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本期目次分隔線
118
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
活動報導
館藏導覽
item01
電影海報圖
分隔線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主題書展】臺灣原住民族文學

content-1-2-img

臺灣原住民族因為沒有文字,長久以來依賴口耳相傳,將歷代的神話、傳說與歌謠等內容流傳保存下來,荷西時期後,雖有羅馬拼音、漢字以及日語假名可借用,但仍未成為能普遍使用的文字系統,嚴格定義之下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學,一般認為在1980年代後才逐漸形成。

這樣的轉折,與1970年代臺灣退出聯合國後,一連串的本土化運動有關,本土意識崛起鬆動了原來的威權體制,開始肯定多元價值。臺灣主體意識也在文化層面上展開深遠的影響,歷史方面,專家學者重新評價臺灣與南島海洋的關係,漸漸擺脫以身為中國史為主的邊陲立場,17世紀以來,臺灣不僅面對了荷蘭、西班牙、漢移民和日本人,也「發現」了臺灣原住民。

大環境的變化,是1980年代起臺灣原住民主體自覺、部落復振與文學創作的背景。但對原住民而言,沒有有效的書寫系統,創作不易交流,經過多方考量與嘗試,漢語的使用成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啟航的重要工具。從早期的陳英雄、拓拔斯‧塔瑪匹瑪、夏曼‧藍波安、莫那能、瓦歷斯‧諾幹,到後來的亞榮隆‧撒可努、巴代和更年輕世代的作家,經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努力,有越來越多的原住民加入創作行列,題材也更加寬廣多變,他們的作品不但由知名出版社出版,也有多部英、日、韓文等譯作問世,為整體臺灣文學注入全新的生命與活力。

本次書展以「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為題,期盼和讀者分享臺灣原住民作家們筆下們獨特的人生經驗和思想情感,展期自2018年8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歡迎大家一同來感受何謂「臺灣原住民文學」……

點此觀看內文與書單。

展出時間:2018年8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回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原圖中心2018年7-9月「館藏導覽」徵稿

content-1-1-img

原圖中心為鼓勵讀者使用中心資源,並增加「館藏導覽」專欄文章的多元性,開辦館藏導覽徵稿,歡迎對原住民族議題、閱讀與寫作有興趣之讀者,一起加入原圖中心的開卷者行列,並領取專屬獎勵!

2018年7-9月的館藏導覽徵稿的書單已經出爐(點此看徵稿書單),歡迎有興趣投稿的讀者於於 9/19(三)之前,以標題「原圖中心館藏導覽投稿_您的姓名」,將稿件寄至本中心信箱:ntutiprc@ntu.edu.tw。

點此觀看詳細辦法

回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他者視線下的地方美感──大英博物館藏臺灣文物》新書分享會

content-1-1-img

舉世聞名的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因緣際會地收藏了大約370件早期臺灣文物,其中絕大多數是原住民的物品。這些藏品難得地留存了珍貴的過去物質生活訊息,也呼應了早期臺灣與西方接觸互動的片段歷史。人類學者胡家瑜教授和歐尼基(Niki Alsford)博士特別精選了其中的165件文物,進行入藏歷史脈絡解說和圖像介紹,期盼這些保存在遙遠他方的文化遺產,與臺灣社會重新連結。

透過本書,讀者不僅可以一窺他者目光凝視下臺灣多元文化的精彩和美麗,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和力量,也能掌握跨文化採集背後複雜交錯的歷史脈絡和動力,進一歩思考文化遺產如何在當代社會活化應用的課題。

時間:2018年9月12日(三)15:00-16:30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主講人:胡家瑜(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歐尼基(Niki Alsford)(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副教授)、童元昭(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主辦單位:臺大出版中心

本活動無需報名,歡迎自由參加!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臺灣大學原聲帶社第23屆年祭──途中

#

圖、文/原聲帶社

每年,原聲帶社不定期地舉辦「年祭」,年祭不同於成果發表,其籌備期往往長達半年,必須透過各部門的仔細溝通、合作,才能在當天完整呈現。而透過辦理不同主題的年祭,促使參與的社員在過程中思考、沉澱並進而成長,是原聲帶社每年辦理年祭的核心。本屆(107年度第23屆)原聲帶社年祭的主軸為「途中」,不同於過去絕大多數的年祭以探訪部落,並學習該部落的文化、祭儀與歌舞為主題,「途中」是以各成員自身的背景連結,希望透過年祭的機會回到家,探詢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故事。「途中」像是勉勵所有仍在尋找自身的青年,「所有人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而這條路沒有終點,所到任何一處皆是途中。」

本屆「途中」年祭,由下午的靜態展,晚間的動態展與最後的會後大會舞組成一日的活動。靜態展自下午開始舉行,當天艷陽高照、空氣悶熱,但仍不減參展人與觀者的興致,話語聲此起彼落,隨處可見口沫橫飛與細心聆聽的身影。呼應本次「途中」的主題,參展社員透過靜態的展示表達個別對部落、家族乃至於個人在傳統文化追索的過程,展出的主題多元而豐富,包含家族史、族譜與家族故事、部落議題呈現、傳統服飾及意義以及傳統技藝與母語的學習歷程。展示內容顯示了參展社員的用心及其對自身文化的不輟追尋。各參展人透過展板分享自己在年祭過程中發現的故事、以及想要訴說的感動……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國史館演講:臺灣與環南海區域的早期互動:南島玉路建立與影響

#

主講︱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2018年7月19日14:00—16:00
地點︱國史館

文/布朗

許多考古遺址顯示,臺灣是南島語族的原鄉,而考古學家劉益昌老師認為早在四千多年前,臺灣的原住民就以玉器為輸出品在東南亞地區進行貿易交換。國史館2018年7月19日的原住民族史系列專題,邀請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劉益昌老師主講其多年的研究,以「臺灣與環南海區域的早期互動:南島玉路建立與影響」為題。

劉老師在1980年代,與其師宋文薰先生在卑南遺址挖掘曾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玉器,且自1990年代以來,發現至少4個以上的大型玉器製作的考古遺址。臺灣製造這麼多的玉,究竟是當時的人極度愛玉?或者是當時有其他處理玉的方式?劉老師認為這其中大有問題。而綜覽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群身上的裝飾品,包含玻璃珠、瑪瑙、貝珠等,卻無玉器,臺灣原住民甚至不認識玉器,那麼,玉器消失到哪裡了?而這些披掛在身上的外來品又是從何而來?劉老師意識到,或許,臺灣原住民身上所披掛的飾品和「玉」的消失脫不了關係。而排灣族為何是臺灣唯一一個貴族制度的社會?我們今日看見的臺灣原住民族群社會內涵是如何形成?「玉器」在臺灣所扮演的角色為何?經過30年的關注與研究,本次講題劉老師以玉器為核心探討東臺灣以及環南海海域人群的互動與交流……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電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本書封面圖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陳大璞導演;風尚國際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7

文/JT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Turn Around)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臺灣電影,劇情描述自高雄師範大學畢業的王政忠老師到南投縣中寮鄉縣立爽文國中擔任實習教師,因無法忍受偏鄉落後的教學環境、資源以及毫無法紀的學生,亟欲調職回到市區學校。而考績分數影響了是否能夠申請調職一事,王政忠老師隨即嘗試各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甚至帶著素質良莠不齊的國樂社學生參加縣立比賽,只為了提高自己的考績,以申請調職。
1999年9月21日凌晨,南投縣集集鎮發生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當時正在金門服役的王政忠老師於震後回到中寮鄉,看到滿目瘡痍的景象,震驚不已。學生們看到他,徬徨地哭著問:「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王政忠老師聽到後心生感觸,想起自己當年在最困苦無助的時候,是老師適時地拉了他一把,給予他極大的幫助,並鼓勵他出了社會之後,要用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溫暖的記憶,從這裡出發:一青妙的臺灣東海岸

本書封面圖 《溫暖的記憶,從這裡出發:一青妙的臺灣東海岸》
一青妙著,張雅婷譯;聯經,2017

文/吳均上

本書是臺日混血作家一青妙(Hitoto Tae)於2017年出版的著作。作者一青妙出生於臺灣臺北市,十一歲時遷居日本,自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畢業後便於日本從事牙醫工作,同時她也致力於演藝事業,曾擔任舞臺劇演員、配音員。一青妙的父親是昔日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的基隆顏家長男顏惠民,家族經營基隆九份金礦。母親一青和枝出生於日本石川縣中能登町,妹妹則是歌手一青窈。一青妙對於臺日之間的文化交流貢獻良多,可謂不遺餘力,她的上一本著作《我的臺南:一青妙的府城紀行》(2015),讓日本人認識「魅力不輸臺北」的不一樣的臺灣,更獲臺南市長賴清德親自頒發親善大使聘書,為臺南市的第一位親善大使。
作者一青妙原名顏妙,因她的父親在她青少女時期即過世,因而改從母姓。這一次,她從父親老家顏家所在的基隆市出發,展開一場尋根之旅,寫下家族史,再一路往東行,實地走訪許多日本人不甚熟悉的臺灣東海岸,在旅行過程中記錄下親眼所見、所感的心情點滴,分享美景與美食,同時探尋著歷史軌跡與脈絡,今昔相比,看見了時間的烙印……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兩本乾隆末期臺灣邊區開發及族群研究的古地圖史料書介紹

本書封面圖 《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主編,李文良等解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解讀》
葉高華編,蘇峯楠地圖繪製;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7

文/廖偉辰

《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解讀》與《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是近年來所出版兩本關於乾隆末期臺灣邊區開發史和族群史研究的重要古地圖史料。
依照地理學者的定義,地圖是對周圍環境的一種圖式呈現,是一種將地表或空間資訊,透過一套簡化系統和符號工具載入儲存媒介,以便將真實世界轉譯成圖像給讀者的一種工具,而「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與「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依照學者夏黎明的定義,可以說是一種「主題地圖」,主題地圖是指範圍涵蓋某一地區全部的領域,但內容上則強調某一、二項地表現象,其餘僅繪出與此一、二項特定現象較為相關的部分的地圖。
既然「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與「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是屬於主題地圖,那麼它們的焦點在何處呢?其重點都在描繪「番界」及其周邊地區,那麼,番界又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它是一條沿著臺灣近山丘陵,由政府所劃定的一條區隔漢人和原住民族群的人文界線,也可說是當時的「邊界」或是「國界」……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Indigenous Peoples Museum Network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s://www.aam-us.org/professional-networks/indigenous-peoples-museum-network/
整理:諸長瑾

原住民族博物館聯網(舊名: 美國原住民和博物館合作聯網)為博物館專業人員與原住民族提供一個溝通管道,經由各種形式具有包容性的對話論壇,讓彼此之間就原住民與博物館相關問題得以達到共識。討論問題可以包括歷史和人權的解讀,促進區域方案的推行,以及提升領導技能來圓滿解決由博物館專業身分的原住民所帶來的挑戰。原住民族博物館聯網既支持博物館與原住民族的合作也支持具有原住民身分的博物館專業人員的參與。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s://www.atayal.ntpc.gov.tw/index.php
整理:吳慈恩

新北市政府為落實族群發展,保存烏來泰雅傳統文化,在1990年代由烏來區前故區長米腊‧瓦旦先生與曾任縣議員的張金榮先生等地方人士積極爭取下,於尤清縣長支持同意下開始進行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之規劃評估工作。除了希望該館能具備展示、典藏、研究與教育等多方面功能,更能肩負烏來社區文化產業發展、環境維護、觀光品質提昇等公共責任,在眾人的努力下,終得於2005年開館營運。
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展示內容除傳統泰雅歷史文化與生活器物資料展示外,更包含整個烏來地區的自然生態與文化資源,擴及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結合部落帶動原住民文化觀光發展。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10
circle 旭日初昇──嘉義史前文化展
circle 織.女──武玉玲、林介文聯展
circle 【展覽】臺東設計展Taitung Design EXPO 18’ |【 巢.流 】原創,青創 FLOWING Nest
circle 【主題書展】臺灣原住民族文學
circle 「向著月光湧動的方向,洄游著」 杜瓦克.都耀 × 陳淑燕創作展 藝術講座:〈和自然起舞〉的創作分享及「藍染」體驗活動
circle 「2018原住民族日系列活動」山海琴原SENAY──臺灣原住民交響樂發表會
circle 用筆來唱歌──台灣原住民文學與我
circle 2018原住民族教育巡迴論壇(北北桃竹苗場次)
circle 玩聚場【 布拉瑞揚舞團「《勇者》、《漂亮漂亮》選粹/Warriors & Colors」】
circle 他者,凝視:《他者視線下的地方美感──大英博物館藏臺灣文物》新書分享會
circle 聖化與愛──小林歷史文化與重建的核心
circle 第二屆土坂mlajeveq學術研討會
circle 107年度全國原住民族大專學生公共議題菁英領袖營
circle 107年第9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論壇
circle 魯凱傳統刺繡文創課程
回本期目次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