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o90

 
 



http://case.ntu.edu.tw/blog/

CASE PRESS來自國立台灣大學,
是一個開放投稿的知識性網站。
我們帶你品味科學,享受人文。

■本期快訊

展覽時間:2011年11月14日至2012年1月7日/上午9:00至下午5:00

展覽地點: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一樓多功能室

前往瞭解展覽資訊>

 
 

■本期目錄

 

迎接生命的一雙手--謝豐舟教授回顧展

他有「卑南族血緣」對生命的熱情與原動力
謝豐舟教授出身醫學世家,祖父謝唐山為臺東卑南族人,是臺灣第一位外科醫生,父親謝伯潛是南臺灣婦產科名醫。謝教授家族見證了臺灣現代醫學發展的進程。謝教授經歷了臺灣從威權到民主的轉變,參與了現代醫學科技的起飛,體驗了電腦與網路世界的出現,目睹了人類基因體定序的完成,在這樣的背景下,謝教授走過了40年的醫療、教育、研究與藝術生涯。

他有「唐吉柯德」大戰風車巨人的傻氣與執著
繼承父志,從迎接生命的婦產科開始,謝教授為臺灣婦產科學開創了新局,拯救許多高危險的孕婦與胎兒,也讓許多新生命免於先天性殘障之苦。經由創立臺灣醫用超音波學會,推廣超音波醫學,讓臺灣所有醫生有可以透視人體的第三隻眼睛,整個臺灣的醫學因此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上醫醫國」是謝教授的一貫信念,就是「藉由建立一種方法或策略,使某種疾病完全消失或減到最少」,在B型肝炎、唐氏症、地中海貧血、連體嬰…等方面實踐了這個信念,謝教授也因此獲得「國科會研究傑出獎」、「行政院傑出科技人才」的肯定。

他有「達爾文」探尋真理發現演化的邏輯與專注
身為大學教授,謝教授一向認為自己是「教育者為先,次為學者,再次為醫 生」,因此在大學教育、通識教育、研究生教育、醫學教育及公眾教育都不遺餘力。謝教授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都有不同的要領,因材施教,也就是「有教有類」。在臨床醫學浸淫數十年,謝教授深覺基礎科學是醫學的基礎,而生物學必須以「遺傳─發育─演化」為主軸,因此謝教授除自己勤於研讀自然(Nature)與科學(Science)期刊之外,也開設發育生物學,基因體科學…等課程,並致力於推廣果蠅、斑馬魚、線蟲等模式生物於生物醫學研究的應用。五十歲以後,謝教授從醫學院跨足大學,從事跨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在七個不同的系所擔任合聘教授,也成立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系統生物學研 究中心、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生命倫理中心等校級研究單位,成為臺大五年五百億計畫的主力。謝教授認為腦科學將是21世紀的主流,因此自2005年起致力於推動臺灣大學的腦神經科學,先後促成了「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以及「臺大醫院臨床神經醫學與行為中心」的成立,成為臺大發展腦神經科學的鐵三角。








他有「達文西」文藝復興人追求完美的人文特質
經過漫長的醫療、教學與研究生涯,體驗人情世事的無常,謝教授認為還是應該回歸「藝術」與「人文」,謝教授更深切體會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除了自己開設「從現代生物學看人類行為」通識課外,還以策展者(curator)的身份致力於「臺大杜鵑花節藝術祭」的推動。此一藝術祭是以臺大每年三月盛開的杜鵑花為背景舞臺,結合「知識」與「藝術」,使藝術的內容更深刻,也使知識 得以用藝術的形式呈現,自2006年推動至今「臺大杜鵑花節藝術祭」已具雛形。
謝教授多年來勤於筆耕,並藉由電子信件與師生分享自己的理念,也常以塗鴉為樂,至今已有數本書籍及畫冊出版。謝教授將所有的手稿及畫作捐贈給臺大人文庫收藏保存。

謝教授一向認為大學的歷史可以反映整個社會的歷史,而大學的歷史就是所有教師大學生涯的總合。自己雖然只是臺大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微小波瀾,不過能「盡其在我」,把自己臺大生涯的文物加以保存整理也算是為臺大歷史的累積略盡棉薄。......
前往瞭解展覽資訊>>

-TOP-



【電子文庫-SHS環境科學專題】環境荷爾蒙危害-臺灣塑化劑事件

撰文作者|楊子鐸(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所碩士)
特約編輯|李銘杰(國立臺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博研生)

前言
科技發展使生活水準提高,卻也同時帶來了危害。而其所濫用的化學物質,更導致了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到處可見的環境荷爾蒙蹤跡。臺灣今年五月爆發的塑化劑事件即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問題,塑化劑除了對人體有害之外,也間接凸顯了臺灣社會在相關防範體制上的嚴重漏洞。本文將梳理塑化劑事件發展過程,對照學界環境荷爾蒙的研究重點,提出對臺灣社會未來發展可能的省思。

事件起末
今年三月,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一位檢驗人員,在檢驗食品中是否違法摻雜如安非他命等成分時發現可疑異常訊號,詳細分析後,發現摻有受管制的塑化劑 DEHP(Di-(2-ethylhexyl) phthalate,簡稱DEHP)成份。此一物質不應該出現在食物或藥品中,因此衛生署開始展開調查,發現該產品使用的原料優格粉含有DEHP,其來自於金饌生化科技,而最上游原料來自於昱伸公司。昱伸公司製造的食品添加物起雲劑摻有塑化劑DEHP,供應約四十多家食品化工及飲料廠商製作常見的運動飲料、濃縮果汁等等 [1]。自此之後人人自危,並引起國外媒體的高度關注。

事實上,塑化劑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其中最常用來作為塑化劑的化學物質為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s,簡稱PAEs),DEHP即為此類化學物質之一種。研究發現,飲食人類暴露塑化劑最大的來源。日本 [2]及加拿大 [3]食物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食品本身皆受到高低程度不等的塑化劑汙染;另外,也有研究發現造成都是以食物包裝或塑膠容器釋出到食物內 [4],而且可偵測到塑化劑DEHP的存在。除了食物之外,一般塑膠製品、建材、醫療設備中也摻有塑化劑,甚至在人體化妝品、保養品及個人衛生用品中也能發現其蹤跡 [5]。



一般而言,環境中有塑化劑存在難以避免,但若在安全劑量與管制範圍內仍是合法的使用。然而,昱伸公司製造的起雲劑,卻是額外添加DEHP以取代成本高的棕櫚油,因為棕櫚油製成的起雲劑顏色偏黃,而且保存時間較短;相對來看,加入DEHP製成的起雲劑顏色純白,保存時間甚至比棕櫚油製成的起雲劑長達六個月左右,其成本更是比棕櫚油製成的起雲劑便宜五倍以上。自然而然,廠商認為使用這類(DEHP)便宜又有效率的「非法配方」,是可獲取暴利的,因此以成品或半成品的方式賣給中下游客戶。這件事情震撼了社會大眾,多年來我們吃進的食物以及喝的飲料竟然有毒而我們卻渾然不知。

繼續閱讀>>

-TOP-



【化學大未來】彩色世界-從傳統染藝到時尚光電科技

撰文 |張思遠

在漆黑的夜裡,伸手不見五指,這個時候,我們最需要的是甚麼?是打火機?還是手電筒?準確來講,是光。我們所說的「光」,通常是指肉眼能夠辨析的「可見光」,可見光主要來自天然的太陽光以及人造的日光燈,牛頓就曾經利用三稜鏡把穿過的太陽光,折射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可見光,物體本身會對於這七種顏色的光存在著「偏好」,入射光線會被物體選擇性吸收,沒有被吸收的,成為肉眼所覺知的色彩,對光沒有偏好的物體,如果是把大部分的光反射出去,就會呈現白色,如果是被大部分的光穿透過去,就會無色透明,而無差別偏好的物體,會把大量的光吸收進去,因此呈現黑色。也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其實是物體所「厭惡」的。

三稜鏡實驗的逆向操作,可以把七種顏色的光,複合成為白光,但七種顏色的顏料,混合後會得到黑色顏料,出現截然相反的結果,因為兩者運作機制各異。顏料本身並不是光源,只是依靠反射可見光,讓人的肉眼感知到顏色,顏料由於各有所好,因此有不同的顏色,而各有所好的疊加,就是無差別偏好,所以呈現黑色。染料的製作就是運用了相同的原理,可能連製作者自己也不知道。

天然與人工-無機和有機
人類最早的染料分別來自植物、動物以及礦物,都是從大自然直接取得,但並非自然界一切有顏色的物質,都能夠成為染料,有著一身紅色羽毛的火烈鳥,羽毛一經拔下,就仿如火焰熄滅一般,瞬間轉為白色,所以常言道:「摘不到的,往往是最美的。」油畫之所以能夠歷經數百年時間的洗禮,至今仍然不失其風韻,就是顏料性質穩定的緣故,大自然無疑是色彩斑斕,但能夠「據為己有」的並不多。不能使物質牢固著色,也就沒有「染」可言,天然染料普遍存在吸附力不足的問題,導致加工漂染程序的繁複,由於是取材自植物、動物和礦物的關係,天然染料難免會夾帶著原料本身的「特質」,例如草菁味、腥味、重金屬味等等,而且,天然染料的製作往往需要耗用大量原料。

古羅馬時代,居住在地中海地區的腓利基人,從骨螺身上提煉出紫色染料──泰爾紫,這可能是歷史上最昂貴的染料,因為光是漂染一件衣服所使用的染料,就需要大約12,000枚骨螺。由於產量極為稀缺,基本上只有王侯貴族能夠享有,故又稱為「帝王紫」,漂染著紫色的服飾也因此成為權力與地位的象徵。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威廉柏金在一次化學實驗的過程中,意外地合成紫色染料,與天然提取的泰爾紫相較之下,品質純正而且附著力佳,更重要的是,參與反應的原料來源廣泛同時加工過程簡易,從此,紫色染料能夠以更低的成本大量生產,普及應用到平常百姓家。就這樣,一個無心之「得」,燃起了人工合成有機染料的火焰,此後,人類對於有機染料的開發,就有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冒起。







人工合成並不是始於有機染料,其實早在古埃及時期就有利用礦物合成無機顏料的例子,人類使用無機顏料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至石器時代。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不管是有機染料還是無機顏料,在開發以及加工製作上都是偏向物理層面的操作,直到近代,化學技術漸趨成熟,帶動整個染料科學的高速發展。與無機顏料相較之下,有機染料的色彩更加多樣化,色澤亦更為鮮艷奪目,「小黃」的黃,統一採用有機塗料Yellow 83,除了是法律強制規定外,背後也是有科學上的依據。磷光塗料多為無機顏料,無處不在但又容易被忽略,最大的特點就是「夜明」,傳說中的夜明珠,可能就是由磷光物質所構成,磷光塗料常用於電子儀表、樓梯、指示牌等,而在光電領域,發光二極體透過通電方式,激發不同材質的無機螢光粉放射出不同顏色的光,在廣告面板、交通訊號燈以及檳榔攤等都能夠找到LED的?跡。我們所稱的「合成染料」,實際上是僅指人工合成有機染料而言。

合成染料的應用
牛仔褲在發明之初,其主要的銷售對象為淘金工人,為了迎合顧客的需求,在染料的選擇上,採用具有防蟲功效的藍草作為提煉的原料,靛藍也因此成為了牛仔褲的代表色,而自合成靛藍染料面世後,取代了藍草成為牛仔褲漂染的主流,時至今日,牛仔褲有更多的顏色可供選擇,但最經典的,依然是靛藍色。過去英軍制服所使用的紅色染料,是由茜草根所萃取的茜素製作而成,自從合成茜素推出市面後,茜草培植事業便日漸息微。還有更多合成染料替代天然染料的例子,現在市場所銷售的成衣服飾,顏色多樣而且價廉物美,就是使用合成染料的結果,換個角度想,如果單靠種植藍草茜草,染料的生產速度是遠遠跟不上人口膨脹的步伐。


繼續閱讀>>
趕快加入CASE PRESS臉書粉絲團>>

-TOP-



 

【科學人文摘】從台灣到西藏--獅泉河天文台興建紀實
撰文╱李名揚

站在海拔5100公尺的阿里山上,空氣稀薄,一直感覺呼吸不順、心跳急促,行動稍微快一點就氣喘吁吁;然而這裡一年有八個月都是萬里無雲的好天氣,對天文學家來說,這真是夢寐以求的寶地!

這裡不是台灣的「阿里山」,而是距離台灣4000公里的中國西藏自治區轄下「阿里」地區的高「山」,距離阿里的首府獅泉河鎮大約20公里。台灣大學物理系與天文所教授孫維新在這裡建造了第一座天文台,預計明年可以正式開始觀測。《科學人》特派記者李名揚及郭雅欣在8月前往西藏,見證獅泉河天文台架設望遠鏡的重要一刻。

掌握先機,展望未來

西藏共分為七個地區,阿里是最西邊、最荒涼的一個,30萬平方公里(比八個台灣還大)的土地上僅有八萬人口。荒涼的原因是該處平均海拔高達4500公尺,加上乾旱少雨,因而不適人居。卻也是這兩個原因,讓這裡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評選為最適合建造天文台的地點,認為這裡有機會與夏威夷及智利的高山媲美。

中國為了和世界天文學界競爭,有意透過國際合作興建口徑10公尺以上的大型望遠鏡,因此國家天文台於2004年7月在西藏拉薩舉行了「中國西部天文選址國際研討會」,宣佈選出新疆卡拉蘇和西藏阿里地區的物瑪,做為未來建造大型望遠鏡的候選位址。當時還是中央大學天文所副教授的孫維新應邀參加了這場會議,聽完簡報,他開始思考:「我,我們台灣,可以在這場科學盛宴中扮演什麼角色?」






圖片來源:【科學人】


他從幾個方向來考慮:首先,台灣目前最好的天文望遠鏡位於鹿林山上,是全台觀測條件最好的地方,海拔2800公尺,一年之中大約有一半是晴夜;相較之下,青藏高原的觀測條件遠勝於台灣,只要擺放一架專業望遠鏡,口徑不必太大,就可以獲得一些有趣的科學成果。另外由於青藏高原的生活條件極差,不適合台灣科研人員長駐,且距離台灣極遠,往返曠日費時,因此必須透過網路遠距操控望遠鏡,而那裡又缺乏各種基礎設施,正可藉機發展完整的遠距觀測能力。
前往【科學人】繼續閱讀>>

-TOP-

going to CASE PRESS...... going to開放式課程影音平台 going to高瞻教學資源平台 going to Megichem魔幻化境 going to 科文整合人才培育 going to 教育部人才培育 going to 高中科學班
 
國立台灣大學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Center for Advanc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Tel:(02)3366-2801/Fax:(02)3366-2805
E-mail:ntucase@ntu.edu.tw
 
going to CAS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