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人物專訪─柯永河教授

  本期電子報很榮幸邀請到台灣臨床心理學界老前輩,同時也是本系大學長─柯永河教授接受專訪,與各位系友分享成長、求學與人生經驗等小故事。柯教授是位慈祥、和善的長者,言談睿智幽默,總是非常耐心地以誠懇、溫暖的笑容面對每一個提問,帶給人舒服、親切的感覺。希望透過本次訪談,能讓更多系友與心理人認識這位大家敬愛的師長。

柯永河教授小檔案

  柯永河教授,一九三○年出生於台灣南投,一九五三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爾後赴美進修並取得美國密西根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與博士學位。一九六○年受聘為臺大心理學系講師,至二○○○年退休為止,春風化雨四十年。曾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臺灣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中華民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臺灣臨床心理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位,現任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柯永河教授一生投入學術與臺灣心理衛生工作。為替攻讀臨床心理學的學生拓寬畢業後的出路,柯教授在中華民國心理衛生協會任職期間,積極推動成立「心理衛生法」,即後來改名之「精神衛生法」,以及以此法為母法專為臨床心理工作人員訂定的「臨床心理師法」兩個法案,使政府正式訂定臨床心理師的高考制度,是國內臨床心理學界一大福音。

 

  
  
柯教授研發的「柯氏性格量表」在學術及實務上有卓著貢獻,曾獲頒行政院傑出科學與技術人才獎。之後,為配合其習慣心理學的理論,進一步研發「健康─性格─習慣量表」。至今,柯教授仍盡心盡力於臺灣臨床心理學的發展,不僅退而不休在臺大心理系兼課,更持續撰寫臨床心理學與習慣心理學等相關書籍。柯永河教授可謂臺灣臨床心理學界巨擘。

訪談問與答

請問老師的家庭背景與幼年生活是怎樣的情形呢?
我是農家子弟,父母親務農,家中一共有十二個兄弟姊妹,是個大家庭。母親對每一位子女都非常的關愛,在農忙之餘時常關心孩子的成長。當時,男孩子的頭髮都是由母親親自以「剃頭刀」打理的,理成所謂的「芋仔頭」,至今仍無法忘懷理髮時頭依靠在母親腿上的那種親密感。幼年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母親溫柔又慈祥的笑容,深深刻印在我心上。不多話的母親總是面帶微笑,給人很舒服、很親切的感覺。受到母親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我也不知不覺中塑造出自己給人親和的形象。我的父親是農夫,時常告誡我不要碰政治,以免惹禍上身,我一直謹記在心。父親不善交際的個性也影響了我。受到父母雙方的影響,長大後,我養成「不是很好客,但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的待人習慣。幼年時,我很愛玩,因為要下田幫忙農事,但小孩子能做的是牽牛吃草、倒水給牛喝,所以與牛相處的時間比和人相處時間還要多,無形中與牛培養了深厚的情感。

 

請問老師,您進入台大心理系就讀前的求學過程是否可與大家分享?
小學時候,由於是日本統治時期,學校老師多為日本人,但是國小一年級的級任老師是台灣人,姓簡。簡老師很喜歡我,認為我是典型鄉下學生,時常拿我與都市小孩做比較。此外,因為我小時候很會跑步,每天中午簡老師就要我跑回他家替他拿師母替他準備好的熱騰騰的便當,這一點我印象很深刻。我國小六年級的級任老師名叫寺尾老師,他是日本籍老師,我非常感謝他。他很強壯、很關心學生的課業,總是很熱心地利用晚上時間,在他家替學生補習,不收補習費。從他我學了很多,做事要認真。可惜畢業後無法與他聯絡,而再次聽到他的消息時,寺尾老師不幸已喪生在南洋的某一戰場上。

國中時離開出生地南投,很幸運地考上台中工業學校機械系(現台中高級工業學校)。學校裡的日本老師有好有壞,有位老師在美軍頻繁地空襲轟炸台灣時,不怕危險,大老遠地跑到南投的我家中作家庭訪問,關心我的生活狀況。也有幾位老師對台灣小孩很兇,對日本小孩就很關心,管教有很大的差別。看在眼裡,我很不以為然,在台中工業學校的這項經驗,養成我對人與事的看法,認為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應該要先多觀察、多瞭解後再下判斷,而不要根據初步印象就形成偏見,這一點後來影響我的臨床工作方法。

 

請問老師,是何種原因讓您決定選擇臨床心理學做為未來的方向?
畢業後會報考台大並選擇心理系不是事先完全有計劃的,而是偶然的成分佔了一大半;過程中有三位貴人影響了我的決定。考試的前一晚,在兄嫂的哥哥的鼓勵下,我的父兄才同意讓我隻身北上報名應試。可惜由於沒有準備,考試結果僅達到機械系的備取標準。此時,曾去美國考察的堂兄,該時他在醫學院執教,建議我可以往心理學這個新興學科發展。因國中時候,時常躲防空警報,在那時我哥哥,他是台中工業學校化學系畢業的,也送我一本《三國志》,它非常吸引我,總讓我愛不釋手。其中,我最欣賞、嚮往的角色就是那一位智多星諸葛亮。所以考試結果不幸中的僥倖僅落在備取後,為了找到願意接受我的學系,我試找當時剛成立的心理系的系主任蘇薌雨先生討論,想不到蘇先生非常歡迎我加入這個大家庭。我自己的個性是不喜歡變動,一旦下了決定便想要做好,「既來之,則安之」,抱持著這個想法,就繼續在心理學這條路上走下去,一走就是半世紀又十三年。


 

第一屆同班同學。前排左起顏一秀、張碧瑜、圖書館鄭雪英小姐、周韻香、張幸華。後排左起職員陳台焴先生、柯永河、石堯勳、黃碧月。

 

老師是台大心理系第一屆系友,當時正值系上草創時期,是否可以請您分享當時的情況?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事情?如系上師生間的感情或難以想像的克難生活。
當時系上空間與資源貧乏,只能利用圖書室上課,同學男女生一共才七、八名,每天都會見到面,因此師生間的關係非常親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是張肖松教授,因為她的外表很像我的母親,給我這離鄉背井的鄉下青年溫暖慈祥的感覺。上張先生的課,我總是坐在第一排,寫作業也很用心,常得到她的讚賞。其實我不是個非常聰明的學生,但因為張先生對上課筆記統整性的要求嚴謹,讓我在這方面相當有心得。

那時候,系主任蘇薌雨先生對師生間情感的經營非常用心,每年過農曆年前會聚集所有師生一起,大家動手用火鍋吃年夜飯,維繫情誼。鄭發育教授亦曾帶我們這一班同學去南部原住民部落施測搜集墨跡測驗的基本資料,大家相處在一起很熱絡,不僅師生相處融洽,同窗間感情也更好了。可惜畢業後同班同學間彼此逐漸失去聯繫,現在還有互相聯絡的同學僅有顏一秀與劉英茂兩位而已。

 

系慶合影。前坐者為蘇薌雨先生,左一為第一屆系友劉英茂先生。

 

老師兩次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學位,請問您在美國的學業與一般生活如何?有無遇到挫折?是否有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在美國,受到比我早幾年在安阿堡生活一段時間的同學林貽光與包重齡夫婦很多的照顧,他們都是我們台大心理系的系友:林貽光先生已在密西根大學就讀,常為我打點許多生活中的大小事,因此省去了我許多麻煩。住宿方面是與到密大進修的台灣同學,他們有的唸機械工程、有的攻讀化學工程、有的專攻數學,共有七人,一起分租一幢公寓,輪流煮飯、互相照顧,很快就適應國外生活了。唯一困擾我的是感情生活,因為必須和當時只是女朋友關係,後來結婚成為另一半的太太分隔兩地,飽受相思之苦。另外,語言也是個小障礙,不過由於出國前曾在醫院工作過一段時間,臨床經驗比較豐富,臨床的衡鑑報告必須用英文撰寫,因此在學習上也比較容易掌握上課內容。

在美國出車禍讓我印象深刻。第二次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論文主題是對注意力的研究,為了搜集研究資料,我時常必須開車到鄰近車程約四十分鐘的密西根州大監獄以囚犯為對象做施測。有一次初春時節,開車途中由於車輪打滑一時緊張,用力地誤踩了油門,車子也往前疾衝,幸好當時公路上前後無其他車,所以我可保人車無恙。後來畢業前按學校規定要到醫院實習兩年;因為醫院離住處很遠,買了一部二手金龜車代步。有一次途中因濃霧瀰漫,不幸被一名無照駕駛的年輕人大車子橫撞到田間,對當時我只有一個印象,那就是「萬箭穿心」的畫面,醒來時已在醫院急診處,幸虧撿回一命。回國後,家兄們告訴我,那天正是我母親的忌日。

在美國住了三、四年後,發現語言與種族的隔閡仍是個問題,對美國人與土地無法產生親密感,加上想要回饋在求學過程中給予極大幫助的我國政府與台大精神科,因此一直有回國的想法,這一點我太太非常不贊成,因為美國生活品質比較好。夫妻間為了此事爭執了一段期間,後來她還是同意我回到台灣服務,這一點我很感謝她。

 

柯永河老師與太太於美國合影

 

請問老師,在您求學過程中對您影響最深的人是誰?
求學過程中影響我最深的人是我的太太。念心理系的時候,我常常到系圖念書,當時我太太對心理學也很有興趣,雖然她唸的是護理,也時常來心理系圖書館借書,因此認識了彼此。兩個人興趣相同、相處愉快,於是經過七年的長期交往後便在一起了。太太個性與我不同,她非常主動積極,我比較被動隨和,兩人相處起來反而互補、融洽,我們一起生活的時候我常觀察她的個性與習慣,後來也常以她為觀察對象寫了《習慣心理學》一書,也編了「柯氏性格測驗」,因此得到國科會的一個大獎,那是當時很少見的大獎。太太對自己的期望很高,在我念完碩士回國後便不斷鼓勵我繼續攻讀博士。在她嚴厲的激勵下,我終於鼓起破釜沉舟的勇氣尋求經濟支援準備再度出國深造。很幸運地,我得到太平洋基金會的資助,並在貴人相助之下順利申請回到密西根大學就讀。這一切因緣都讓我非常的感激,讓我在讀書時總有賣命一搏的感覺。

此外,林貽光與包重齡夫婦是我再度到美國求學的日子裡最感謝的人,因為有他們很貼心的照顧和幫忙,讓我在生活上比其他人還容易適應國外生活。

 

柯永河教授夫人

 

領取國科會大獎。左二與左三為柯永河老師與夫人。

 

請問老師平時的休閒活動是什麼?興趣是什麼?(年輕時或現在)
目前的休閒活動是看電視與繼續寫習慣心理學的另一本書。電視不一定看特定類型的節目。我很喜歡邊看電視劇邊猜測劇情的走向、體認編劇者與導演想表達的意境,很有趣。週末的電視歌唱節目中常有實力派的女歌手獻唱,高亢的嗓音與美妙的旋律總是相當吸引我,雖然我從高中時就封箱不唱了。

中學時,有位體育老師與我相當親近,他知道我喜歡跳高、跳遠、踢足球,時常找我一起踢球。我是鄉下孩子,腿很有力,踢的球又快又重,在同儕間很出名!

小學時很好動,很喜歡爬樹。有一次夏天中午時分,我先把牛趕入池塘裡,讓牠享受消暑的快感之後,我自己就在池塘邊的樹上納涼,不久,不小心在樹上睡著了,結果摔下來直接撲通地掉到池塘裡。由於我出身農家,從小就與牛隻培養了深厚的感情,也常幫忙務農的父親放牛吃草,因此和牛相處的時間比人還多。有一次我騎在牛背上,因為下坡路太陡就從牛背上一直滑下來,滑到牛角上,整個身體掛在牛角上無法動彈,幸好被經過的路人救起。我很喜歡牛,但是有時候又氣牠們動作很慢,尤其是逃空襲警報的時候,因為牠們的動作太慢,常出現驚險的畫面;該時,我因心急怕被俯首向地下標的物用機關槍掃射,來取樂的慘忍美軍飛行員掃到,所以常被最親近的牛的慢動作搞得冒出冷汗。

 

老師身體一向健朗,請問老師是否有養身保健方法可以與大家分享?
人的年紀大了身體自然會出現許多狀況,其實自己的身體並不好,皮膚在冬天裡常會奇癢無比,無法根治,只能靠勤擦藥膏與凡士林保濕。另外本身也有頸椎退化與高血壓、攝護腺癌等大大小小的毛病。

為了身體保健,也為了目前最親近的家人,兩個女兒不要為我擔心,我經常遵守的生活原則是:首先,要有適當的睡眠時間,每天固定七小時,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第二,三餐定時定量,忌暴飲暴食,營養要均衡。不過在美國求學期間已養成喝咖啡的習慣,並且幾乎已成癮。近來努力漸漸減少喝的量,一個馬克杯的五分之一。第三是養成運動的習慣。在頸椎受傷前,我每天早晨慢跑四十分鐘,運動回來後再固定花一個小時寫書,因有這個習慣而且它持續到五年前,所以到那時候,所得的成果是已寫了五本書了。這些規律的生活習慣對自己很重要;我也建議,每個人都最好培養最適合自己健康的良好生活習慣。

 

老師任教於母系已有三、四十年,非常感謝您對學弟妹的諄諄教誨,請問您現在回過去看這段教學生涯,有什麼想要告訴大家的?(如教學環境與學生學習態度之今昔相比。)
以「習慣」的觀點來看,我認為老師和學生都要養成有助於其生活願景的良好習慣。以下是我僅對自己期許的:老師應該要有良好的研究、寫作、發表與教書習慣:首先,老師要對教學內容準備齊全,面對學生的提問才能應對自如,學生也可以從你教學內容受益良多。第二,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上要不斷地創新、吸收並 嘗試新的觀點和看法。學校常有優良教師評選活動,這個活動很有意義,它使老師們不僅可以參考這些得獎老師的教學方法和經驗,也使好老師們受到鼓勵與肯定。學生也有該遵守的本分,如上課專心不亂翹課等等。曾幾次地,我也在課堂上把這問題拋給學生,想借此從更多方面了解學生心目中的良好學習習慣是什麼。我覺得當學生要認清自己的本分,問自己在學校裡做什麼?應做些什麼?為什麼要做這些?目標要清楚,為自己的目標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台大心理系剛過六十週年系慶,系務日漸蓬勃發展,請問老師對台大心理系未來展望的看法?
第一,希望台大心理系能多與本國與外國的心理學系多方交流、相互學習、吸收對方的優點並加以運用。第二,要發展台大心理系的特色,不僅要做出學術上獨特的貢獻,也要建立起自己的理論。如此一來,台大心理系在國際上才能繼續保有競爭力,提高能見度。

 

老師是國內臨床心理學界權威,為台灣臨床心理學播種耕耘多年,請問老師對台灣臨床心理學未來發展的看法?
現今台灣臨床心理學界的資源和理論大多由歐美引進,尚欠缺屬於自己的特色。因此,台灣臨床心理學未來的發展應該要想辦法走出自己的路,開發自己的理論、工具,如此真正的「台灣臨床心理學」才會誕生。

 

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門診成立典禮。左起陳淑惠老師、柯永河老師、鄭逸如主任、吳英璋老師、張素凰老師。

 

請問老師,是否有座右銘或人生觀可以與大家分享或鼓勵學子們?
對於人生,我有四句話希望與大家分享。第一,「生活要有正確的願景」。第二,「保持科學的人生觀」。所謂科學的人生觀,是當我們面對未知的時候,過多的擔心和害怕都於事無補,反而要大膽假設、勇敢面對、小心求證結果,方能求得真正的答案。正如聖嚴法師的四句真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第三,要過「中庸之道」的生活,不求多也不求少,但求心安理得、自由自在。最後,也就是第四,「因凡事都有正反兩面,熟慮之後謹慎地做下決定,而下了決定就不要後悔。」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勇敢去面對你的問題,謹慎地做你認為最好的選擇,才是最重要的事,不要長久地停留在三心兩意的階段,這樣每天才有新的一頁、新的內容。

 

 


 

徵稿啟事

  本系網頁即將新闢「季刊」,其中有「系友會專欄」。除了由系友會或系所提供相關訊息外,希望系友們也能主動提供系友動態給本欄,好讓系友們分享近況。不論是個人、同班同學、同一地區的系友、或同公司的系友之活動或狀況,都歡迎寫成稿、寄過來;能提供相片,更佳。

 

本系「老」教職員近況

  劉英茂、柯永河、楊國樞老師都已過了八十大壽。劉老師目前住在嘉義民雄中正大學附近,享受「農舍」風光。柯老師仍經常在系館用功。楊老師在中原大學主持一個中心,且與李本華老師居住在台北新店。

  從台大退休後:莊仲仁老師先後在幾個學校任講座教授,且還常與體育界人士來往;鄭昭明老師在佛光大學當講座教授,手上持續有研究計畫在忙;徐嘉宏老師從中山醫學大學再次退休,但仍兼課;黃榮村老師在中國醫藥大學當校長,已經破例連三任了;張欣戊老師現定居台中,當義工,教中學生英文,但也常興致一來就出國旅遊。陳台焴先生與丁原宗先生仍居台北。游武彥先生原擬在花蓮當農夫,但因腰骨不適,大部分時間仍居台北。

  黃光國老師與吳英璋老師,老而未退,仍在系上誨人不倦。

 

刻在大學裡「主政」的系友

  除了黃榮村(54級)在當校長外,柯慧貞(64級)在霧峰的亞洲大學當副校長與院長。現在擔任系所主任的有:王震武(56級)在佛光大學心理學系、櫻井正二郎(68級)在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鄭谷苑(71級)在中原大學心理學系、許文耀(67級)在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游一龍(72級)在成功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程千芳(72級)在長榮大學健康心理學系、劉福清(70級)在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楊牧貞(63級)在東吳大學心理學系。

 

第十五屆系友動態

  這一屆是民國五十二年考上台大的,由十二金釵(邱華美、李世玲、趙敏君、羅雅麗、薩支健、賴脩英、曾文風、胡報治、陳說、丁浦生、沈弘美、李美枝)與九條好漢(劉俊一、陳肇宏、劉凱申、周正剛、林泰生、瞿海源、陳昭司、王兆復、徐嘉宏)組成。為了幫助系友聯想:林泰生是麗嬰房的創辦人,瞿海源十多年前經常在報章雜誌寫政論,王兆復當年把台大登山社搞得火紅,劉凱申、徐嘉宏回到母系任教。

茶坊合照

 

  當年,在系裡,這屆是以「會玩」出名,經常一起郊遊。因此,同班同學的向心力很強。畢業卅年後,同學們在溫哥華舉辦同學會,二十一位同學中來了十八位,攜家帶眷,相聚甚歡,約定五年後在台灣再聚。之後,畢業四十年的同學會,坐郵輪,同遊阿拉斯加。三年後(2010年),有十四位同學齊聚台灣,暢遊中央山脈兩側。除了遊山玩水之外,也到有特色的地方欣賞台灣之美,諸如:茶坊學做茶(圖中人士,前排左起林太太、林泰生、曾文風、陳太太、瞿海源、邱華美,後排左起徐嘉宏、劉俊一、劉太太、李美枝、賴脩英、陳昭司、胡報治、胡先生、沈姐、沈弘美、周正剛),七股濕地嚐蚵、賞鳥、紙坊學造紙。偶爾,也憶兒時,到夜市輕鬆一下。

七股濕地

花園夜市

 

  同學都近七十了,退休,是漸進式了。年老該有的毛病也漸漸浮現;幸運的是,都「健在」─除了劉凱申已過世十年多。2012年,大夥又要去黃石公園!

 

 


心理系影展

心理系系學會學術部 編輯

  本學期系學會學術部舉辦的第一個活動-影展,於10月21日的午後在本系北館的N100視聽教室舉行。影展所播放的影片片名叫做「海洋天堂」,劇情描述一名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將不久於人世的父親,為了能讓患有自閉症的兒子能在自己離開之後仍能獨立生活,努力為孩子留下愛,也讓自己學會放下的感人故事。   

  由於參予本影展的心理系學生多為大學部一年級、二年級學生,有鑑於關於精神或心理疾患等課程是三年級的必修課,因此學術部特別邀請到目前就讀於本系研究所臨床組的學長,同時也是大二必修課程─「心理測驗」的助教李宣佑學長來替大家說明關於自閉症的相關知識。

 

 

迎新活動

心理系系學會活動部 編輯

  為了迎接剛踏入心理系懵懵懂懂的大一新生,本系系學會活動部設計了一連串的迎新活動,在開學前的暑假中,各在北中南三地舉辦了小迎新活動。除了幫助學弟妹解決開學前的選課問題、介紹臺大的環境與資源,各系隊隊長亦熱情地做宣傳、號召新血加入。同時,活動部更是積極邀請學弟妹參加可增進同儕間情感的迎新宿營活動。北中南三地的小迎新活動都有不同的迎新方式,例如在北小迎則是利用遊戲的方式來幫助新生們記住彼此的名字,幫助他們快速認識彼此;中小迎及南小迎則選擇在溫馨、舒適的用餐環境,透過聊天談心來增進彼此的情誼。

  九月七日開學典禮當天是規模更大的大迎新。來自各地的新生齊聚一堂,輪流上台自我介紹,活動中則穿插各系隊與系學會宣傳,好不熱鬧。

 

 

迎新宿營─七子的誘惑

心理系系學會活動部 編輯

  2011年10月,本系系學會為新進的新生們舉辦一個為期三天兩夜的迎新宿營活動,地點在平溪河灣度假村。結合心理學知識,今年活動的主題定名為「七子的誘惑」,目的在介紹人的七種特色─七美與七罪。希望新生們能透過各種學長姐巧心設計的小遊戲認識彼此,進而對大學新生活有所期待與希望。

  活動以童話王國為背景,營造出夢幻又新奇的氣氛。由學長們所扮演的七個小矮人,分別代表七種原罪。藉由原罪間的衝突,將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丟給新生們解決,讓他們模擬將來會遇到的課題。此外,時而穿插的小遊戲也為整個活動增添許多樂趣與刺激性,歡笑聲連連,所有參與者皆樂在其中。

  迎新宿營活動多為團體活動,新生們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除了促進了彼此的情誼之外,也留下了珍貴、美好的回憶。相信新生們在回味之餘,更有勇氣與力量去面對大學新生活的種種挑戰。不僅新生有所收穫,負責規劃宿營活動的工作人員也在兩個多月的籌備過程中建立起彼此難得的革命情感。迎新宿營拉近了同學間的距離,更展現心理系大家庭溫暖、齊心的特色!

 

 

系烤─烤肉大會

心理系系學會活動部 編輯

  2011年10月5日的夜晚,本系系學會活動部在華中橋下舉辦了開學以來第一次的活動─系烤。為了聯繫全系情感,活動部特地挑選了一個日子,避開系上共同事務,如球隊練球時間,邀請所有同學參加烤肉大會,一起度過一個愉快的夜晚!

  烤肉大會一共出席了將近六十人,大一同學幾乎是全員到齊,相當捧場。除了分享佳餚之外,活動部也設計了幾項小遊戲來炒熱全場氣氛,如「支援前線」等遊戲,分組進行比賽。「我需要2/3熟的香菇」、「我需要稍微烤焦的香腸」,隨著一個個指令的下達,所有人手忙腳亂地湊材料,現場歡笑聲不絕於耳。最後,就在眾人的舉杯慶賀聲中,烤肉大會圓滿結束。

 

 

系卡─卡拉OK大賽

心理系系學會活動部 編輯

  在所有喜愛歌唱的同學們的引頸期盼之下,心理系卡拉OK大賽終於在11月23日晚上的視聽小劇場正式引爆!在工作人員精心設計舞台效果與盛裝打扮下,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個難忘的夜晚!

  在二十七組的參賽者中,每組風格不盡相同,有鐵漢柔情的「燃燒」;喚起童年回憶的「紅蜻蜓」;激起大家熱情的「我難過」;也有走鄉土路線的「往事就是我的安慰」,相同的是使出渾身解數、賣力演出希望博得全場喝采讓大家在一夜之間同時體驗多種的風格,大呼過癮。

  終場時,將由觀眾票選出最佳男聲三名、最佳女聲三名……等等大獎,也恭喜所有得獎者!

 


 

  臺大心理學系成立迄今,已有超過兩千名的系友,遍布海內外。為了增進系友間以及系友與母系之聯繫,系友會正積極更新系友通訊錄,希望能建立完善的聯絡網路,以利日後活動聯繫。如您的聯絡方式有所變動,煩請告知最新的通訊方式,如您手邊有同屆系友的通訊資料,也麻煩您惠賜相關訊息。為確保資料安全保密,歡迎您直接以Email寄至psych@ntu.edu.tw,由承辦助教徐詩淳小姐處理。您的協助將使系友會會務運作更加順利 。

  感謝您對系友會及母系的支持與愛護,讓母系在全體師生的努力下日益成長、茁壯。新年新氣象,在此祝福您順心如意、健康快樂、龍年行大運!

 


CONTACT US

聯絡電話:02-3366-3111或02-3366-3117(徐詩淳 助教)
聯絡地址:106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傳    真:02-2362-9909
電子信箱:psych@ntu.edu.tw


專屬之訂閱頁面連結網址

 

專屬之歷史報區連結網址

感謝您閱讀本報,並歡迎轉寄給您的老朋友,您的支持是臺大心理系系友會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