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原住民的二二八
×
權勢性騷擾法律史
×
日治台灣人的法律Q&A

看見不被看見、聽見已不復聽見的、法律與社會的眾聲喧嘩。


二二八這個日子,對當代台灣人而言並不陌生。刻著白色恐怖的歷史印記,行之有年的二二八紀念日,是轉型正義落實的一大象徵,是強調政府反省、族群和解、歷史追思的日子。然而,這個「族群和解」指的是什麼族群、其中是否有限定條件?基礎法學與人權研究通訊第20期第一個專題,以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法律文件資料庫所收錄的原住民人權史料為素材,從「行之有十年」的「二二八狼煙行動」,揭開二二八事件主流敘事中被忽略的原住民立場,更看見歷經威權到民主化進路不盡相同但越加蓬勃發展的原住民權利動員行動


2017年4月林奕含輕生案件震驚社會,引發輿論與檢調單位對權勢性壓迫的重視與討論。不過,職場中所具有的性別權力關係、女性勞動者經常身處權勢壓迫的恐懼中,並不是近日才有的事。基礎法學與人權研究通訊第20期第二個專題,我們從法律文件資料庫收錄的「七海性騷擾案陳情書」出發,書寫台灣職場權勢性騷擾的歷史,聽見七海主管性騷擾女職員案所催發的性騷擾建制法律倡議。


台灣人進用外來西方法律傳統的問號,可以從日治時期的一份大眾法律刊物中,尋得蛛絲馬跡。基礎法學與人權研究通訊第20期的第三個專題,藉由耙梳一份宗旨為「普及民眾法律常識」的口袋雜誌《民衆法律》,分析其中「法律質問」欄中漢語讀者的提問與法律顧問的回答內容,考掘初活在近代西方法規範下的台灣人與外來法制的交手與遭逢。

 

 

 

當喚醒的狼煙升起:原住民族的二二八行動日


作者:莊嘉強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歷史上重要的轉捩點。後人們以不同的觀點來詮釋二二八事件的起因與意涵,富含政治的、歷史的、省籍的、國族認同的、文化的…以各式各樣的角度開鑿,雕刻出二二八事件的多樣面貌。然而,當人們忙碌於雕塑這座「二二八事件紀念雕像」時,卻有一群人開始俯身撿拾那些雕刻後被遺忘的碎屑,搭造荒野中的篝火,焚燒出裊裊的狼煙直達天聽。他們動作緩慢、沉穩,卻不靜默。若你停下手邊的工作,你將聽見那不遠處的吶喊:


「誰的國家,誰在發展?」


「把我的……還給我。」


「把我的全部還給我!」


他們是狼煙行動聯盟,他們是臺灣原住民族。


[繼續閱讀(頁3)]

  

從七海女職員到林奕含:看見權勢關係下的性別壓迫


作者:許祐寧


「我必須寫下來,墨水會稀釋我的感覺,否則我會發瘋的。」


這是來自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扉頁裡,女主角一字一句以眼淚記錄下遭受性暴力傷害後內心沉痛與感受轉折的緣由,而故事作者在現實中更向世人以其自我生命的結束,證明遭受性壓迫的痛苦並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過去,卻是在一日一日的歲月長流中來回不斷重蹈著酸楚,在離散的心中追索著早已支離破碎的靈魂,分裂自己。


翻騰出的浪潮——權勢關係下所隱藏的性迫害


2017 年 4 月 27 日,文壇新星殞落,林奕含輕生案件震驚社會。猶記得當時每日的頭版頭條、所到之處,人人皆議論探討著林奕含的死因,而其所留下的遺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粉嫩色的書皮、特殊觸感的紙面加上如同兒時踏入遊樂園般喜悅的夢幻書名,卻揭露出台灣社會中黑暗且令人心碎的真相,位於較強地位的男性利用地位權勢、工作職場強迫、誘使弱勢女性屈服於其性要求。許多人將小說內容解讀為林奕含的親身經歷,試圖翻查出隱藏在小說字裡行間的訊息拼湊出可能原因,各方輿論激辯不斷衝擊,社會頓時陷入多種論斷,將矛頭指向乃其補教老師誘姦所導致,探討著是否為利用權勢性交罪、林奕含與其是否存有監督權勢、服從配合的關係,諸多討論造成社會相當之震盪,引起各層面之探究。雖然檢察官經調查後認定除主觀臆測指述外並無其他客觀證據,而予以不起訴處分,卻也使得社會更多人重視,因社會地位差異的權勢關係下,甚至是處於多面向壓迫交織的弱勢女性所可能面臨的性迫害議題。


 [繼續閱讀(頁10)]

 

傾身日治: 從《民衆法律》速寫日治台灣人的法意識


作者:蘇上雅


身處於後威權時代、民主政治漸加落實的台灣社會,當代台灣法律制度之「外來性」,在生活中仍或隱或現。近代西方法如何在台灣民間社會發酵,其是否、如何影響台灣民間慣行實踐甚或法意識?而反從台灣民間角度觀之,人們又如何經歷法律制度的整體性變革?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正逢故往作為中華帝國法律秩序邊陲、適用傳統中國法的台灣斯土,首遭引入發源自近代歐陸的法律秩序之時。二次大戰結束、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後,由國民黨政府從中國大陸所帶來的法秩序——特別是民事法——亦與日治中期開始全面適用於台灣之現代性民事法規範,具有高度重疊性,若欲探求二戰後以至於當代,台灣民間法社會如何與外來西方法律接觸、互動,其中是否存在著法意識的衝突與觀念的交融,又如何交融,日治時期台灣民間社會與法律的互動圖像,是解開上述謎團必須推開的第一扇大門:首度認識到、面臨殖民政府引入之現代化西方法規範、司法體制的台灣人民,在當時是如何生活於其中?其是否、如何面臨傳統中國法律觀與現代化西方法律觀的衝突?其如何感知或以何種方式運用新的法律規範?


本專題以既有對台灣日治時期法律社會之研究與論述為基礎,進一步耙梳日治時期一份宗旨為「普及民眾法律常識」的期刊——《民衆法律》,藉由分析該期刊的編輯群與法律顧問之組成背景、漢文部分編排之內容與特色,以及更進一步分析該期刊「法律質問」專欄中、台灣民間讀者的提問與法律顧問和編輯回答之內容與特色,初探日治中後期台灣民間社會與外來西方法的互動圖像。


 [繼續閱讀(頁15)]

  

 

4/12 專文論壇 :「零交易成本」假設性思考:法律經濟分析之殤


4/21 2018台灣法理學會年度學術研討會暨會員大會


5/31 法理學經典導讀(二):法與社會


[詳細資訊(頁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