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提供
今年夏天,第一屆愛滋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於七月三十一日週六由社團法人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主辦,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與社會研究中心、台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建置計畫合辦,於台大社會學系館圓滿落幕。如下為會議內容紀錄由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大方提供,本報節錄部份刊登。
活動開場由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鍾道詮助理教授帶來主題演講─「從信念行銷與知識權力觀雙元角度檢視權促會『年度五大新聞選拔』的意義與限制,並邀請到資深愛滋工作者擔任主持人,媒體工作者周富美小姐、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先生以及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擔任回應人。首先跟大家討論人權維護與概念行銷,鍾教授分為四點來進行討論,一、愛滋與人權:若人權放諸四海皆準,則不需要人權運動;二、愛滋與污名:人的理性會被社會價值觀改變與影響,教育宣導的做法值得參考;三、傅柯的知識與權力:誰掌有知識權力?而人權又是誰掌有?四、社會行銷:權促會以人權概念來行銷,但進行信念行銷不能單憑熱情,需要先冷靜思考分析在行動。最後綜合分析部份,將已發生的情形和未發生做區別,針對已發生的進行分類;侵權者(公家單位為主)的看法以及被侵權者(感染者、同性戀、用藥者、外配、家人)想法分別是如何,侵權者是用另一套價值觀來執行,而社會大眾對侵權的評斷價值又是什麼?最後回歸主題,五大愛滋新聞選拔的意義又為何?
主持人張維表示,健保IC、關愛之家、雞尾酒療法的出現,使得人權維護發生變化,與媒體報導產生糾葛。接著權促會秘書長林宜慧回應道,一、對於五大新聞的意義,提出人們是善忘的,希望相關事件有再次被討論的機會,而不是在媒體洪流中曇花一現,因權促會不擅長用個案搏版面,所以用五大新聞呈現,剛開始的確有媒體報導,後來卻不再聚焦,而變成與其他事件做連結。另外,人權涉及法律政策,除非是個案故事,否則被報導的機率很低。二、系統性的分析主體應該是學校,而不是NGO工作人員,動能素材皆在日常生活中。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則認為,如同施打疫苗,社會不正確的概念再打疫苗,加強大家的免疫力;人權是爭取來的,媒體要的東西也改變。同時人民的觀念多年來有不斷的再改變,我們應努力達成集體共識:目前說法、想法、做法分為三個面向,做法有法規可循,但想法就要再努力。另以個案方式來看我們的努力,建議以歷年就學權為例。媒體要的是爆點,即放煙火與連珠砲的做法要相輔相成。中央政府是否需要這樣的提醒?目前還缺的,可以在修法來改變。愛滋人權關注的部分要補強於隱而不顯的感染者要再努力以及再提醒該等人的自覺,而感染者的犯罪化是否予以否認。最重要的是,獲得善意回應就是最大的winner。對此,媒體工作者周富美提出李錦章的報導---藥害救濟的提倡者以及小咪的故事來做回應,並表示愛滋孩子就醫、就學、安養將是未來十年的重點。
下午NGO論壇是唯一開放媒體記者朋友參與的場次,主持人邀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柯乃熒副教授以及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常務理事喀飛先生,引言人為資深愛滋工作者祈家威先生、張維先生,及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國際事務部巫緒樑主任。首先祈家威提出他認為目前民間NGO對於愛滋運動的作法上還是比較保守,他說現在因為存在著成見的框框限制了處事的態度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會減弱NGO的行動力,並且分享他過去做社會運動的經驗,他認為當時的他比較不受刻板印象的影響,因此還算是有行動力去做一些事情,有些事情是不需要勞師動眾的抗爭、遊行,只要個人肯願意動起來就可以有改善。他也分享了過去台灣在防疫上的經驗,最後他強調要突破刻板印象,才比較能有效率的解決問題。喀飛回應,祈家威關注愛滋所做的行動影響了很多人,過去運動的經驗是很寶貴的,對未來有反省以及參考的價值,有些事情、政策需要拉長時間來探討及討論。而下一個引言人張維,則在組織化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張維分享當他受到很多不平等的對待時,他都會思考人的本質,談論如何擁有生而平等的權利,因為生命遇到了愛滋,而開始有了一些想法,開始在思考自我的內在狀態,以及人生脈絡的反應和回饋。而愛滋運動的危機,自從雞尾酒療法之後,感染者的生活品質開始被重視,但是感染者的主體性都被包裝在NGO之下並沒有開展出來,很少看到一個人出來要為了自己的權益爭取,大多都是由NGO代言,他認為這是一個危機,現在到底還有沒有愛滋運動?這個empower有出來嗎?該如何思考這個族群的empower可以出來。柯乃熒回應主體性越來越缺乏,到底什麼是我們的主體、訴求?這是我們應該要繼續思辯的。巫緒樑認為以台灣愛滋政策對不同族群的標籤化來討論,不同的標籤化會對防治政策有不同的因應。最明顯的就是同志和外籍族群。他也提到MSM詞界定的問題,他發現在台灣MSM是一個混用的狀態,原本MSM本來應該是一個行為的名詞但是現在卻被用在身分認同上,這是一個錯誤的用法。此外在外及感染者的部分,台灣政府是以一個外人的態度來看待這些感染者,當我們用外人的態度來看待這些感染者時,自然就不會給他太多資源。我們不應該用這種你我、外人的態度來看感染者,應該是要以一個人來思考。
最後綜合論壇的部分,由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為我們主持。這次的研討會非常感謝協辦單位台大社會系、台大法律學院法律與社會研究中心、台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建置計畫,整個研討會下來都是在鼓勵台下的人要與台上的人互動,台上的人都是很長期在這個領域工作的人。在這個場次中大家對於今天討論的東西,是否認為有存在的價值作了一番討論;以及整體的感想。秘書長林宜慧說到當初想要辦研討會是因為愛滋這個東西本身是疾病,是病毒,過往太多的學術研討會都只提供醫療領域,所以在討論過程很感謝老師們的建議,將主題定為愛滋與社會,內容比較著重在社會科學的部分,以及回到人回到感染者這個主題身上,實際上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希望用學術的系統來做一個呈現。以下則是部分與會者對於參與本次會議提出的建議與心得:
-北市立聯合醫院主,任莊苹:當時看到海報logo時很有感覺,二十五年台灣愛滋這樣子一路走下來,在座可能也有一些跟我一樣超過十年以上經驗,對於今年在這裡參加全場過程,聽到的每一個故事和新聞都有這樣的感受,我也覺得不需要每一年都辦這樣的研習會,但也許可以增加多一些對話的機會,這是一個很值得做的事情,各類的人在一起的時候就會聽到不一樣的東西。另外我對於今天大會有個小小的建議,一天的感受下來,聽了一些海外或是監所的問題,我會感受到今天的研習會有有一點點大小眼的感覺,我覺得比較強的東西可能還是在同志這個部分,而同志在愛滋裡頭還是權益比較高的一群,也許對於用藥的人或是外籍配偶在整個基本人權上頭就已經是更弱的一群,建議可以把外籍監所的議題放入。

-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老師蔡春美:把重點放在研討會研討的部分,我覺得很難得大家今天關注這個議題,一起聚集在這個地方,如果說目前我們重視時事議題,接下來就要部份補助了,在場的所有人我們同不同意,我們每一個人的想法、概念,那就是一個研討,我們帶著學術的背景、經驗的背景來討論這個議題,我相信內容是非常漂亮的一個活動。非常謝謝權促會以及在座的朋友。
-台灣露德協會秘書長,徐森杰:先感謝海報的製作的工作團隊。我們這十幾年老戰友應該是聯盟成立的時候,因為個個去跟疾管局講的時候,都不知道要用誰的立場,如果講得比較大聲就會變成黑牌,其實我覺得變黑牌有時候要比較彈性,我很佩服祁老大講的,主動積極,有時候誰當砲灰誰在後面支持,用不同的策略,因為我覺得小眾就是媒體。我回到剛剛的話題,剛剛講說要不要續辦,我覺得今天講的學術,這些東西是需要累積的,剛才有一些上台報告的說他找不到資料,所以就自己來做了,我覺得我們跨部會單位有時候可提供讓愛滋的論文一直產出來,也許五年再來回顧一次。目前我們真的很擔心部分負擔接下來要怎麼辦,這不是供應的問題,我覺得背後還有隱藏歧視的東西在裡面,這個東西很需要大家繼續發酵,需要行動了。
-王麗玲:我一直認為社會工作者和實務工作者應該要加入學術研討會,因為術是技術是工作,而不是數據這件事情。這一次很高興能夠參與,也認為這麼多人的投入應該要印出論文集,所以我就馬上寄信跟宜慧說可以募款贊助,剛剛聽了外配跟AIDS讓我非常感動又生氣,我不知道台灣對於人還分那麼多問題,我看見了監所有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但是桃園女監還算幸福,但我看到外配覺得非常地難過,我覺得如果明年還有所謂的什麼會,權促會可以透過網路針對一些議題更為公開,讓更多人可以討論。
-雙和醫院,陳嘉新醫師:我其實本來對愛滋的議題是關切藥癮的部分,因為愛滋減害的關係慢慢又跨過來這邊,我相信用有沒有感染愛滋病毒來界定一個族群的話,一定會忽略族群內部的歧異,就好像台灣社會一樣,我們會忽略它有階級、有性別、有族群、有地域等等不同的差別,我想這樣的歧異化希望在未來的討論會能夠把不同的聲音帶進來,一開始可能有點困難,以藥癮愛滋來講,目前只有愛滋權益促進團體,沒有單純藥癮的促進法,我想這一族群又更不容易被突顯出來,減害好不容易讓他們有翻身的機會,如果受到的注目又減少,我相信這群人又會慢慢的低下。我希望不管是人權、對感染者的人權或其他跟我們一樣受到社會歧視、被污名化邊緣化的人能夠伸出比較多社會資源,集結起來成為聯盟,讓弱勢族群發聲,或許未來能做一些不一樣的改變。
-台大社會系,吳嘉苓老師:愛滋研究在國外是一個非常豐沛的研究領域,但在台灣還在耕耘,相信這個能量的彙集可以促發更多本土的知識生產,凝聚更多本土力量,另外我要謝謝NGO願意跟學術團體合作,今天的討論我發現給予非常多的刺激,不管是發表論文或是回應,節奏都快而明顯,也有很多明確的部份,希望學術和實務和政策可以有結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