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發行人:石正人 總編輯:劉錕 (liukwen@gmail.com) 執行編輯:乃育昕 美術編輯:黃稑焜 網路管理:徐培修 訂閱本報
系主任的話 | 朱爺爺專欄 | 實驗室動態 | 系友專訪 | 系上活動 | 研究生ㄞˊ

系主任的話

親愛的老師及昆蟲之友:
天歲漸寒,隨著冬至的到來,昆蟲們也開始收拾家當準備過年了!
電子報開辦至今,已經發行三期了,隨著大家的傳播及陳秋男老師提供數屆的系友通訊資料,使得本報讀者越來越多。電子報郵寄名單負責人由碩士班一年級徐培修(b92612011@ntu.edu.tw)負責。感謝他的辛勞與努力,目前已經收集數百份的郵寄名單,如果你有新的訂閱者,敬請與他或與系辦公室連秀卿小姐(hclien@ntu.edu.tw)聯絡。
每週一蟲的展出,已經順利推出。首次由碩士班學生方祺群介紹台灣的鍬行蟲,除了有漂亮的標本外,也搭配簡單的解說文字。下星期,將由碩士班一年級蔣宜弦同學擔綱演出,他預計要介紹台灣的螳螂,敬請大家拭目以待。也希望我昆蟲人能批評指教,希望這個櫥窗能持續打開很多人通往昆蟲之路。
前幾天,我接到連秀美系友的信,附帶寄贈一本新書《蚊子博士連日清-抗瘧大師的傳奇一生》看完後,受益良多,特地推薦給您。連秀美系友於書中道出他與父親牴犢情深的一面。二位傑出系友,台大朱耀沂老師及長榮大學陳錦生校長,分別為該書寫序,增添不少風采。連博士也同時被自由時報選為星期風雲人物。他雖非系友,但是對本系的愛護與貢獻,並不亞於系友。直到今日,他還常常受吳文哲老師之邀,到系為學生們上課解惑!連博士足以稱得上系友之父,我們以他為榮。
今年,是洪淑彬教授逝世滿一週年,洪老師家屬感於洪老師對莘莘學子之關懷及對本系之情誼,慨捐新台幣一百萬元作為傑出論文獎學金,鼓勵本系學生發表論文。今年度洪淑彬教授傑出論文獎分別由博士班楊景程及碩士班林嵩翰二位同學榮獲本獎學金各新台幣一萬元整。
明年,是台大建校八十週年,我們預定邀請各位系友回系,為台大慶祝八十大壽,也為系上師生打氣。敬請大家告知失聯系友,以便建立聯絡管道,屆時希望大家共襄盛舉。如果你對系友會的舉辦有任何意見或建議,敬請與我聯絡!直此歲末,謹向您拜早年! 敬祝

新年快樂

正人 敬上 2007/12/30

朱爺爺專欄 / 大航海時代的蜚蠊 朱耀沂老師

蜚蠊是常在人身邊走動、目標顯著的昆蟲,因此早在公元前三百年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所撰的《動物誌》中,就出現有關蜚蠊的記錄。而以撰寫《自然體系》(Naturae Systema)建立現行動物分類命名方式而著名的林奈,在1758年該書第十版中,以Blatta為屬名記載了以下九種蜚蠊:B. giganteaB. aegyptiacaB. surinamensisB. americanaB. niveaB. africanusB. orientalisB. lapponicaB. oblongata。我們所熟知的德國蜚蠊B. germanica,並未列名其中。B. germanica直到1767年出版的第十二版中才出現。
上述十種蜚蠊中,除B. giganteaB. niveaB. oblongata三種外,其他七種都是根據採集地點,亦即寄出標本的地名而命名,這些地名並不代表該蜚蠊的原產地。例如B. americanaB. germanica即現在我們所講的美國蜚蠊、德國蜚蠊,日後的研究也證實牠們的原產地在非洲;牠們是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開啟的大航海時代,搭上探險船、海盜船、香料船,甚至奴隸船等,擴大牠們的分佈範圍。如前所述的一些非洲原產地的蜚蠊搭上奴隸船先到新大陸,然後再搭上運送砂糖、煙草的船到歐洲。
德國蜚蠊是在1620年從北非跟著第一批到北美的移民搭上五月花號(Mayflower)偷渡到美國的,之後再搭上來往北美、歐洲的船來到歐洲。除了利用船舶進行海上的遷移外,蜚蠊更靠著馬車等交通工具在陸地上擴大了分布範圍。大大小小的戰爭更是蜚蠊分散的大好時機,隨著軍用物資的搬運、士兵的進軍、撤退或凱旋,蜚蠊迅速擴張牠的分布。如在十八世紀的七年戰爭後,德國蜚蠊廣泛分布於參戰國之間,因而在戰後德國人把牠叫做露西亞蜚蠊,俄國人稱牠為布魯斯蜚蠊,互相掛上敵國的國名,藉蜚蠊而相譏,蜚蠊何其無辜!
1854年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以南丁格爾(F. Nightingale,1820~1910)致力於建立戰地醫院衛生管理制度而有名,英國雖於1856年獲得最後的勝利,但戰爭其間還是讓德國蜚蠊順利登陸英國。如前文所述,蜚蠊本是熱帶性昆蟲,由於十七、十八世紀的航海皆靠速度甚慢的帆船,一進入熱帶地區,由於溫度升高常引起船內蜚蠊大發生。據探險家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1728~1779)的航海記錄,在他第三次大航海(1776~1779)行經南太平洋海域時,船上曾有東洋蜚蠊和德國蜚廉的大發生。他記載道:「當帆船上帆略微鬆開時,成千上萬隻蜚蠊掉落甲板。尤其晚上,晝伏夜出的蜚蠊成群爬行的聲音往往讓人不能入睡。」
其實位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臺灣,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1626年在台南建造熱蘭遮城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東洋艦隊司令偉斯(Gerard F. de With)在該年11月5日向總公司提出的報告中,有如下一段:「在我們居住的沙地上需要加蓋兩、三棟防火性的倉庫,由於目前的倉庫不能收容所有的貨物,致使不少堆積在外的貨物,容易受到蜚蠊的食害」。這是目前我們所知西歐人最早有關台灣產昆蟲的記載。(本文版權屬作者所有請勿轉載!)(劉錕 攝)

實驗室動態 / 專志於一事 陳秋男老師

(編註:陳秋男老師將於本月自系上退休,故本期特別轉載陳老師於日前所發表的文章,與各位系友分享。)

一、 開場白
有人說「人生的歷程是,三十歲以前看學歷,三十歲以後看經歷,五十歲以後看病歷。」,我頗有同感。但要緊的是要「歷事鍊心」。人生是分段學習的歷程,能事事用心,迴光返照,便有所得,而只要能「得理安心、心安理得」,則「細推物理應行樂,何用浮名伴此生」(註:物理即事物之常理)。告訴你一個秘密:人一出生,所有的言行、舉止、思想、念頭,都有「自動錄影存檔」,永遠累積,讓你時常放映給自己玩味,像看電影一般,「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善惡無聊」統統都有。
我這前半生,真正所做的事只有台灣的作物保護一事,是「身不由己」的偶然(chance)或命定的必然(necessity)不得而知。在這世界的關係網絡中,世事都是牽連決定的,人只能在情境中作抉擇,不管怎麼說,我的命好,隨緣任運就好。信不信由你,我在1953~54(國小4~5年級)就在做作物保護工作。先父任職玉井糖廠的楠西鄉原料區,週末、暑期常帶我到甘蔗園協助丈量蔗作面積、剪除甘蔗葉燒病病葉及測量糖分等工作,我樂在其中。

二、 學行歷程
高中為升大學,我選擇乙組,想唸外文系,畢業當英文老師。到要報名大專聯考,先父只叮嚀一句話「為什麼不唸植物病蟲害或唸漁業?」(我祖父那一代是養虱目魚的)。從此改變了一生。1961年僥倖地(偶然)考上了台大植病系昆蟲組,走向了人生的必然。1969年9月出國進修,主修經濟昆蟲,副修植物病理與動物生態學。1973年2月「台灣植物保護中心」主任孫雲沛博士,為徵才到伊利諾大學來會晤,決定聘任回台,立即趕寫博士論文。1973年8月通過美國伊利諾大學昆蟲學系的學位口試,10月9日回到農復會的台灣植物保護中心報到,真所謂「來得早不如來得巧」,而「機會偏愛有準備的人」,就是這麼幸運。
在植保中心「學以致用」的磨練九年,之後因緣際會地轉任農發會、農委會學習行政管理十四年,爾後於1997年(已屆看病歷階段)轉進母系「悟(誤)人子弟」又十載,天天學習,「只知事逐眼前過,不覺老從頭上來」,再回想,真是「事如春夢了無痕」。雖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其實也只是留在「時間」沙灘上的腳印而已!閣下同意嗎?

三、 心得分享
1. 學以致用
凡所學必有所用,我把所學的皆用於研究、行政、教書及待人接物上。學習貴在「學而時習之」,要學習也要發問,問別人、問自己或向大自然發問(試驗、研究),且要「溫故而知新」,溫習已知,更求新知,「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若能長一智即「得理安心」。應用科學一定要「得理安心」,「理」如物理、生理、病理、毒理、藥理、管理…,比比皆是。「事無理不成,理無事不顯」,凡事必有理,理須解悟,事須漸修,理須在歷事中解悟,解行並重才能證悟。事成則「得理安心」,事不成也知原因為何,下次改進,也就「心安理得」了。要「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尼采如是說)。先know-why才知know-how。
「學貴專精,一門深入」是不錯,但到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會一籌莫展,所謂「學然後知不足,教而後知困,用而後知窮」,才相信「當專家似乎是很得意的事,其實是很不得已的事」。我認為應「專精、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再博學」,以專精為博學的基礎,以博學來強化專精,形成回饋環(Feedback loop),才能使學問增進(螺旋式的上進),是終生學習的要領,閣下以為然否?
2. IPM心得
專業的「有害生物整合管理」,一向聚焦在Pest biology(體內生物學)、Pest ecology(體外生物學,即生態學)及Technology部分。但從宏觀管理的角度來看,應更強調Policy (Politics)、Environmental ecology 及Socio-economics,即完整的PEST四個面向。作物保護為作物經營管理的重要一環。而作物生產力之提高,有賴六大因素,即資源(Local的土地、水、氣候及生物多樣性)、勞力、資本、科技、資訊及管理,前五項的最佳利用均有賴管理。依據管理科學,管理是經由企劃(或規劃Planning)、組織(Organizing)、領導(Leading)及控制(Controlling)的不斷決策過程,以融洽整合應用有形資源(人力、財力、物力)與無形資源(資訊、科技、專利、商標、法規),以有效達成事業目標。所以應確定目標,俾能做好績效評鑑與目標管理是IPM的要件。IPM有立即目標,即控制pests在所設定的經濟上能容忍的受害水平(EIL)之下;有即期目標,即確保一期作物之產量與品質之穩定與食用安全,另有附加目標,即使防治措施對人畜野生動植物及環境品質之負面影響降至最低。IPM還應設定遠程目標(或願景),以達成經濟利益、社會大眾利益及生態保育三者的最大綜合效益,邁向永續經營的目的。
由此觀之,IPM應同時關注四大思維即系統思維、生態思維、社經思維及管理思維。「要整合微觀化約(Reductionism)及全觀總合(Holism)的研究結果」(喬治亞大學生態研究所主任Prof. E. P. Odum所言)。史丹佛大學生物系教授Schneider,S.H.也說;「…… 我們顯然需要大量獲取各種不同(時空)尺度的研究結果,來避免認知上的膚淺,需要綜合眾多研究方法來迎接現實世界各種問題的挑戰。」誠然值得研究與教育同仁深思。要解決IPM問題,不但要深入Cell biology、Molecular biology、Genomic biology,更要有個體生理行為生態、Population ecology、Community、Ecosystem,甚至Regional ecology 等知識的整合,才能有效滿足「IPM服務社會人群」的要求。

3. 服務報恩
有知識才有服務人群的能力,服務人群即是知識的責任,服務即是感恩與報恩。要感念「人人為我」的恩情,以「我為人人」的態度去報恩。所謂服務,其實也只是為自己安心而做而已。服務要有成,其實都是靠眾人協助,「因緣和合具足」而成的,「因緣和合」是必要條件,「具足」是充分(Sufficient)條件。在人生歷程與人相處或同事,以「和為貴」、「廣結善緣」才是上策。對別人好即是對自己好,為難別人即是跟自己過意不去,所謂的「庸人自擾」而已。我很慶幸一生都能與人「和睦相處」,這也是「命好」吧!感恩不盡!

4. 何處安心?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無處安心心自安」,凡事只要能一心一意,活在當下,「事來心始現,事去心隨空」,則恬淡隨緣,日子好過。您說是嗎?

四、 退休即轉學
齊克果說人生有三階段,即唯美生活、倫理生活及宗教生活三階段。許多親戚、同事、朋友,甚至連台大醫師、護士(我最近三年三度住進台大醫院)都問我,「退休後要做什麼?有沒有規劃?人生至少還有二十年喔!」,我說「我要轉學了!」「啊!轉到私立大學去嗎?」「不是啦!我要轉學佛法啦!」。「假我二十年以學佛」,專志於一事,庶幾人生無憾,則於願足矣!其實佛法只是佛陀的教育方法,其中有世間法(科學的)、哲學及各種離苦得樂的方法,這些內容基本上就是要「叫醒夢中人」而已。既知下半生也要「專志於一事」,則應精進。謹恭錄《普賢菩薩警策文》與大家共勉: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系友專訪 / 台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 - 吳怡欣館長

本次專訪為電子系刊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傑出系友,也就是目前台北市立動物園昆蟲館館長 吳怡欣;當我們踏進動物園找到昆蟲館時,發現昆蟲館並不像其他展示館一樣如此突兀,取而代之的是昆蟲館像一座大門,一座進入大自然、進入昆蟲世界的大門! 位於山谷之中的昆蟲館 (不是系館喔!) 容於自然,就像過客一樣不留下痕跡,但是又讓人能對於昆蟲的生態環境一目了然,淡淡的透露出昆蟲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這整個館的建築巧思均成於館長及其所帶領的團隊。
當館長跟我們介紹整個昆蟲館建館構思時,其中令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昆蟲館前的生態池,館長說:你們一定覺得為什麼生態池的水位那麼低,其實我們也可以”人工放水”呀!但是我們就是要讓大家了解,因為現在是枯水期,就是會沒有水,這就是季節的變化,這就是生態。甚麼樣的環境會造就甚麼樣的昆蟲相,這也是館長經營昆蟲館的精神之一。
事實上館長目前仍在本系進修博士學位 (嚴格說起來我們可以稱呼她學姊喔!),而她所研究的題目與昆蟲保育生物學相關,對於昆蟲館館長來說,正是恰當的學以致用。在訪問之中,我們的系友都會不經意的問起訪問過誰,而在得知之前訪談的主角後都驚訝的說自己微不足道,在這些傑出的系友之中,最讓人映像深刻的,應該就是他們的謙和有禮吧!也或許,如此的謙虛造就了他們了不起的成就。在這短暫的訪問之中,筆者深深相信吳館長在其位必能發揮所長,讓大家對昆蟲的想法不再囿限於咬人的蚊子、亂跑的蟑螂或是誤會蜘蛛也是昆蟲,而是讓昆蟲教育更能深入人心!

系上活動

系學會1月份活動預告
1月4日 期末社員大會 - 很快的一個學期就要過了,大家一起努力期末考囉!

系學會12月份活動精采回顧
火鍋大會 / 熱呼呼、燒燙燙的火鍋配上清涼涼、冷冰冰的飲料,暨開學以來又再掀起一陣波濤。
湯圓晚會 / 由大一主導的湯圓晚會在熱情的掌聲中完美收場,熱騰騰的湯圓以及吃不完的零食山和非凡的表演,讓觀眾們看的手舞足蹈,聽的餘音繞樑,吃的稀哩呼嚕,各各叫好,讓我們一同回顧吧!

演講公告(中非大樓104教室)
8 Jan. 2008
講員:蔡宜君 博士候選人 (10:10 – 11:00 am)
講題:In vitro propagation of a microsporidian isolate from yellow butterfly Eurema blanda
講員:陳韻如 博士候選人 (11:10 – 12:00 pm)
講題:The role of two MaviMNPV deficient genes, fgf and odv-e66, on the MaviMNPV to its heterologous cells
15 Jan. 2008
講座:李昭揚 教授 馬來西亞 理科大學生物系 (11:10 – 12:00 pm)
講題: Perspective in termite management in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in Malaysia

...完整講座公告

世界昆蟲大會(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ntomology)將於2008年暑假於南非召開,欲結伴參加的系友們,請洽黃榮男老師

研究生ㄞˊ

旅行的意義 劉耘

由於電子報的研究生專欄要我們寫一篇關於自己的故事,我開始思索平常的興趣和休閒生活,可悲的我居然想不到任何的故事可以與大家分享。回想我的生活一直以來都是過得平淡無奇,上課下課上班下班,沒事的時候窩在家裡當個阿宅,頂多也只是跟同學同事吃飯唱唱歌,每天的早餐只要有買來吃的話都是同樣的菜色火腿蛋土司+冰奶茶,就連男朋友也是當初的那個十幾年始終如一呀,也許是我不喜歡改變,不喜歡改變生活方式後調適的過程,所以才會這麼宅。
唯一的變化就是旅遊吧,我喜歡旅遊每年大概會安排幾次國內或國外的行程,最近的一次是今年的八月,自助旅行去了加州,雖然只有去10天安排的景點也不是很多,但是也足夠讓我開了眼界,社區、街道、球場、購物中心,都跟亞洲地區的風格差很多,映像最深刻的就是賭城拉斯維加斯,那裡真的是不折不扣的不夜城,可能是因為位於沙漠地區白天太熱,當夜幕低垂氣溫宜人後繁華夜生活才要開始活絡,光是各家飯店的主題建築就夠逛到腿軟,還有各式各樣的秀可以任君選擇,不過想要看秀荷包就會大失血囉,以當時我的財力挑了一場太陽馬戲團在Bellagio的「O」,整場的表演是以水為主,當然表演的舞台就是以水池所搭建而成的,所以舞台的設計及布景的快速變換是整場秀的靈魂,舞者時而在水中靈活的移動時而看似在水面奔跑,搭配空中高難度的花式跳水,讓人嘆為觀止,若沒有親眼看過是無法體驗那種震撼與感動。
在我平淡的生活裡,旅遊是讓我調劑身心最好的方式,去不同的地方或跟不同的人去旅行,每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不僅能連絡感情,最重要的還是能放鬆緊張的心情,得到適度的休息與放鬆後,才能再次衝刺,各位不妨趁著即將到來的假期也好好安排旅遊活動吧。

我的部落生活 陳盈丞
大一懵懂無知的時候,一直覺得自己應該替這個社會有所貢獻,於是參加了山地文化服務社,希望能走入部落,將自己能給的資源帶入部落。如此簡單的想法,讓我投入大地的擁抱和爽朗的原住民懷抱內。
開始了我在部落裡的生活:
第一次拜訪的部落---清流部落,清流部落居民均屬泰雅族亞族賽德克族群(Se-edeq)。
清流部落位於南投縣仁愛鄉西方,東接中原、眉原部落及蕙蓀林場,西鄰國姓鄉梅林社區,眉原溪及北港溪所環繞,北方有眉原山坐鎮,是一個封閉、獨立、嫻靜的村落。正如他名,他帶給我心靈上的平靜。冬天的清流是一團迷霧,看不清卻又走的近,小朋友穿插其中,偶爾帶給我驚喜,有時卻帶給我溫暖,沒有煩惱,沒有羈絆,我僅知道自己深處清流部落。
對我印象最深的一個部落---法治武界部落,武界部落居民屬布農族卓社群,是台灣布農族部落中最北端的一支。
位在南投縣仁愛鄉深山裡的法治武界部落,部落東為武界水庫,西為武界林道,為濁水溪流域,境內有法治國小,是一個渾然天成的部落。第一次到法治,就感覺到他們的熱情,小朋友的不怕生,讓我不知不覺地愛上這裡,彷彿我就是法治村民。
第二次自己當課輔隊的隊長,再度來到了法治,不知怎麼搞的,竟有一種人事皆非的感覺。或許是真的還不夠認識法治,還是其實我只是區區的一個外人,
這也是我想要繼續在法治出隊的原因之一。
也許前往法治的路崎嶇;也許法治並不是真的漂亮,但法治給我的感覺卻是我不能言喻的。一種曾經的熟悉感,讓我對這次出隊充滿了期待,也是一種渴望,想回到法治的懷抱。
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逝去;看著隊員一點一點的進步;法治也一幕一幕的清晰,我的心卻怎麼放也放不下,我們真的能夠帶給村民們想要的東西,還是只是一般的過客,這個問題一直存在我心理,不敢去想。
直到踏到法治那一瞬間,我一切都想開了。
村民們的熱情;小朋友的天真,法治的面紗一層層地揭開。
我是他們的朋友,一個道道地地的朋友。
或許我能作的不多,但這就是一份心意,什麼都不用說,一抹微笑就能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