但接下來要做什麼,也沒個底。趁著胞姊在上海開公司的機會,跑去上海遊盪了一整年。 故事的發展通常是:主人翁在流浪的過程中發覺到自己今生的職志。然而,蕭維政的人生腳本卻沒依照此戲劇公式,只是意識到「既然想一年都想不出什麼,就好好把送到你面前的東西做好,因為也沒有其他選擇。只要當下是全力以赴,就可以招喚出更好的未來到你面前。」 廣告+食物=食品美術 於是,當他朋友想開café bar,邀請他一起加入,蕭維政就順水推舟回台繼續從事餐飲業。正因這家咖啡廳酒吧的股東包括廣告公司的製片、MTV台的導演,媒體關係良好,餐廳專訪和食物專題的邀約接連不斷。蕭維政同時擁有食物製作經驗,又熟悉廣告拍攝環境和作業程序,再加上這圈子的豐富人脈,漸漸有「食品美術」的案子找上門,似乎也不意外。隨著案量越來越大,蕭維政開始挪動工作重心,從廚師慢慢往「食品美術」移動。 平常也許不常聽到「食品美術」的職稱,但只要拍攝食品廣告,「食品美術」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舉凡滴著水的鮮綠生菜、流出餡的湯圓、誘人的霜淇林等畫面,都需要「食品美術」大動手腳才能成就。譬如希望炸雞切開後會有肉汁流淌而出,乍想似乎理所當然,但拍攝的鎂光燈較一般燈光為強,肉的形狀、切口和紋理是否美觀,也都需斤斤計較,因此一刀切下要沒有意外地噴汁出來,並沒有想像中簡單;外加底片和所有工作人員的時間都所費不貲,「食品美術」必定要在事前有完美的準備。「因為喜歡食物,知道怎樣是食物最好的狀態。」但如何知道該動什麼手腳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沒有人教,是自己摸索來的。那時就常跑化工廠,和老闆聊天。摸索的過程非常有趣,有很多挑戰要克服,是這工作最好玩的地方。」如何讓麵條夾起來是一束一束的、讓飯粒看起來粒粒分明,必須要找各種辦法來控制妨礙攝影的因素。 因為製片做習慣了,蕭維政做食品美術時,從食材到器材,樣樣都自己準備。不假手他人的工作模式,加上完美的效果呈現,九成以上的台灣食品美術案子幾乎都是蕭維政經手的,甚至連對岸都找上門。這樣的工作持續了五、六年,一個月最高記錄要處理十幾個案子。隨著工作量增加,但挑戰卻相對減少,工作變得越來越不開心。一次在騎機車去工作的路上,心裡居然冒出如果出車禍被送進醫院、就可以休息一個月不用接案子的念頭,讓他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新的挑戰:派對美食 當一個工作做到爐火純青,就是蕭維政要找下一個挑戰的時候。將原來具備的技能,加上新工作學到的新技術,就能跳到下一個階段,是蕭維政一直以來的工作模式。如何製作食物、讓其外觀美麗可口,都是蕭維政已經具備的技能,再添加一些天馬行空的創意,就能讓他從「食品美術」搖身成為「派對美食」的創意總監。 因蕭對食物製作和外觀呈現都有豐富經驗,朋友找他合夥成立 JMD Party Designers,專做提供時尚派對的「一口食(finger food)」。「一口食(finger food)」講究食物的精緻度,需要各種造型、顏色的食物,搭配不同的派對主題。「一口食」較一般食物製作有更多限制:譬如不能滴醬汁,卡牙縫,太硬咬起來不好看不行,太軟拿起來會掉落也不行,因此得動腦筋想出各式各樣的技術來克服。如同煮義大利菜、做食品美術一樣,蕭維政製作派對美食的過程也是自學而來,「如果你真的對某樣東西有興趣,你會自己去找解答,找出來的答案才是真的。以食物來說,就是不斷多聽多看多試驗,上課能得到的相當有限。重複外面都吃得到的東西,對我而言是很無趣的過程。」於是,在名媛貴婦衣香鬢影的時尚場合中,看到台南老字號的芝麻醬搭配西式牛肉、筊白筍和高達起司與頂級魚子醬的創意料理組合,就知道是蕭維政的傑作了。 食物與人生,都是混搭(Mix & Match) 蕭維政的工作經歷與食物都脫不了關係,但他卻與一般廚師的職涯發展截然不同。「以前以為做食物就是廚師,其實還有很多可能。你以為只有一條出路,其實不然,而且你自以為的出路,也不一定適合你。」對蕭來說,食物除了維持生命基本所需外,很重要的功能在於社交活動。一個賓主盡歡的聚會,食物和酒絕對是重要的催化劑。即便如此,他其實對食物本身並不偏執,而是喜歡捕捉食物呈現、帶動出的歡樂氣氛,「我真正受到感召的是那個生活方式、那個氛圍,而不只是食物本身。」 蕭維政擅長製造氣氛,「我很容易因應氣氛去創造東西。小時候演舞台劇時就很愛演,很容易融入各式各樣的情境,享受各式各樣的生活。」譬如做完光的冥想後,去酒吧喝點小酒;為派對提供「一口食」,也享受種菜的樂趣。他另一份副業也與製造氣氛息息相關──播音員,以其低沈、富有磁性的嗓音,朗讀透著誘惑、刺激想像的台詞。 他擅長製造氣氛,無論是派對食物還是聲音旁白;喜歡嘗試不同的排列組合,不管是做菜還是工作歷程。對他而言,人生就是享受混搭(mix & match) 的過程。然而,令人眼花撩亂、看似目不暇給的工作只是表象,能讓他在每個階段都發揮到極致,其實是背後對每個當下的專注,「某種程度上來說,那是一個靜心的過程,我的眼裡只有那個商品和我的關係。譬如明天要拍攝蛋塔,我可以雕琢它一個鐘頭,完全忘掉別的事情,忘掉世界。在這個世界中,能讓你全神貫注的事情其實不多,尤其現在資訊這麼多元、關係這麼複雜,會讓你有種被瓜分的感覺。對我而言,全神貫注一件事是很美妙的。」他相信「很多時候我們做的事不是我們真的想做的,或是覺得自己能力不僅止於此。但只有你自己專注在當下做的事情時,你才可能把門打開,讓別人看到。」這樣的人生態度,讓他製作食物如雕刻藝術品、如禪修冥想;讓他的人生,不僅深入到每個當下,也孕育了未來的無限可能。
發行單位:臺大學務處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心 career@ntu.edu.tw 電子報編輯小組:鄭宇君 王若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