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活動預報]

2016.04.08(五)【教師聯誼】政策分析與個案團隊

 

2016.04.13(三) Charles Taylor主講How to Understand Secularism

 

2016.04.13(三)【風險中心】南風沙龍講座-許震唐、鐘聖雄述說南風展

 

2016.04.14(四)【東亞中心&政治學系演講】A Transition Foretold: Drivers and Scenario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in China by 2030

 

2016.04.19(二)【風險中心】富邦全球化講堂第一講暨簽約記者會:
李遠哲院士專題演講—「我們沒剩下多少時間了」

 

2016.04.19(二)【政治系博生論壇】我國央行對於國際熱錢的管理與決策

 

2016.04.20(三) 金信大使回憶錄《翱翔在祖國的天空》新書發表會

 

2016.04.21(四) 大小提琴校園對話音樂會

 

2016.04.27(三)【政治系午餐演講】協力的許諾與問題:以勞動力發展計畫為例

 

2016.04.14(四)【頤賢講座】綜合討論

[國際交流]

【臺大北大日】「兩岸政府與治理之比較」座談會

 

【政治系】東大國際關係研究生座談會

 

【政治系&東亞中心】復旦大學交流座談會

 

【社工系】紐西蘭 Auckland大學社會工作暨教育學院來訪

[活動報導]

 台灣生育率的未來: 生育偏好的實證分析

 

【風險中心】外籍家庭看護工政策與實務 國際研討會

 

【社工系】甘炳光博士「社工專業的反思和如何培養及堅守社工信念」

 

 社會科學的跨領域學術交流會

 

【新聞所】吳士駿演講:社會科學是跨領域研究的領導者

 

【風險中心】南風展攝影展開幕剪綵茶會

 

【頤賢講座】高志明總經理、吳焜裕委員

[人事動態]

【職員介紹】院辦公室新進同仁 洪曉盈幹事

[專班園地]

歡迎專班學員踴躍投稿

聯絡信箱:
cossnews@ntu.edu.tw

2016年04月08日【教師聯誼】政策分析與個案團隊
    


2016年04月13日 Charles Taylor主講How to Understand Secularism


2016年04月13日【風險中心】南風沙龍講座-許震唐、鐘聖雄述說南風展
 

主題:南風沙龍講座-許震唐、鐘聖雄述說南風展
時間:4月13日(三)18:30-21:00
地點:臺大社科院頤賢館108室

看過南風攝影展作品後,是否有許多好奇與疑問想瞭解?
許震唐與鐘聖雄兩位攝影作者,及林進郎社運前輩(雲林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將出席南風沙龍講座,與大家當面對談,述說南風的故事!
敬請保握難得與攝影者 對話的機會!
活動報名網址


2016年04月14日【東亞中心&政治學系演講】A Transition Foretold: Drivers and Scenario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in China by 2030
 

題目:A Transition Foretold: Drivers and Scenario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in China by 2030
講者:裴敏欣 Minxin Pei,Ph.D.
(Professor of Government and George R. Roberts Fellow and Director of the Keck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Studies)
主持人:張佑宗教授(臺大社科院副院長)
時間:4月14日(四)15:00-17:00
地點:臺大社會科學院419會議室
備註:英文ppt,中文演講
 


2016年04月19日【風險中心】富邦全球化講堂第一講暨簽約記者會:
                                                 李遠哲院士專題演講—「我們沒剩下多少時間了」
 

富邦全球化講堂第一講暨簽約記者會:
李遠哲院士專題演講—「我們沒剩下多少時間了」
時間:4月19日 (二) 09:00-12:3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梁國樹會議廳
講題:
「我們沒剩下多少時間了」— 李遠哲院士專題演講
「我們沒剩下多少時間了—你我切身相關的氣候與能源考驗」座談
知名作家小野 主持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徐光蓉教授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賴偉傑理事長 共同與談

活動報名網址
 


2016年04月19日【政治系博生論壇】我國央行對於國際熱錢的管理與決策

 

論文題目:我國央行對於國際熱錢的管理與決策
發表人:劉昶佑(臺大政治學系博士班)
評論人:葉國俊教授(台大國發所)、蕭全政教授(臺大政治學系)
時間:4月19日(二)19:00
地點: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台大社科院大樓七樓東側(辛亥路後門)713討論室
報名:一律以線上報名,請email至 d01322007@ntu.edu.tw,供餐採登記制,請註明葷素;報名受理之後若有事無法前來請再來信告知。

論文摘要:
2008年已降的金融危機動盪中逐漸穩定之後,世界經濟狀態慢慢進入到景氣復甦的階段,此時全球金融環境所面臨到的結構格局,是一個「全球大QE」的時代: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央行都基於貨幣政策工具的困境,而不得不進行QE政策;但是對於另一個視角,一直缺乏討論和關懷,並且是長久以來處於被動立場的開發中國家而言。
面對已開發國家多次且多國的QE政策,究竟其他經濟體是如何去應對國際金融體系的改變?特別是大量依賴出口順差做為經濟成長動能的亞洲國家來說,「全球大QE」的出現,代表全球金融進入了大量寬鬆的結構狀態,這反映在全球的金融活動當中,就是國際熱錢的劇烈移動與擴大。而對於外部金融環境所引發熱錢流動,如何應對便成為一項重要的政經議題。
管理熱錢主要是中央銀行的職責範圍,特別是針對小型且開放的經濟體(例如:台灣)來說,熱錢流動與匯率穩定、國內資金狀態…等議題息息相關。故此,本文將聚焦於台灣央行對於熱錢的管理認知與決策,釐清以下問題概念:
一、我國中央銀行對於「國際熱錢」的相關定義與態度。
二、央行如何透過政策工具,影響、干預與管理流進台灣的熱錢?
三、對於熱錢的態度及管理,是否與「央行獨立性」之程度有其關聯性?
關鍵字:國際熱錢、台灣央行、央行獨立性、貨幣政策


2016年04月20日 金信大使回憶錄《翱翔在祖國的天空》新書發表會
 

時間:4月20日(三)14:0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梁國樹會議廳

金信大使是前流亡中國大陸,組織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領導抗日復國運動的金九大統領之二公子。
本書不只是他的傳記,更是那一段韓國歷史的秘辛。

金信於1922 年生在中國,長在中國,在中國受教育。韓國光復、政府成立後,擔任過空軍總司令,參加過韓戰,和1961 年朴正熙將軍所發動之516 軍事革命,歷任大韓民國駐中華民國特命全權大使,國會議員與交通部長官。

本書分為「在亡命的土地上生長的樹木」、「懷著民族的夢飛上蒼空」、「戰爭之悲劇」,「陷入革命之漩渦中」、「駐中華民國大使的使命」、「重溫時代往事」等五部。

金信在中國接受空軍訓練,適逢光復而回國時,其父曾命令他繼續接受訓練。結果使金信在當時韓國人中,唯一完成美國空軍正式飛行訓練的第一人。金信是以堅守其祖國晴空,大韓民國空軍之自負與信心活下來的。

對於金信的空軍戰友們,尤其是在服役中殉職,成為祖國英靈的同志們,特致無上的感謝與尊敬。本書所有版權收入,將悉數捐贈為韓國空軍殉職飛行員遺族而設立之「熱愛晴空獎學財團」。


2016年04月21日 大小提琴校園對話音樂會
 

4月21日(四)@臺灣大學社科學院一樓迴廊
4月26日(二)@臺師大文薈廳
5月03日(二)@臺灣大學社科學院一樓迴廊
5月05日(四)@臺科大第四教學大樓一樓迴廊
時間:12:10-12:40

本次活動以「2016師大音樂節-【大小提琴校園對話】」為主題,由陳沁紅主任策畫、歐陽伶宜教授執行製作,與音樂系弦樂組師生共同參與演出。
本活動主要形態為在「國立臺灣大學聯盟」三校: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灣科技大學校區內人潮流動卻又不吵雜的區域為演出平台,以閑適的午間音樂會形式進行。藉由大、小提琴二重奏對話的方式演出耳熟能詳的經典古典、臺灣本土、電影配樂曲目,結合校內外相關資源,促進【國立臺灣大學聯盟】三校文化交流。


 

 

 


2016年04月27日【政治系午餐演講】協力的許諾與問題:以勞動力發展計畫為例
 

題目:協力的許諾與問題:以勞動力發展計畫為例
(The promise and pitfalls of collaboration: evidence from retention outcomes in workforce development programs )
講者:許雲翔教授(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助理教授)
主持人:洪美仁教授(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4月27日(三)12:20-14:00
地點:臺大社會科學院713討論室(臺大社會科學院大樓7樓)

★ 一律線上報名,請於4/26中午之前完成報名
★ 聯絡人:陳聿伶,電話:(02)3366-8450。


2016年04月14日【頤賢講座】綜合討論

 

第八週:綜合討論(主持:陳良基或林惠玲)
與談人:高志明、吳焜裕、蔣丙煌
時 間:04月14日(四)15:30-17:20
地 點: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TOP

2016.03.23
【2016年臺大北大日】「兩岸政府與治理之比較」座談會 

臺大政治學系徐主任致贈紀念品

 

臺大北大日學術座談會與會貴賓


臺大政治學系於2016年3月23日上午在臺大社科院第一會議室,盛大舉辦臺大北大日活動-「兩岸政府與治理之比較」座談會。當天與會貴賓有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俞可平院長、徐湘林教授、田凱副教授、臺灣大學政治學系趙永茂名譽教授、徐斯勤主任、石之瑜教授、蘇宏達教授、張登及副教授、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陳淳文教授,以及臺灣公共治理研究中心郭乃菱助理教授。

臺大北大座談會開始前,先由俞院長與徐主任開場致詞。俞院長於致詞時,特別強調雙方的交流平台,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院、系之間的交流活動,藉此擴大並提供雙方更好的學術平台,俞院長也歡迎各位老師有機會到北大政府管理學院參訪。簡單的致詞與雙方致贈禮品後,座談會正式開始進行。兩校代表分以兩岸政府與治理為主軸,並對此議題各自進行約40分鐘的報告,最後為自由討論與提問。

首先,由俞院長針對中國大陸治理改革進行報告,座談會上的報告題目為「過去15年大陸的地方治理創新」,並以「政治創新」、「行政改革」、「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面向進行說明。俞院長論及大陸治理模式特徵、地方治理創新的動力、大陸地方治理創新面對的困難。俞院長並在報告結論中談到大陸地方治理創新的趨勢,並特別說明大陸地方治理創新的趨勢如下,包含「從管制政府走向服務政府、「從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從人治走向法治」、「從集權走向分權」、「從統治走向治理」。俞院長報告完畢後,接續由陳淳文教授針對臺大公共事務研究所的緣起進行說明,亦由郭乃菱助理教授則針對臺灣公共治理中心主要業務及進行中的研究進行報告。趙永茂教授則以「臺灣地方治理的發展前景與問題」為題進行報告,並從「地方自治與地方治理發展的意涵」、「西方地方治理的發展與問題」、「臺灣地方治理的發展與問題」、「民主社會的實踐與願景」等面向進行討論。雙方教授報告完畢後,與會的石之瑜教授、張登及副教授也向北大3位教授提問並交換看法,整場座談會討論相當熱烈,與會來賓提問亦相當踴躍,臺大北大的座談會便在學術意見交換中落幕。


2016.03.28
東大國際關係研究生座談會

  

東京大學川島真教授於3月28日帶領東京大學國際關係領域研究生來訪,並與本系研究生於814討論室舉行座談,會中東京大學有兩位研究生進行研究報告,題目如下。
1. Japan’s Regional Diplomacy and Japan-Taiwan Relations in the 1960s
2. U.S. in Retreat from State Building: Exit Strategy Dilemm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ast Asian Security


2016.03.30
復旦大學交流座談會

復旦大學信強教授一行人於3月30日拜訪臺大政治學系與臺大東亞民主研究中心,並與本系國關組、東亞中心等多位教授、博士後研究員進行交流座談。


2016.04.06
紐西蘭 Auckland大學社會工作暨教育學院來訪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教育與社工學院的副院長、國際主任於4月6日來訪,與社會工作學系討論未來雙方合作方向。
紐西蘭的亞洲移民目前人數已達到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面對當地多元族群與文化融和的挑戰, 他們希望與來自不同國家的社會工作系師生交流,討論回應當地社會問題之策略。 雙方亦有志一同的希望培養學生具備國際的視野、宏觀的心胸,以面對全球化的挑戰。

▲TOP

2016.03.11
台灣生育率的未來: 生育偏好的實證分析
(The Future of Fertility in Taiwan: Evidence from Preferences)

左起:楊文山研究員、Dr. Stuart Basten、王麗容教授

英國牛津大學社會政策介入系知名人口暨社會政策研究學者Dr. Stuart Basten、臺灣大學王麗容教授和中央研究院楊文山研究員,進行台灣實際生育和生育意願落差關聯之研究計畫,針對歐盟與臺灣之生育狀況於三月11日上午在台大社科院419室進行一場座談會---「台灣生育率的未來: 生育偏好的實證分析(The Future of Fertility in Taiwan: Evidence from Preferences)」,與國內學者(例如陳玉華教授)和國發會、內政部、台北市與新北市的人口政策規劃和實務工作者,有一場非常精采的研究與實務的對話,提出了許多生育相關政策的反思與建議。

人口暨社會政策研究學者Dr. Stuart Basten

臺灣少子化已成為「國安危機」,目前生育率從最低0.895(2010年)上揚至1.165(2014年),但是距離政策理想生育的1.5,尚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要如何喚起社會對人口問題的關注,成為重要的課題?

臺灣大學社工學系 王麗容教授

Dr. Stuart Basten等指出,根據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研究計畫的估計,若總生育率維持1.065的水準,勞動力將以每年平均1.55%的速率下降,如果生育率不改變,臺灣經濟成長將會持續下探,到了2051年,經濟成長率將衰減成為0.56%。

而台灣會不會出現人口學者所謂的「生育率陷阱」?也就是當低生育率的情況持續一段時間後,整體社會視低生育率為一個新的常態,並且衍生許多自我增強機制,造成生育率難以提昇的後果。若理想生育子女數尚未下降至實際生育子女數,應該尚未落入低生育率的陷阱。Dr. Stuart Basten等提出該研究發現,由於目前臺灣理想生育子女數大於實際生育子女數,因此,生育政策尚有介入的空間。就生育的意願來看,該項研究顯示,台灣人仍是喜歡小孩想生小孩的,理想小孩數是2.0。

但是「想生兩個孩」可是被過度簡化,實際上,第一,大多數育有一個孩子的婦女不想再生第二個孩子;第二,育有兩個孩子的婦女幾乎沒有人想要再生第三個孩子。該研究進一步發現,若第一胎為男孩、

丈夫處於失業或無業狀態,婦女生育第二胎的可能性更低。政府要達成人口政策的目標,也就是婦女總生育率1.4的水準,應該以鼓勵女性生育第二胎作為目標。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楊文山研究員

Dr. Stuart Basten等進一步深究生育第二胎的阻╱助力,總體來說,第一胎的經驗對於是否再生育第二胎具有相當關鍵的影響,對女性特別重要。該研究發現,較平權的夫妻互動模式以及較好的薪資收入是影響生育第二胎的關鍵。另外,較能同時承擔教養孩子的責任和家務工作的女性比較願意生育第二個孩子,反之則不然。另外,較平等的親職責任之夫妻關係與再生第二個孩子的可能性較高、有祖父母可以幫忙照顧嬰幼兒的家庭,生育第二胎也較高。

Dr. Stuart Basten等研究也發現,多數人想生又不敢生小孩的最直接因素是生(養)育成本太高,其中(區區的)政府津貼補助不會是婦女或家庭生育驅力之所在,但是似有不無小補的感受,應該是一種必要政策。研究指出,任何單一政策,例如津貼政策,不太可能撼動年輕夫妻生育行為,政府應推動和發展整合型和全人的家庭支持政策。除了從巨視社經環境提高外在穩定經濟環境,減少不穩定家庭經濟威脅,以及增加個別家庭的小孩養育能力,創造新社會安全網才是最根本的。以下是Dr. Stuart Basten等實證研究的政策詮釋:

第一,推動支持家庭政策而不是催生政策:包括生育/養育津貼補助政策、公私立替代照顧系統(保母和托兒)的建立、倡議團隊式親職(team parenting,也就是照顧者含男性配偶、祖父母和政府)之照顧和支援系統、倡導性別平等和平權家庭政策等減少婦女蠟燭多頭燒的生育處境,多些家庭支持,生育自然跟著來。

第二,整合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友善家庭的職場政策: 包括積極落實育嬰假制度、推動彈性上下班和彈性工作地點(如居家上班)制度、部分工時和工作分擔制度、工時累積和儲存制度、壓縮型工時制度、減少工時政策、企業/職場托兒/托老政策、家事假制度等,讓彈性化和人性化工作環境,既保障育齡女性工作權和工作福利,也能兼顧和提升育兒、婚姻關係和家庭生活的滿足感。

第三,建立足夠安全的育齡家庭社會安全網制度: 包括給全薪的育嬰假制度、單親家庭扶一把制度、危機青少年獨立暨協助政策、三明治家庭照顧減壓之長期照顧政策、失業家庭危機介入政策、多子優先和優惠之住屋政策、溫馨家庭乘車減價之交通政策等等。

總之,生育政策不宜是催生政策而是減少家庭生活壓力以及落入風險家庭的家庭政策。另外,非歧視的友善家庭職場政策應該積極落實,鼓勵雇主(含公部門和私部門) 除扮演經濟角色之外,更應有社會角色責任意識,視小孩是社會的公共財,以創造「照顧小孩是集體社會責任」的社會氛圍,共同支持個別家庭完成國家未來主人翁的照顧與投資。

 


2016.03.17-18
外籍家庭看護工政策與實務 國際研討會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於3月17、18日主辦「外籍家庭看護工政策與實務國際研討會」,由遠東集團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協辦並贊助,並由社工系王麗容教授統籌擘劃。本會議邀請14位來自日本、澳洲、美國、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國知名國際學者,以及6名知名台灣學者,暢談政策和實務。

本次研討會共有五大主題,包含「亞洲各國的外籍家庭看護工政策比較與分析」、「外籍家庭看護工的社會融入與人權議題」、「從公民社會的觀點看外籍家庭看護工的現況」、「外籍看護工的返鄉後困境與人力資源管理政策」、「亞洲國家長期照護政策的未來展望」,從不同的面向出發,讓外籍看護工議題能有更宏觀的討論。

臺灣大學 楊泮池校長

校長楊泮池在致詞時提到:「台灣正快速邁入高齡社會,人力資源管理與照護制度發展刻不容緩。在照護制度上,我國高度仰賴外籍看護工。這場研討會便從與他們相關的多元議題出發,包含其人權倡議、型塑友善的工作環境、協助返鄉移工的職涯規劃等,是具有全觀性、也是人性化的討論。」院長蘇國賢也特別感謝所有發表人,將在不同國家的實證研究結果帶來台灣分享,供我國作為政策推動的新方向。蘇院長同時強調:「這場國際研討會讓與會者相互學習、相互支持, 返國後更能在國內各自致力於更好的政策倡議。」

會中,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都分享了相當精彩的研究成果。王麗容教授以社會融入的觀點,針對台灣的外籍看護工幸福感進行研究,並提出在台移工的幸福度和其社會融入程度有高度正相關。她建議,應投入社區和人力資本,讓移工和台灣社會更緊密結合,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和幸福感。她也建議要投入人力資本,提供移工更好的語言和工作技能教育等,才有助於他們融入社會。

日本千葉大學教授大石亞希子從東亞各國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婦女家務勞動的時數變化剖析引入外籍看護工所帶來的影響。她也指出,外籍家庭看護工政策不僅會影響家庭、個人,甚至是所得分配。

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Yu-Lung Chiu則聚焦印尼籍外籍家庭看護工,如何真正進入雇主家庭,成為家庭一份子的心理狀態與社會政策。對於會中有僱請外籍看護的聽眾而言,是一個深具反思的議題,因此激起熱烈討論。

日本九州大學副教授小川玲子以「移工賦權與照顧品質:日本與台灣的外籍看護工政策與實務比較」為題, 說明照顧品質與賦權程度呈正相關。台灣若是期望外籍看護工能提供高品質又穩定的照顧服務,就應當善待他們,保障他們的人權。

日本東洋大學的菲律賓籍教授Maria Rosario Piquero-Ballescas則說,各國談到移工不應只想到經濟價值和勞力,也應關注勞動保護和歧視問題,呼籲應有跨國性行動來推動各國共同面臨到的移工問題。

新加坡國立大學Chiu Yee Koh提到,三個新加坡公民團體多年前開始推動家事移工周休一日。因新加坡是高度重視經濟的國家,倡議行動因而從經濟價值切入,也就是將家事移工的利益和國家利益綁在一起,以說服政府和社會支持,最終總算讓政府和社會支持。

衛生福利部次長李玉春也受邀擔任發表人,針對台灣未來的長期照護制度進行前瞻性簡介與分析。台灣的長期照護制度以十年、三階段的架構進行規劃,而近幾年政府也提出國家長照保險(LTCI),讓更多資源能夠投注在長期照護上。

本次研討會亦邀請與公民社會密切相關的非營利組織實務工作者進行發表,台灣新事社會服務中心針對菲律賓移工的研究則發現,她們在愛情和金錢出現多重轉移,且被市場掌控。研究員劉香蘭說,這背後凸顯的是剝削本質。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研究員吳靜如則感嘆,早從2003年TIWA就倡議讓家事移工休假,甚至每兩年舉辦移工大遊行倡議訴求,但至今未被重視。外籍看護工負擔了我國大多數的照顧工作,政府決不可繼續輕忽「照顧正義」的議題。

會中專家學者共同檢視外籍家庭看護工的生活品質與人權維護現況,探討現行外籍家庭看護工與長期照顧制度與政策的不足,並提出更好的政策建議讓外籍家庭看護工能有更良善的工作環境、幫助返鄉的外籍家庭看護工能找到出路、以及發展地區合作模式以整合外籍家庭看護工的人力資源。 


2016.03.25
甘炳光博士「社工專業的反思和如何培養及堅守社工信念」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甘炳光副教授於3月25日午間,以多年的社工教學經驗,和社工系師生熱烈分享他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反思。思考社會工作的口號應該不只是微觀的「助人自助」,更應培養服務對象成為施受者(prosumer),達到「自助助人」的目標、貢獻社會。也提出社會工作的六個「社會」意涵,值得大家省思與檢視。更搭配影片和音樂,甚至呼喊口號和拍手,讓現場氣氛愉快、振奮人心!

教授也提醒同學們將來不要成為「辦公室社工」或「電腦前的社工」,社工不單只是一份工作,是一個由信念組成的專業。因此致力於培養和堅守自己的社工信念是重要的,唯有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努力實踐之,才能成為一位樂觀且進步的社工。Nothing is impossible, impossible is nothing. Social workers make the impossible possible!

 

 

 


文/ 臺大學術副校長 陳良基

2016.03.25
社會科學的跨領域學術交流會

本次交流會由法律學院暨社會科學院合辦邀請校級主管與各院同仁。

大約一個月一次的跨領域學術交流會,輪到擁有新館舍的社會科學院了,早幾年搬回校總區的的法律學院,正好緊鄰隔壁,而有了昨天(3/25)濃濃社會人文氣息的社科法律跨領域交流會。

傍晚濕濕綿綿細雨,完全沒擋住大家探索學問的腳步,我早先查了一下,共有十一個學院及台大醫院八十幾位主管、同仁報名,五點左右已大多入座到法律學院霖澤館演講廳。楊校長致詞開幕後,兩位院長主人,社科院蘇院長、法律學院詹院長分別代表學院歡迎所有同仁來院作客。蘇院長並精心設計一個簡圖說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與複雜性,具體點出社會科學家們費心研究的核心精髓及範疇,致力設計及維護可以提升人類尊嚴的制度,言簡意賅,讓很多像我一樣終生專注在技術的工程科學人,豁然開朗。

兩位院長幫忙安排了非常札實的四個演講,感覺上如果不是我拜託盡量不要超過四個,社會科學家們可以講一整個晚上。邀請的講者為風險中心周桂田教授、準政委林萬益教授、智財權專家前法律學院院長謝銘洋教授、以及信託法新銳吳英傑教授。


低碳轉型社會之挑戰一能源、產業與空污治理研究
社科學院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周桂田教授

周教授的講題為”低碳轉型社會之挑戰---能源、產業與空汙治理研究”,他將中心近年來重要的研究彙整成數個標題,重點為轉變中的世界,如何維繫一個永續的社會契約,以福島大氣落塵模擬、全球CO2觀測、及全球 PM2.5觀測為例,說明風險管理以示一個跨國界、跨邊界的全域研究。我們自己所處的台灣更是嚴重,政府的治理同時面臨三大議題:能源碳排、產業轉型、空污治理,佔全國總產值四分之一的工業卻佔了碳排量的一半,電力業的區域性集中誘使的中部地區空污超標成為常態,導致另一種環境、世代的布正義。而在能源、產業、環境的三螺旋運動中,又必須面對國際排碳綠色公約的垂直壓力,以及來自社會公眾能源民主雨參與能源決策的水平壓力。聽起來,問題似乎非常棘手!


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臺灣社會預作規劃
社科學院 社會工作學系 林萬億教授

準政委林教授的講題為”高齡社會的來臨: 為2025年的台灣社會預作規劃”,高齡社會議題一直就是林教授研究群多年來全新投入的領域,老齡化已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題目,林教授更清楚的指出在老齡化之

下,食衣住行等等生活生命所必須的社會行為,在台灣已經陸續出現重要問題,例如,65歲以上車禍的死亡率早已飆高至第一位,而一般公車無論在號誌、標示、站牌等,對高齡公民是超級不友善的設計。他以協助台南地區重新設計的永世住屋 Lifetime House,以及幫台南、新北等地重新規劃的公車告示牌等例子,說明從人本出發的新重要性,以及在未來高齡照護能為創新設計的新機會。


企業創新與智慧財產保護   法律學院 謝銘洋教授

謝教授則接續以"企業創新與智慧財產保護"為題,說明在企業創新過程中,如何以有效的智慧財產保護措施,協助掌握關鍵的價值。幾件有名的制裁訴訟案,謝教授娓娓道來都栩栩如生,如台積電與三星的搶人大戰,一個簡單的滑手機專利,卻是三星與蘋果間高達十億美金的高額訴訟,而谷歌為進入手機市場花上天價分別從IBM、Motorola買下千件專利以求與蘋果平分手機天下的故事等等。演講中,謝教授點出營業模式和方法,對價值掌握的重要性,甚至於會高過技術創新,我覺得這對技術開發為主的各領域專家是個很好的提示。


信託 (Trust) - The Ugly Duckling
法律學院 吳英傑助理教授

吳教授是法律新聘的年輕博士,題目是”信託 (Trust)—The Ugly Duckling”,老實說,我連題目都看不太懂,聽完也還是不太懂,但又知道似乎是在未來社會裡很重要。信託起源於歐洲,後普及於美國,目前則日本、韓國都已有完整立法,台灣則似乎尚可,其主要精神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委托人將其合法擁有的財產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願經營管理,其利益歸於受益人。信託並可隔代轉移,維持財產完整性。據吳教授說明,這是很重要的金融工具,看來自己回去要好好再閱讀學習了。

會後的問答集餐敘都非常熱絡,大家在社科院頤賢館教師聯誼室,各自分頭討論未來可能合作模式,我也特別提醒,台大未來在構思各類技術上的研發議題時,能善用台大各領域都有卓越團隊的優勢,多多結合社會科學的思維,從整體社會宏觀角度做規劃,相信可以開創出更多具原創性的卓見,讓台大的研究在全世界有更高的知名度,也能有更深遠的貢獻!

(全文取至陳良基副校長臉書)


2016.03.28
吳士駿演講:社會科學是跨領域研究的領導者

文/王子欣、林承勳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吳士駿表示,電腦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合作非常重要。
(林承勳/攝影)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吳士駿(S. Felix Wu),三月28日受邀來臺大新聞所,分享他十餘年跨領域的研究經驗。吳士駿認為,電腦科學與社會科學進行跨領域研究時,需要社會科學研究者扮演領導者的角色,電腦則是很好的工具。他並希望未來能與臺灣大學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由於臺大社會科學院非常關注跨領域研究,吳士駿的來訪也促成臺大一次跨科系的多元討論,演講中有來自不同科系的學者到場,討論非常熱烈。參加者包括臺大教務長郭鴻基(大氣系)、社科院院長蘇國賢(社會系)、社會系教授林鶴玲;經濟系教授林明仁、副教授江淳芳、助理教授李宗穎;新聞所教授林麗雲、林照真;另外還有資工系副教授鄭卜壬;生傳系副教授邱玉蟬;以及新聞所數名研究生,都在場提出問題相互討論。

吳士駿認為,在網路時代只要數秒就可以傳達資訊,許多不正確的資訊反而會掩蓋真相,目前許多學者都在思考這現象對社會的衝擊。他舉Google為例,即使Google是現代人的資訊來源與橋梁,卻未必能提供我們想知道的資訊。

吳士駿說,「What you like to read ?」和「What you should read ?」是其中的差別。吳士駿點出Google提供給我們的資訊都是依照排序(ranking),以最多人分享和按讚的資訊優先,搜尋引擎認為大多數人搜尋的資訊就是每個人應該知道的。吳士駿提到,現今的網路社群媒體缺乏資訊多樣性,用戶必須要靠自己吸收、判斷正確性。這是不好的現象,社群媒體應給足夠的資訊對比,使人們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

演講中吳士駿以傳播行為為例,試圖從資訊工學的研究方法,找出社群媒體中的人際網絡。他以社群網站為例時指出,每當有爭議性的問題被討論時,用戶容易受到網路上他人的想法或偏見影響,而產生從眾效應,偏向多數人的意見。若是發表的言論傾向(用字、情緒)跟多數人的立場相同,話題就有很大的機會被繼續討論。

吳士駿說,經由資訊工程的方法分析社群網站的留言,從眾現象在政治性話題最為明顯。研究顯示,熱絡的討論串中的各則留言在政治立場是高度相似,新聞話題則是介於中間,Google搜尋引擎則是完全沒有相關。

提到在社群媒體發達的今日,社會科學與資訊科學應致力結合,並重新設計社群媒體使其能夠多元、多樣化。演講結束後吳士駿與現場新聞學、經濟學、資訊工程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者交流,討論跨領域整合研究的困難與可能性。

吳士駿接著表示,未來電腦科學會處理更多與人類、社交有關係的問題,但一般資訊領域的學生較缺乏社會科學的訓練,因此需要跨領域人才的合作。他認為最好的合作方式是由社會科學扮演領導者(leadsr)的角色,電腦科學可以扮演工具(tool)的角色。

演講最後,吳士駿提到,即使透過電腦科學可以用大數據來進行研究,質性的研究方法還是無可取代。究竟科學會將社會帶往哪裡,一切都還是未知。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吳士駿表示,希望未來能與臺大進行更多的的合作。
(林承勳/攝影)

 


2016.03.30
南風展攝影展開幕剪綵茶會

文/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自1998年台塑六輕在雲林縣麥寮鄉設廠以來,每年盛夏從南方吹來的風,對生活在濁水溪出海口一帶的居民而言,毋寧是一場噩夢!「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於臺大社科院長廊展出,兩位攝影作者許震唐、鐘聖雄以影像紀實攝影的方式,揭露與398支煙囪為鄰、在「南風」吹拂下的彰化台西村,正面臨著環境污染與健康風險等問題。

本中心空氣汙染研究團隊亦於攝影展開幕當天,由中心主任周桂田教授代表發出聲明,指出空氣污染問題不論在國內北、中、南部,皆已是當今嚴峻的風險分配問題,並疾呼褐色經濟轉型成綠色經濟的迫切性,莫再讓我國學童成為空污下的實驗品。曾在當地進行健康風險因子調查的臺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教授表示,當地居民尿液中的8種重金屬濃度皆超出標準值,並感嘆「又酸又黏」的空氣相較於早先造成嘉義烏腳病的受汙染水源,危害更為嚴重,卻遲遲不見政府的積極作為。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杜文苓教授則從一個發展相對落後的農業縣,應如何對世界級的石化工業區進行管制的角度,思考行政管理以及科學論據之角色等問題。其認為近年逐漸開展的公民運動有助於促進社會對於環境議題的討論,也有機會逼迫廠商採行「最佳可行控制技術」(BACT)。

其後,臺大校長楊泮池、公衛學院院長陳為堅、社科院院長蘇國賢亦各自就不同角度論及台灣的環境問題。其中,楊泮池校長提及其日前與以色列駐台代表晤談,發現台灣與以色列這兩個具有類似憂患意識與地緣政治的國家,最大的差異在於,以色列人從小即受到「行萬里路」的教育,即唯有親自走過國家的每一塊土地,才能培養對周遭環境的關懷。藉以對此次「吹進臺大的南風系列活動」表達肯定,期勉臺大學子能透過不同的管道與學習機會,體認到國內不同角落所面臨的問題。

茶會之後,兩位攝影作者許震唐、鐘聖雄也透過輕鬆的座談方式,向與會者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兩人表示,這次的攝影展與拍攝行動,

可謂沒有動機的;他們並不以趕出台塑六輕為目的,祇希望透過黑白的相片向社會大眾忠實地呈現出,空污作為一種風險因子,其如何對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與土地間的緊密關係產生不利的影響,並也讓大眾了解到,即便是受所謂「與土地的牽絆」的宿命論所宰制,當地農民還是辛勤、堅毅地經營著他們的生活。同時,兩位作者也強調,南風攝影展可以只是個楔子,盼能更廣泛地引起人們對其他環境開發案的人文省思。

一系列的活動在受邀來賓進行剪綵儀式後正式揭開序幕。為期近一個月(3/30-4/27)的南風展,尚包括邀請到加拿大流行病學專家Colin Soskolne進行學術對談,以及紀錄片觀賞、作者座談等活動,以活潑多元的方式讓與會者更加地了解在地故事。一名與會者在活動現場的留言板寫下:「非常感謝攝影者拍下的故鄉記憶,有痛楚、有安慰,更有人的自覺與警醒。」的確,喚起人們對環境、對土地的關懷,促進專業學科的跨領域對話,不僅可說是本次南風展系列活動的倡議精神,更是本中心自成立以來對自身價值定位的殷切追尋。

相關活動資訊詳見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網頁
臉書粉絲專頁

 


2016.03.24
【頤賢講座】無奈面對無所不在的「食安危機」- 高志明總經理 

文/曾中信


高總經理提到,在陽光、空氣與水等環境汙染嚴重的現代,要做好食安是相當困難的。他也認為一再訂定更加嚴格的檢驗標準,並無助於改善整體食安的問題。由於抽樣對檢驗結果有相當大的影響,檢驗結果未必就能呈現真相。高總經理以有機農田為例,提到農田中央與邊緣的抽樣差異,對有機農田的認定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高總經理進一步提到食材溯源的機制,他認為目前政府推動的食品溯源機制帶給小型廠商與農民過大的負擔。由於取得第三方認證需要花費許多額外的時間與成本,對於食品產業基層的農民與廠商而言,根本苦不堪言。高總經理認為政府在推動政策前,必須對產業運作有完整了解,否則政策成效不彰,甚至可能徒增人民困擾。


2016.03.31
【頤賢講座】建構台灣食品安全防禦體系 - 吳焜裕委員

文/曾中信


「如果知名廠商把對人體無危害的人工香料標示成天然香料,這是否是個食品安全事件?」吳委員強調,混淆標示不必然就是食安事件,食物對人體是否有危害才是重點。他認為食物或食品難免或多或少含有有害物質,但所謂的食品安全是消費者每天食用這些食物或食品,終其一身不會造成不良的健康效應。

吳委員進一步提到國際上對於食品中的有害物質,都有安全攝取量的概念,如 ADI 與 TDI ,也就是人體攝取低於這些劑量的有害物質,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安全攝取量的制定必須仰賴科學研究數據以及風險評估,而台灣目前欠缺具備這項能力的獨立機關。吳委員認為改善食安當前要做的政策有很多,其中包含食藥署與食品安全辦公室等機關的改造,而成立獨立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 是他認為首要的一步。

▲TOP

【職員介紹】院辦公室新進同仁 洪曉盈幹事

學經歷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 (1998-2002)
英國愛丁堡大學英語語言學碩士 (2007-2008)

院辦負責的業務
協助邁頂計畫相關業務(國際化部分)、院級交換生甄選及分發、暑期課程等。

自我介紹
    很高興可以到社科院負責國際交流業務。我從臺大外文系畢業後一直都在臺大校園裡服務,在此之前待過語言訓練測驗中心、本校工學院工業工程學研究所,兩個單位的工作內容讓我有機會發揮語言專長,磨練溝通能力。現在承辦的國際交流業務十分具有挑戰性,需要細心、耐心,能獨立作業也樂於配合團隊,善於解決問題,富抗壓性。先前的工作經驗給了我很好的訓練,幫助我勝任這個新工作。也希望社科院的師長及同仁不吝給予支持指教。

▲TOP

本院經濟系、政治系、國發所皆設有碩士在職專班,專班學員為來自政府單位及社會各界的菁英,社科通訊特別設立專班園地,除了介紹專班的招生及課程訊息之外,也希望能報導專班的活動、介紹學員、促進學員與在校生的互動,歡迎專班學員踴躍投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