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羅鳳珠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講師
「地理」這一個詞彙,最早出自《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孔穎達所做的注疏說:「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近代一般辭書對「地理」一詞的解釋是:「土地、山川、氣候等自然環境形勢」。土地山川是地球表層的地貌。地表上還有不同的動植物等自然物構成四季繽紛美麗的景觀,也有人造的亭台樓閣、宮舍屋廬、關塞津渡橋樑等人造建物紀錄著人類文明進展的軌跡。隨著緯度高低,四季氣候變化,地表的山川地貌及動植物景觀也隨之變化,牽動著文人易感的心。
文學作品包含作者及作品內容,內容包含人、事、時、地、物,意指文學作品內容,寫的是某些人在某些時、空環境下所做或所遭遇的事以及與之相關的外物,例如杜甫〈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詩裡所寫到的人,有三國時代的劉備、孫權、曹操、周瑜、諸葛亮等,所寫的事件是吳蜀魏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戰,時間是漢末三國時代,地點在漢代的魚復縣(今四川奉節縣),相關的物是八陣圖。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文學作品的內容,可以概分為三類,其一是描寫人主觀內在的思維與心性情感活動;其二是描寫客觀外在的景物,其三是描寫人與外在景物互動過程心靈的感發。地理景觀對文學的主要影響,可以分為由內而外的情感投射與由外而內的興託感發。前者指的是文人內心有所感觸時,面對不同的自然景觀,以情襯景,李商隱〈落花〉詩:「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是也。後者是指文人藉自然景觀為意象,以景襯情,馬致遠〈天淨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最為典型。
自然景觀是形成文學內涵與風格的重要元素,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寫道:「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說的便是氣候時令的變遷對山川風景所帶來的變化,並影響及於作家及作品,而氣候時令的變化與地理環境相關。「春秋代序」指的是季節的更迭,「陰陽慘舒」指的是天氣的晴陰明暗所產生的心境舒暢慘澹的變化。可見外物的變化會使人的心境受到影響而起伏變動,文人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寫下一篇篇的文學作品。如果再細分,文學的內容與題材可以區分為抒情、言志、敘事、記遊、詠史、詠物、寫景、懷古……等等,在在都受到外在景物的影響,其中尤以詩詞歌賦等韻文最為明顯。以下試以詩經、楚辭、漢樂府詩、全唐詩、宋詩、唐宋詞為範圍,分析這些文學作品季節書寫的分佈比例,由高至低分別為:春/秋/夏/冬=21.8/13.2/1.4/1(詳如附表一),高低比例差21倍強,可以看出漢樂府詩之後,詩人描寫春、秋二季的比例比夏、冬二季
高出很多,主要的原因便是因為春、秋二季景觀的變化非常大,正好印證了劉勰「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觀點。
從以上敘述可知,文學作品是人心感於外物的表現,而這些外物指的就是人以感官器官所見、所聞,引發心中所思所感的景觀外物,造成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緯度不同,所帶來的天候溫度差異,地表地貌也隨之千變萬化。春去秋來,花開花落、月圓月缺、潮起潮落、樓起樓塌,人聚人散,在文人眼中,都有異樣心境、別樣情懷。
文學與地理的關係,可以從二方面觀察,其一已如前述,是自然景觀的變化在文人心中引起的興託感發,其二是文人因仕宦、遊歷而遷徙時,行經大江南北,所留下的文章,對當地文人、文風,乃至於文化所產生的影響。
自然景觀的變化對文學作品的影響,從中國文學的二大起源《詩經》與《楚辭》便可以知道。《詩經》歷來被稱為中國北方文學的代表作,主要寫於北方的黃河流域;《楚辭》被稱為中國南方文學的代表作,主要寫於南方的江漢流域。黃河流域多平原,視野一望無際,氣溫及四時自然景觀的變化都比南方大,這種地理環境形成質樸豪爽的民風,情感的表達直率奔放,例如〈鄭風‧狡童〉:「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情感的表達方式直率熱烈。江漢流域多高山深澤,林木蓊鬱,長年雲霧繚繞,所產生的《楚辭》,充滿了豐富的想像與浪漫的精神,對情感的表達較為綢繆婉轉,例如〈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雖是一首祭歌,但也是後世公認的言情上乘之作,那種情溢於中而難以形於言,難以訴於人的委婉曲折,與《詩經》的直言坦率截然不同。由此可見,由於這二處地理環境氣候及景觀地貌的不同,形成剛柔質潤迥異的文學風格,北方文學剛而質,南方文學柔而潤。爾後南北朝民歌對情感的描寫也呈現出地理性的差異。北朝民歌質樸奔放,如〈地驅樂歌〉:「驅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喚天。」表現出北方女子直爽率真的氣概;而南朝民歌則偏向綺靡婉約,如〈子夜歌〉:「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聞散喚聲,虛應空中諾。」表現出南方女子的含蓄婉約。
文人藉眼前景,寄心中情,多少山山水水,都因文學作品而蒙上了情感的色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錯,物我情融,情與景編織出篇篇瑰麗的文學作品。辛棄疾〈賀新郎〉:「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便是物我合一的典型代表。自古以來,文人面對山峰崖嶺、林原莽漠、水澤湖泊、關津渡口,寄寓詠懷,抒情寫志,留下許多或情隨境生,或移情入境,或物我情融的作品。王維〈齊州送祖二〉:「送君南浦淚如絲,君向東州使我悲。為報故人憔悴盡,如今不似洛陽時。」;〈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都是傳唱千古,膾炙人口的詩篇。「南浦」指的是南邊的水岸,古人外出,若有水路,通常會走水路,沒有水路才會走陸路,因此登船的水岸也時常是送別的地方;「陽關」位於現在的甘肅省敦煌縣,在玉門關之南,漢代曾在此設置關隘,是出塞必經之處;「玉門關」也是漢時通往西域的必經之關隘,都是送行者與遠行者相別的地方。文人將心中的情感投射到地表的景觀,使得原本無情無知的景觀染上了情感的色彩,因此使得「南浦」、「陽關」、「玉門關」因王維與王之渙的作品而成為千古以來離別的傷心表徵。李白〈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之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但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都是藉景寄情的典型作品。「敬亭山」、「楚山」、「巴山」、「長江」陪伴文人度過孤單寂寥,惆悵落寞的心境,也隨著文學作品流傳千古。
文人對於自然景觀的描寫,對風情文物的敘述,對各地文人、文風與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文人或因仕宦,或因遊歷,往來於各地,為江山名勝留下千古佳作,使文人、文學與江山名勝,同垂千古。多少山山水水,都因文人與文學作品而引來後人尋幽訪勝。正是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所寫的:「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於是乎,杭州西湖隨著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廬山隨著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名垂千古,至今仍是江山名勝。而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筆下的「鸚鵡洲」,今已不復見,位於武昌現址的黃鶴樓,已不是崔顥與李白當年攀登的原址原樓,但是今人來到此地,仍不免望著長江對岸,試圖尋找鸚鵡洲的舊蹤跡。去到了位於湖北黃岡的赤壁公園,正是當年蘇軾寫〈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舊址,從岩壁上端俯視下方水面,難以想像眼前正是當年蘇軾筆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景象,也許是因長江已改道,也許是因地貌已改變,也許純然只是蘇軾的文學誇飾。無論如何,即便是如杜甫〈詠懷古蹟五首〉之二所寫的:「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雖然江山故宅如今只空留文藻,後人透過文人的眼,文人的心,文人的筆,來此尋幽訪勝,仍然引發無窮的感懷。
文學與地理的關係,還可以表現在對豐盛的民生物產的歌詠,江南的橙黃橘綠(註1) 、紫蟹鱸魚(註2) ,蘆芽河豚(註3) ,鮮鯽蓴薑(註4) ,都使蘇軾念念不忘;嶺南的荔枝,也曾讓謫居惠州的蘇軾發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註5) 的讚嘆。回到我們熟悉的土地台灣,在詩人的生花妙筆之下,美食部分,如:吳德功〈水沙連〉:「地勢高千尺,中間別有天。雌雄山互鎖,清濁水交纏。鳳尾蘭花秀,貓兒竹筍鮮。四時多霧靄,遙望與雲連。」寫的是南投的竹筍;勞之辨的〈臺灣雜詠,二首之一〉:「春盤綠玉薦西瓜,未臘先看柳長芽。地盡日南天氣早,梅花纔放見荷花。」〈臺灣雜詠,二首之二〉:「釀蜜波羅摘露香,傾來椰酒白於漿。相逢歧路無他贈,手捧檳榔勸客嘗。」寫台灣的西瓜、波羅、檳榔、椰酒;郁永河〈臺灣竹枝詞,十二首之十〉:「不是哀梨不是楂,酸香滋味似甜瓜。枇杷不見黃金果,番檨何勞向客誇。」寫台南的芒果;賴世良〈牛心水柿〉:「牛心水柿早名揚,公館鄉中獨擅場。日本香江尤愛購,鮮甜清脆勝瓊漿。」寫苗栗公館鄉的牛心柿;朱仕玠〈池上曲〉:「初來池上時,水滿新楊蘸。仳別歎兼旬,田田荷已泛。荷泛稗相依,水風颺袷衣。頹陽不忍去,來月暮言歸。」寫台東池上鄉的釋迦;何澂〈臺陽雜詠,二十四首之二十二〉:「競傳麻豆勝平和,秋日園林柚子多。爛煮冰弸逾栗美,愛看染霧當橙槎。綠添水色新番檨,青映山光上釋伽。不特菩提稱佛號,天波羅又地波羅。」這首詩除了寫台南麻豆柚子的品質風味勝過向有「蜜柚之鄉」美稱的福建平和柚子,還寫了台灣的冰弸、染霧、番檨、釋伽果、菩提果、波羅蜜、黃梨等七種水果 (註7);莊太岳〈鹿江竹枝詞,十二首之十一〉:「北頭一帶盡漁家,海上生涯在討鯊。今歲漁冬偏不美,共來捕蟹掘沙蝦。」寫彰化鹿港的螃蟹與沙蝦;莊太岳〈鹿江竹枝詞,十二首之一〉:「烏魚大獲萬三三,典盡釵環為口饞。本港從來魚子好,果然風味勝臺南。」寫彰化鹿港的烏魚子;莊太岳〈鹿江竹枝詞,十二首之三〉:「醒脾兩盒猪油荖,爽口三包鳳眼糕。一樣玉珍新與舊,各將牌匾競爭高。」寫彰化鹿港玉珍齋的猪油荖與鳳眼糕。玉珍齋從1877年至今,已在鹿港飄香一百多年,台灣詩人筆下,勾勒出一幅幅引人垂涎的台灣文學美食地圖。
自然景觀也常是文人筆下歌詠的題材,以台灣古典漢詩為例,描寫山景的有:草山(陽明山)、紗帽山、大屯山、阿里山、玉山、鐵砧山、半屏山、角板山、奇萊山……等等;描寫水景的有:碧潭、日月潭、淡江、鹿江;描寫溫泉的有:宜蘭湯圍溫泉、台北北投溫泉、台北烏來溫泉、台南關子嶺溫泉、彰化溫泉;描寫古蹟的有:淡水紅毛城、台南延平郡王祠、台南孔子廟、台南赤崁城、嘉義吳鳳廟……等等,不勝枚舉,足以編織出一幅台灣深度文化旅遊地圖。
民間文學存在於各個民族之中,有別於以文字流傳的文學作品,以口語相傳為主。由於民間文學的地域性強烈,所以其內容多數與當地的風土民情、生活習俗息息相關,這些風土民情、生活習俗受信仰的影響,具有族群的差異性,也與天候物產、地形地貌等地理環境相關,使其作品的內容具有濃厚的族群與地域色彩。
多數民間文學作品的作者已不可考,民間文學的產出或流傳地區,以採集地點為準,有一些作品內容也紀錄了地名或建築物、山川特色等足以辨識地理位置的訊息。例如客家人居於山區較多,從台灣地區現有已蒐集的山歌都集中於客家族群居住的鄉鎮即可知。客家山歌的內容包含了客家族群生活之中的各種情感,尤以傳遞男女情感的作品居多,如台中縣石岡鄉的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最出名〉:「客家山歌最出名,條條山歌有妹名。條條山歌有妹份,一條無妹唱無成。」〈閒閒無事唱山歌〉:「食飽飯仔門檻坐,閒閒無事唱山歌;人人講 風流子,無雙無對無奈何。」有一些民間文學描述當地的風俗民情或故事,例如台中縣東勢鎮的〈笑死豐原擔屎的〉;宜蘭冬山鄉〈龜山島的由來〉;高雄鳳山市〈牛椆埔的由來〉、〈半屏山的由來〉;台南麻豆鎮〈南鯤鯓廟的由來〉;雲林北港鎮〈北港媽祖南巡的故事〉;彰化二水鄉〈你有才調過西螺溪〉、〈你若好膽你就過虎尾溪〉等等都是。
民間文學的內容或語言都有濃厚的地域色彩,也帶有濃厚的人親土親的情懷,因此依據作品之地理位置訊息將作品與其相關之地理位置繫連起來,便成為台灣民間文學分佈地圖,對民間文學的欣賞、研究、典藏、推廣,或透過民歌了解各地的風土民情文化,都有極大的幫助。
很難想像讀文學作品也可以對照著地圖尋訪文人走過的足跡,透過文人的筆探訪文人寫過的山川名勝古蹟,思文人之所思,感文人之所感。地理資訊系統的發展,使我們很容易在地圖上建構文人及文學作品的分佈地圖,甚至於再細分為文學裡的各種風土、民情、文化地圖,筆者於2009年為文建會台灣文化地圖網站計畫做規劃時,便曾以台灣文學作品的內容為範圍,規劃「鍾靈毓秀孕我文人」(作者出生地)、「尋訪文人走過的足跡」(作者活動地區)、「文人與詩社的消逝與新生」、「人親土親的民歌韻味」、「跟著文學體會臺灣風情」(風土民情)、「文學的高山流水知音見」(山水美景)、「文學中的朝聖行跡」(名勝古蹟)、「文學綻放的繽紛花季」(文學裡描寫的繽紛百花)、「跟著文學品嚐臺灣美食」、「跟著民間傳說去探險」等十種文學主題地圖。
綜上所述可知,地理資訊可以建置個別文人的遊屐行吟路線圖及作品分佈地圖,如附圖一、二蘇軾文學地圖;也可以依據文體區別建立個別文體之文學地圖,如附圖三台灣民間文學分佈地圖。我們還可以從文人及作品的分佈得知某一個時期文人與作品的分佈密度,推測當時文化的盛衰情況,如附表二全宋詩作者及作品分佈統計。文學地理學的研究與教學,已經從對作者籍貫及作品的統計、宗室家族的遷徙等文學外部特徵的統計,深化到切入文本內容的解讀分析,讓文學與文化,文學與人民的生活情感,與人民生活的地理環境緊密結合,地理資訊系統的發展,正好提供了一個方便有效,可以整合多元媒體與資訊的平台,為文學地理學的研究與教學,提供方便有效的工具。
附表一:中國韻文季節書寫次數分佈比例表:

附表二:全宋詩作品數量、詩人籍貫、作品總數最多前十處 :

附圖一:蘇軾文學地圖(註8) (包含:文學作品、師友交遊、民俗文化、生平記事、生平軼事、建築景點、方志地圖等資料)


附圖二:蘇軾於杭州作品列表

附圖三:台灣民間文學分佈地圖(註9) :

註1:語出蘇軾〈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橙黃
橘綠時。」這首詩寫於杭州。
註2:語出蘇軾〈泛舟城南,會者五人,分韻賦詩,得「人皆苦炎」字,四首之三〉:「紫蟹鱸魚賤
如土,得錢相付何曾數。碧筩時作象鼻彎,白酒微帶荷心苦。運肘風生看斫鱠,隨刀雪落驚飛
縷。不將醉語作新詩,飽食應慚腹如鼓。」這首詩寫於湖州。
註3:語出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之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
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註4:語出蘇軾〈揚州以土物寄少游〉:「鮮鯽經年祕醽醁,團臍紫蟹脂填腹。後春蓴茁活如酥,先
社薑芽肥勝肉。鳥子纍纍何足道,點綴盤飧亦時欲。淮南風俗事瓶罌,方法相傳竟留蓄。且同
千里寄鵝毛,何用孜孜飲麋鹿。」
註5:語出蘇軾〈食荔支,二首之二〉:「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支三百顆,不
辭長作嶺南人。」
註6:冰弸:「冰弸,形如皂莢子,似栗;而香味特勝」;染霧:「一名軟霧,又名剪霧。大如蒜,
蒂銳頭圓,形似石榴,瑩潤可愛;味清甘,略同蘋婆」;番檨:「即番蒜也。高樹多陰,實如
豬腰;青皮、黃肉,土人甘之」;釋伽果:「一名佛頭果;實大如柿。色碧紋縐,如釋伽頭;
味甘微酸而膩」;菩提果:「一名香果。花有鬚無瓣,白色。其實中空,有細絨屬蒂,狀如蠟
丸;鮮青熟黃,味甘而清」;波羅蜜:「波羅蜜為天波羅」;黃梨:「黃梨為地波羅」。黃梨
即鳳梨。以上詞彙註解引自《台灣文獻叢刊》第二十八種,臺灣雜詠合刻,諸家(著),臺灣
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銀行發行,西元 1958年10月出版。資料出處網址:
http://buddhistinformatics.ddbc.edu.tw/taiwanbuddhism/tb/mq/p1_08.htm
註7:全宋詩總計收錄9,215位詩人作品,籍貫可考的詩人5,953人,作品總數量254,240首(最少1首~最
多9,271首)。作品數量只有1首的有4,972人,佔總數量的53.99%;2首的有1,366人,佔總數量的
14.82%;3-20首的有2,083人,佔總數量的22.60%;21-500首的有673人,佔總數量的07.30%;501首以
上有118人,佔總數量的01.28%。
註8:引自羅鳳珠、范毅軍建置,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文史地理資訊系統網站,網址:
http://cls.hs.yzu.edu.tw/Su_shi/index.html
註9:引自羅鳳珠、胡萬川、范毅軍建置,台灣民間文學館網站,網址:http://cls.hs.yzu.edu.tw/TF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