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本刊物為臺大文學院電子報創刊號,歡迎至臺大電子報訂閱!


哲學系師生對系館長期使用後的意見

本系系館四面環以洞型陶瓷外牆,從外觀眺望,或有其特殊性,但從近二十年長期使用者的觀點,由內向外的瞻望視野極差,人天(人與大自然)介面接近完全隔絕,陽光透析度不良(停電時,館內漆黑一片,根本無法上課與工作),也完全沒有外界預期的所謂隔熱效果,反而由於通風不良,夏日的悶熱(三樓或西曬的整排研究室尤其嚴重)根本不是長時間冷氣使用所能調節。久居其間,非常不利於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長期通風不良,也是洞洞館設計上一個嚴重的缺點。研究室分置於建築內部二側(嚴格說來是四側),每個研究室又是門戶封閉,空氣自然流動的動線完全被隔絕,縱使洞洞館一樓二側玻璃門完全敞開,對於兩側或二、三樓的空氣流動完全沒有幫助。尤其系館一、二樓各設有男女廁,其惡臭非不停使用抽風設備所可完全排除,長期使用者常有節約能源和空氣品質維持的兩難。加上建築樓層挑高不是那麼足夠,在狹、矮的空間中,更增加那份悶熱感。

另外,近七、八年來,本系三樓有嚴重漏水的困擾,每逢暴雨或颱風,教師們就會有圖書、電腦及其他設備被淋濕的虞慮。雖營繕組協助招商修復,但仍常有修東漏西的現象,且似無長期止漏效果。若尚需長期使用,頂樓屋頂結構顯然必須徹底體檢、全面整修。

最嚴重者,洞洞館陶瓷外牆係由鋼筋水泥固化強化連結,除中間大門外,四面完全被陶瓷外牆封閉,根本不符今日消防法規的規定。萬一系館發生火災,若起火點在系館一樓中央通道,則整系人員將完全沒有逃生管道。就算起火點僅在幾個個別研究室門外,那幾個研究室的師生也必然是逃生無門。所以,本系約於七、八年前曾經由系務會議充分討論後決議,建請學校總務處協助拆除本館外牆,當時總務長以學校經費不足而暫時擱置。由此顯示,這是本系長期存在的虞慮,並非系館存廢之際才提出的托辭。

此外,就理想人文環境塑造的觀點著眼,外界常有洞洞館係整體三合院設計的錯誤印象,誤以為三合院的居住與使用,有助於系際交流與人文氣息的涵蘊。果真如此,那所謂理想三合院真該整體重建規劃,才能達成此一理想。事實上,外界想像中的必然,只是前後建築規劃上的偶然。農業陳列館(1963年完工)大門朝北,人類系館(1970年完工)、原農推系館(現為哲學系館,1964年完工)大門朝東,使用者出入動線接近沒有交集。實際上,三單位的師生實質互動也沒有想像中理想。真要型塑優質人文環境,應做更理想的軟硬體規劃,才能符合該願景的期待。

長期使用系館,不可能沒有感情,但實際上的缺失,不應在情感因素下掩蓋,但不能因此而阻礙更為前瞻人文願景的開創,真正人文氛圍的營造,不應只有守舊,而是應該如何把優質的舊成分融入新創意中。綿延傳承、生生(creative creativity)不息,才能有真正前瞻的文化創造可以期待。


近日傳聞,有人主張洞洞館為古蹟,應該加以保存,反對興建新人文大樓。其實,洞洞館興建時間,相當晚。筆者民國四十一年考進臺大就讀時,洞洞館基地上,為三排單層的平房,後來才把它們拆除,改建成現在的洞洞館。論古蹟的保存,應該把洞洞館拆除,把那單層的三排平房──令人非常懷念的純樸古厝──蓋回來!

主張保存洞洞館的人,可能只看到它們外部奇特的造形,而不太了解洞洞館內部的情況。就其結構而言,洞洞館可以說是非常不衛生的建築。它一方面通風不良,另方面,陽光不足,洞洞館裏面,可能充滿各色各樣的細菌!加上每一個洞洞,尤其是洞洞的底部,堆積許多灰塵,不易清除,只要有風吹過來,室內便充滿灰塵,衛生條件非常差。

其次,洞洞館可以說是非常危險的建築。洞洞館的洞洞牆,為鋼筋水泥,比一般的鐵窗還要堅固,而且把內部完全遮住,萬一內部發生事故,例如火警,幾乎完全無法呼救,逃生!

哲學系自從搬到洞洞館以後,在數年之內,有兩位同仁,先後去世,四位同仁,因為身體不適,而提前退休,洞洞館的惡劣環境,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數年前,哲學系曾經建議,把洞洞牆加以拆除,因為經費問題而作罷。但願此次本校百年建築大計,順利,成功!順頌
公 琪


張柯圳(哲學系退休教授)敬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