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圖片來源: flickr  
聞「禽」色變?(圖片來源 : filmvanalledag/flickr)

特約作者|游惠琳(呼吸治療師/政大法律科際整合所碩研生)
特約編輯|李銘杰(臺大職衛所博研生/政大法律科際整合所碩研生)

2003年2月,一位美國商人在越南河內因感染非典型肺炎,後送至香港就醫後死亡,其後在香港、越南等處,陸續出現非典型肺炎致嚴重急性呼吸衰竭之病例,許多國家也相繼淪陷。

事隔十年,2013年3月,上海、安徽等處亦陸續爆發造成嚴重急性呼吸到症候的疾病,推測感染源可能為禽類,造成人心惶惶,聞「雞」色變,深怕SARS事件重演……

淺談禽流感

認識病毒界的「百變天王」─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的三大特徵:1.抗原性的變化快速 2.係存在於多重宿主之間 3.傳染性高。以A型流行感冒病毒為例,其具有八個基因片段(RNA) 、十六種HA(Hemagglutinin表面的血球凝集素)抗原、九種NA(Neuraminidase神經胺酸酶)抗原,然而,之所以被戲稱為病毒界的「百變天王」,是因為病毒上HA以及NA抗原的位置容易發生變異,進而產生新的流感病毒。《閱讀全文》

 
H7N9有可能人傳人嗎?(圖片來源 : Ayu Mayshita/flickr)

撰文作者|林胤宇(中央大學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碩研生)
特約編輯|李銘杰(臺大職衛所博研生/政大法科所碩研生)

打從2013年3月31爆發第一起病例到目前為止(4月27日),H7N9(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7N9)在中國確診病例已有109例,其中有21人死亡。我國自2013年4月3日起將H7N9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4月24日出現第一起境內確診病例。

H7N9疫區主要位於中國東海岸沿線,也有零星的病例出現在北京與河南。活禽市場所受到的影響最大,其中百分之二十的病例並沒有禽鳥接觸史,直到現在仍難以確認H7N9所有可能的宿主,只知道野鳥與家禽是主要的感染來源。由於H7N9在禽鳥間並不像H5N1會引起嚴重症狀,通常只有輕微甚至是無症狀,間接造成科學家追蹤與監測H7N9的困難。在The Lancet最新的研究中利用基因分析顯示,H7N9基因片段來自於浙江當地的鴨子與南韓的野鳥,其中從禽鳥傳染人類的關鍵基因序列H7中已經發生變異,能增強病毒對於人類細胞的親和力,而人傳人的關鍵基因PB2已經有部分發生變異,如果再獲得更進一步的改變很可能就會出現人傳人的能力 [1]。Nature的一個研究利用Google Map製作了H7N9病例分佈圖 [2],並利用H5N1的流病資料與H7N9流病資料建立了的H7N9傳染途徑預測模型 [3],有興趣的人可以到該網頁查看 [4]。《閱讀全文》

 

臺灣2013年3月9日舉辦反核大遊行。(圖片拍攝:Jessie Ou)作者|童靜瑩(SHS計畫推動辦公室研究助理、前九州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院學術特定研究員)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福島核電廠,儘管其耐震設計順利通過9級地震的考驗,然而始料未及的巨大海嘯所帶來的嚴重損傷擊垮世界對核電廠安全的信任。

緊接著,伴隨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問題,以及日本與全球媒體持續播放當地居民的身心創傷、輻射難民遷徙、地方產業廢止、國家鉅額補償及社會秩序紊亂等問題,於是全球揚起非核家園的訴求聲浪,這樣的熱潮也深深地影響著臺灣目前的反核或廢核運動。

但,很少人關注,日本這兩年如何走在福島核災除染與復興之路,他們面對了哪些問題?修正或建立哪些未來的因應機制?又,未來幾年日本打算如何走下去?

回頭看臺灣,由於核電廠的停廢問題及非核家園訴求的最終執行,可說是當今大學生在未來人生旅途中必須面臨的重要公民議題,因此本計畫有責任提供些許經驗讓學生們思考日後需要具備哪些跨領域的溝通與解決能力來面對問題。本文基於以上動機,為大家介紹日本在福島核災之後所面臨的社經變革以及今年安倍政權正式啟動後對核能政策的新動向作為參考。《閱讀全文》

 

全球暖化造成冰山崩。(圖片來源:Магадан/flickr)撰文作者|游林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所碩士)
特約編輯|李銘杰(臺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博研生/政大法律科際整合所碩研生)

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s)的報告中指出,河海水域中大量繁殖的有害藻類及微生物將逐漸堆積於魚貝類的體內,除了增加人食用後的中毒風險,也影響了其它水域生物的生存發展。此種生物族群異常變化,有大部分原因要歸因於氣候變遷 [1, 2, 3]。

工業革命以來,快速的工商發展帶來社會經濟的繁榮,由當時的燃煤蒸汽機一直到今日的內燃機,動力機械所提升的產能,開創了新世代,但燃煤與石油的副產物–溫室氣體,亦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尤以全球暖化之影響甚鉅。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指出地球在20世紀增溫0.8℃,並預估本世紀結束之前全球溫度將上升2.4~6.4℃ [4]。全球暖化的影響伴隨許多氣候異常現象,海島國家則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除此之外,全球暖化也迫使各類物種遷移原有的棲息地 [5]。《閱讀全文》

 

《地球暖化,怎麼辦?:請看「京都議定書」的退燒妙方?》/作者:葉欣誠/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圖片摘自網路)撰文作者|魏歆庭(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四年級)
特約編輯|李銘杰(臺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博研生/政大法律科際整合所碩研生)

前言

《地球暖化,怎麼辦?:請看『京都議定書』的退燒妙方?》本書如同其封底所言,是本從青少年到銀髮族都讀得懂的國民環保手冊,故本文僅針對本書部分章節作簡單論述,並對應本書第二章、第三章進行較深入的探討,以及論述京都議定書對我國所造成的影響和我國應當如何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危機,期盼能激發更多群眾重視全球暖化問題,並加深讀者對於國際法的了解與認知。

何謂溫室效應?

近幾年來,不論是新聞媒體、報章雜誌或是學校的社團活動屢屢可見「愛護北極熊,隨手關冷氣」、「愛護地球,隨手做起」等標語,這些標語皆是為了因應全球暖化危機,如果全球暖化現象持續惡化,電影「明天過後」將不再只是電影情節。《閱讀全文》

 

沉默的食物(完整版)報導|尤停懿(自由工作者)

對多數現代都市人而言,便利的超市是食物的來源,但這些食物在被我們帶回家、端上餐桌之前是什麼樣子,並非多數人會感興趣的事情。由史蒂芬布塞導演的《沉默的食物》一片,用絲毫不帶感情的鏡頭,紀錄人類規模性生產、採集日常食用肉類、植物、礦物,以及這些生命個體被數道程序加工成食材的過程。

在片中可以看到幾個人類如機器人般完成宰殺或採收工作後,再吃下食物的片段,在觀眾眼前用消極的人性去分割食物和生命的關聯性,但這些都沒有屠宰場的畫面來得有衝擊性。工業生產線不僅可以揀選蔬菜水果、蝦蟹魚類,甚至開腸剖肚這樣的工程都可以讓機器來完成。人類最科幻的發明不是登上太空的各式載具,而是用來以最高效率、採集最大量食物的道具。《閱讀全文》

 
科文計畫推動辦公室
http://shs.ntu.edu.tw/shs
FACEBOOK粉絲團: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SHS計畫)
TEL:02-3366-8653,02-3366-8654
FAX:02-3366-8655
地址: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581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