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圖片來源: flickr  
大師講座:面對未來生活的教育—高等教育中能力與智慧轉向問題

主題:

大師講座:面對未來生活的教育—高等教育中能力與智慧轉向問題

目的:

一項由美國政府研究委員會所支持有關學習與轉化的研究,提出人會如何利用與建構學習經驗面對新環境的原則,因此,在面對前所未有的經濟、環境與社會挑戰時,投資公共教育變顯得格外重要。

公共教育長久以來被視為可以促進社會共同利益、富足國家、且增強社群向心力的角色,加上科技日積月累的發展,新興的技術除了增加機會的發展外,亦可增強學習的方式。據此,一個國家教育系統的建構與組織,對於理解人類如何學習發展,並在達成問題、批判思維、溝通合作及自我管理上,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本次論壇特邀四位傑出的美國國家院士,共同討論在變遷快速的臺灣社會中,如何發展足以面對21世紀挑戰的教育體系,及人才的培育。《閱讀全文》

 
【2030環境大浩劫:水資源爭奪】工作坊 4/26、5/3國立中興大學登場

許晃雄 X 楊明德 X 莊秉潔 X 陳秋政 X 董建宏 X 江慶州
04月26日 氣候變遷下的水與人
05月03日 誰來掌握未來的水資源
從自然走向社會,由理論貼近議題,揭開水資源的關鍵,與您一同展開環境、人與社會的跨科際對話……
報名網址:http://rchss.nchu.edu.tw/onregister.php

與水有著緊密關係的臺灣,面對災難頻率的升高,強降雨與旱季分明使得水資源成為臺灣最受爭議的資源議題。從臺中中科四期的農業與科技園區水源爭議、桃園新竹水庫興建案及雲林湖山水庫興建案等,環保、農業生產、工業到民生所用的水資源在產業變遷下,使用、分配、開發是將是未來的關鍵。本次工作坊以「水資源爭奪」為主軸,探討區域氣候變遷下產業、都市水資源的利用與爭奪。

地點:國立中興大學綜合教學大樓1308會議室(402 臺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報名資格:大專院校大學生及研究生《閱讀全文》

 

「探索身體」是認識自我,照顧他人,關懷他者與藝術創作的起點。一、活動目標:

「探索身體」是認識自我,照顧他人,關懷他者與藝術創作的起點。

「探索身體」同樣是藝術和醫學的重要課題,但醫學講究精準地解析身體的構造與生理,而藝術追求對身體的動作與感知能力開發。然而,同樣重視身體的藝術與醫學專業已然成為兩條平行線,因此,若能藝醫共學,醫者習藝,對身體的認知從理性知識層面擴及到感知並進,對於身與心的覺察,將會更立體;藝者學醫,將更清楚身體如何運作,豐富對身心內涵及對於醫療現場生命的覺知。

藝醫共學坊將透過動作分析體驗及創造性舞蹈課程帶領學員感受透過身體學習的魅力,同時,結合教育劇場與醫學PBL教案,經由年輕的藝術學習者與醫學生跨領域合作與創作過程,共同探索自我,反思人文與倫理相關議題。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藝醫共學計畫/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平臺
協辦單位/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二、活動時間:102年6月29日(六)、30日(日),共二日。報名網址:http://goo.gl/ywTlj  《閱讀全文》

 

禽流感恐懼下,人人自危 ? (圖片來源:IsaacMao/flickr)特約編輯‧作者|李銘杰(臺大職衛生所博研生/政大法科所碩研生)

近兩個月來,新型禽流感H7N9疫情在中國蔓延,再度引起我國政府與民眾高度重視。然而遍尋國內禽流感相關文章與論文,發現少有文章針對禽流感之歷史淵源進行介紹。本文藉由此次機會,期望能帶領讀者瞭解禽流感之歷史脈絡。

禽流感之歷史脈絡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早在1878年即有高病原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爆發的記錄。這種禽類中流行的疾病,因具有高死亡率而引發人們注意,流行的地點以意大利和一些歐洲國家為主 [1]。當時的專家對於這種禽類間流行的疾病並不了解,先將其稱為雞瘟(fowl plague),後來才確認為高病原性禽流感。《閱讀全文》

 

臺灣2013年3月9日舉辦反核大遊行。(圖片拍攝:Jessie Ou)作者|童靜瑩(SHS計畫推動辦公室研究助理、前九州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院學術特定研究員)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福島核電廠,儘管其耐震設計順利通過9級地震的考驗,然而始料未及的巨大海嘯所帶來的嚴重損傷擊垮世界對核電廠安全的信任。

緊接著,伴隨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問題,以及日本與全球媒體持續播放當地居民的身心創傷、輻射難民遷徙、地方產業廢止、國家鉅額補償及社會秩序紊亂等問題,於是全球揚起非核家園的訴求聲浪,這樣的熱潮也深深地影響著臺灣目前的反核或廢核運動。

但,很少人關注,日本這兩年如何走在福島核災除染與復興之路,他們面對了哪些問題?修正或建立哪些未來的因應機制?又,未來幾年日本打算如何走下去?《閱讀全文》

 

在臺灣,核能之外的選項有多少?(圖片來源 : Snurb/flickr)作者|蔡宗翰(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機電所碩士班)

引言

普遍來說,除了核能之外的能源分成兩大類,其一是再生能源,也有就是俗稱的綠色能源,其二是石化能源,另外還有一種較少被媒體提及的汽電共生。臺灣的再生能源包括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太陽光電,石化能源則是燃煤與燃油的火力發電和天然氣發電,汽電共生則是利用工廠廢熱發電。

本篇在探討能源時首重碳排放量,因為碳足跡將直接影響我國公司出口的受歡迎程度,甚至是上架的資格,並介紹臺灣企業在節能減碳努力的成果。能源之於經濟,人類已經無法用「輕環保重經濟」的角度來看待能源發展,否則「永續發展」將只會淪為永遠的口號,如今氣候變遷如同慢性病一般吞噬著人類生存的權利,所以本篇會著重能源使用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國外發展概況,並闡述太陽能的幾個科學想像。《閱讀全文》

 

全球暖化造成冰山崩。(圖片來源:Магадан/flickr)撰文作者|游林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所碩士)
特約編輯|李銘杰(臺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博研生/政大法律科際整合所碩研生)

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s)的報告中指出,河海水域中大量繁殖的有害藻類及微生物將逐漸堆積於魚貝類的體內,除了增加人食用後的中毒風險,也影響了其它水域生物的生存發展。此種生物族群異常變化,有大部分原因要歸因於氣候變遷 [1, 2, 3]。

工業革命以來,快速的工商發展帶來社會經濟的繁榮,由當時的燃煤蒸汽機一直到今日的內燃機,動力機械所提升的產能,開創了新世代,但燃煤與石油的副產物–溫室氣體,亦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尤以全球暖化之影響甚鉅。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指出地球在20世紀增溫0.8℃,並預估本世紀結束之前全球溫度將上升2.4~6.4℃ [4]。全球暖化的影響伴隨許多氣候異常現象,海島國家則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除此之外,全球暖化也迫使各類物種遷移原有的棲息地 [5]。《閱讀全文》

 

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前美國副總統高爾主演。(圖片摘自相關劇照)撰文作者|郭亮伶(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畢/馬紹爾群島共和國檢察總署翻譯)
特約編輯|李銘杰(臺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所博研生/政大法律科際整合所碩研生)

The relationship we have to the natural world is not a relationship between “us” and “it.”It is us, and we are of it. –Al Gore

很多人對於全球暖化議題的認識始於高爾的著作「不願面對的真相」,以及它的同名紀錄片。紀錄片問世時,我是位正在奮戰指考的高三生,當時的英文老師在緊湊的教學進度中,仍安插了時間播放這部紀錄片。內容早已沒印象,但觀賞完片子後,班上掀起一陣「拒開冷氣」的風氣,在炎炎暑氣中啃書苦讀的滋味,至今仍是點滴在心頭。多年後,再度拾起這本書的原文版閱讀,跟隨作者一路抽絲剝繭,檢視地球各地在工業化後的改變,分析各式各樣的圖表數據,希望人們不要再對眼前的危機無動於衷。本書兼具宏觀視野與微觀深度,作者對地球的深刻關心於此書中展露無遺,即使是原先對環境議題未涉獵的我,也被他誠摯的呼籲感動,並重新反省人類和自然間的關係。《閱讀全文》

 
 
科文計畫推動辦公室
http://shs.ntu.edu.tw/shs
FACEBOOK粉絲團: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SHS計畫)
TEL:02-3366-8653,02-3366-8654
FAX:02-3366-8655
地址: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581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