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最新消息] 本系誠徵專任教師 Teaching Positions Available
  106年學年度「趙綺娜紀念獎學金」獲獎名單
[書  介] 《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出版
[活動報導] 【上古秦漢史讀書會】邢義田老師: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像研究
  謝佳螢小姐:History Re-told 非虛構與虛構創作
  . 汪宏倫老師:戰爭、歷史記憶與國族建構
  105學年度第1學期書卷獎
[專題報導] 郭珮君/第一屆藝術史研習營 「敦煌:佛教藝術文化研習營」紀要
[校園活動] 椰林講堂:跨領域教學成果展
  「大正台灣『新女性』時代」系列講座

臺大歷史系
募款專區

本系誠徵專任教師 Teaching Positions Available


106年學年度「趙綺娜紀念獎學金」獲獎名單

  • 106學年度「趙綺娜紀念獎學金」獲獎名單如下:
    「學術獎學金」為學士班吳昌峻、陳慧玲、張哲叡;
    「研究計畫獎學金」為碩士班李旻恆。

 

《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出版

  • 作 者:洪郁如
  • 譯 者:吳佩珍、吳亦昕
  • 臺 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6月出版,472頁,ISBN:978-986-350-231-9
  • 內容簡介:
    所謂「新女性」,是出現於1920年前後,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女性們所被賦予的稱謂。她們是脫離纏足的舊慣,接受日本新式教育的一群,主要是高等女校畢業生構成的集團。

    本書乃透過女性角色的變化,企圖重新啟問日本對台灣統治的社會史意義。同時以「新女性」世代的誕生過程及其社會定位為對象,具體進行分析;並透過1895至1945年日治時期新女性的形成,考察台灣社會變遷的過程。依此,本書將避免單以台灣女性為對象的通史性敘述,而是以新女性為主體所開展的殖民社會結構變動為直接研究對象。

    作者並著重殖民地的台灣新女性,如何在帝國政府的統治權力,與台灣社會的家族倫理複雜交錯中生長,且透過文獻資料勾勒出殖民地台灣的社會斷面。

  • 作者簡介:
    洪郁如,東京大學博士,現任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教授,研究領域為近現代台灣社會史及性別研究。論文散見於台灣及日本各學術期刊中,譯作包括《戰後臺灣政治史》(合譯,臺大出版中心)。

  • 譯者簡介:
    吳佩珍(序章、第一至三章),日本筑波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本近代文學、台日殖民文學、文化比較。著作包括《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譯作有《帝國的太陽下》、《太過野蠻的》、《低聲假唱君之代》等書。另有導讀、隨筆散見於學術專書、翻譯小說與文學雜誌等。

    吳亦昕(第四至六章、終章、後記),日本筑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博士,現任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殖民地文學、台日比較文學。譯作有《戴國煇全集24 採訪與對談卷七》等。

2017.6.3
【上古秦漢史讀書會】邢義田老師: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像研究

  • 主講人:邢義田/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
  • 主持人:龔詩文/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 活動照片(馬學毅拍攝):按此連結

2017.6.6
謝佳螢小姐:History Re-told 非虛構與虛構創作

  • 主講人:謝佳螢/史多禮股份有限公司 Story Studio Inc. 共同創辦人
  • 主持人:衣若蘭/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 活動照片(李旻恆拍攝):按此連結

2017.6.7
汪宏倫老師:戰爭、歷史記憶與國族建構

  • 主講人:汪宏倫/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 主持人:呂紹理/臺大歷史系教授
  • 活動照片(郭婷玉拍攝):按此連結

2017.6.8
105學年度第1學期書卷獎

  • 105學年度第1學期書卷獎:
    一年級:陳恬緣、陳怡安、彭美惠、魏駿達
    二年級:黃方碩、梁豐綺、廖貽柔、洪 雨
    三年級:陳羿彣、沈唯甯、陳志剛
    四年級:洪婕瀠、朱淑燕、羅盤針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第一屆藝術史研習營 「敦煌:佛教藝術文化研習營」紀要

郭珮君(臺大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作者按:2015年10月10-18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主辦,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共同主辦,敦煌研究院承辦之第一屆藝術史研習營「敦煌:佛教藝術文化研習營」於甘肅敦煌莫高窟舉行。

  本次研習營延續「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的傳統,由專題演講及田野調查構成,學員多為宗教、藝術、文史研究領域的博士生及青年學者。師資方面,除了兩岸研究佛教藝術、佛教文化的重要學者外,也邀請來自日本、美國學界的研究者參與,講題以敦煌的石窟為核心,擴及印度、阿富汗、日本等地的佛教藝術,具體呈現了敦煌在佛教文化交流上的重要地位。

  敦煌研習營分為田野調查及專題演講兩部分,每日並安排討論時間,由各組導師帶領討論。由於石窟內缺乏光源且空間多半相當狹窄,研習營通常於光線充足的早上安排分組實地考察,下午再進行專題演講。在田野考察部分,本次除了莫高窟外,還前往鄰近的榆林窟、西千佛洞參觀。莫高窟的石窟數量眾多,無法逐一參觀,故分為法華、淨土、密教等不同主題個別考察,皆由敦煌研究院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者帶隊講解。這些石窟位於河谷地帶,較為不同的是榆林窟在河岸兩側皆鑿有洞窟。雖然榆林窟與西千佛洞的石窟數量不及莫高窟,仍有許多可觀之處。特別是榆林窟的密教色彩洞窟,壁上繪滿各式曼荼羅,以及西千佛洞中平民集資興建的小窟,都反映出河西地區不同的信仰面貌。另外,莫高窟北區以非裝飾性的石窟為主,不對外開放,是研習營中參觀的眾多石窟中較為特別的一群。

  在研習營一系列的專題演講之前,敦煌研究院研究員、名譽院長樊錦詩及敦煌研究院研究員彭金章兩位敦煌研究資深學者為學員簡介莫高窟概況。樊錦詩的演講以「敦煌石窟斷代與分期研究」為題,介紹如何透過考古學中類型學的方法,完成敦煌莫高窟北朝、隋代、唐代前期三個不同時期的斷代。演講中展示的大量圖片,皆以類型學的排列方式呈現,講者並特別提示複雜、多樣的平行序列有助於更有效地分期、斷代。

  彭金章的講題為「敦煌莫高窟北區考古大發現的價值與意義」,介紹其近年來在莫高窟北區石窟考古研究的工作成果。相對於壁畫精美的南區石窟,北區石窟由於通常不具裝飾性,不太受到佛教美術研究者的注意。過去被視為工匠居住空間的北區石窟,以禪窟、僧房窟、瘞窟、禮佛窟、廩窟為主,實則具有重要的佛教文化意義。除了介紹這些不同類型的石窟,講者還展示各種不同文字.....(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0期


▲通往莫高窟入口的「石室寶藏」牌坊。研習營學員住在敦煌研究院內的「莫高山莊」,得以趕在觀光客之前進入石窟。

椰林講堂:跨領域教學成果展

結合臺大三大創新教學單位,共同呈現一場全新的椰林講堂。

以教學、創新、跨領域作為活動主軸,開啟一連串專家、學者及學習者的對話。

2017年椰林講堂:跨領域教學成果展,想邀請全校師生一起開創教育新思維,邀請您即刻報名參加。

  • 時 間:2017年6月17日(週六)09:30-14:00
  • 地 點:臺大博雅教學館一樓
  • 主題:教學、創新、跨領域--宜居城事 有機學習
  • 報名網址:http://ctld.ntu.edu.tw/fd/reg/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


「大正台灣『新女性』時代」系列講座

1920年前後的台灣,出現了一群脫離纏足舊慣、接受日本新式教育、以高等女校畢業生所構成的集團。

這批最初的台灣人女子教育世代,被當時的社會賦予了「新女性」的稱號……

【第一講】
  • 講 題:有讀日本冊!──「高女」與台灣新女性的萌發
  • 對 談:
    洪郁如/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社會學部教授
    吳佩珍/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 時 間:2017年7月5日(週三)晚上20:00-21:00
  • 地 點:誠品臺大店3F藝文閣樓(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98號3樓)
  • 內容簡介:
    日治初期的台灣,隨著解纏足運動及女子教育的實施,使得菁英階層的女性們從家庭生活的世界中解放,與殖民地的時間產生連結,並引入至公共空間,形成代表「文明開化」的新女性文化。這群新女性世代萌發的背後,描繪了何種重要的社會圖像?
【第二講】
  • 講 題:再會了,媒妁之言!──日治新女性的戀愛結婚
  • 對 談:
    吳佩珍/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吳亦昕/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時 間:2017年7月19日(三)晚上20:00-21:00
  • 地 點:誠品臺大店3F藝文閣樓(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98號3樓)
  • 內容簡介:
    在追求以西方為範本的「文明」與「進步」過程中,台灣社會透過日本吸納戀愛結婚的理論,並在文學作品、報章媒體等管道的推波助瀾下,戀愛結婚也被賦予「時尚」的意含。新女性在這樣的思潮下,對其扮演的社會與家庭角色,有什麼樣的轉變?

  • 主辦單位:臺大出版中心、誠品書店臺大店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