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本期目次分隔線
114
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
活動報導
館藏導覽
item01
電影海報圖
分隔線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主題書展】重訪伊能嘉矩

content-1-2-img

集人類學、民族學與歷史學家等身分於一身的伊能嘉矩,是歷來臺灣學者公認的臺灣研究先驅。日治初期,伊能嘉矩隨著日本政府來臺從事人類學研究,以臺灣總督府下層官員的身份,展開「臺灣人類學」研究計畫,調查全島原住民,並提出了全島原住民族群分類體系,打破以往在清政府撫番時所做生番、熟番的劃分。

歷史學家楊雲萍曾說:「『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的『日影』的映照。」日治時期曾經是臺灣通的伊能嘉矩,是近代臺灣的先行者。在臺短短的十年期間,先後出版了《臺灣蕃人事情》、《臺灣志》、以及《臺灣蕃政志》等重要著作。1906年返鄉後,伊能嘉矩仍持續進行臺灣研究,1925年因病過世,過世後三年,在其弟子奔走下完成巨作《臺灣文化志》的出版,也是伊能嘉矩三十多年研究及寫作生涯的集大成之作。

1990年代,伊能嘉矩許多作品在臺翻譯出版,戰前出版的著作也陸續再版發行,當年,伊能嘉矩透過諸多文獻與踏查資料來詮釋臺灣,一百年後,我們藉由對伊能嘉矩的再踏查,讓臺灣歷史知識的研究得以在其所構築的巨峰上繼續前進……

點此觀看內文與書單。

展出時間:2018年4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回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原圖中心2018年4-6月「館藏導覽」徵稿

content-1-1-img

原圖中心為鼓勵讀者使用中心資源,並增加「館藏導覽」專欄文章的多元性,開辦館藏導覽徵稿,歡迎對原住民族議題、閱讀與寫作有興趣之讀者,一起加入原圖中心的開卷者行列,並領取專屬獎勵!

2018年4-6月的館藏導覽徵稿的書單已經出爐(點此看徵稿書單),歡迎有興趣投稿的讀者於於6/20(三)之前,以標題「原圖中心館藏導覽投稿_您的姓名」,將稿件寄至承辦人信箱:ntutiprc@ntu.edu.tw。

點此觀看詳細辦法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播下希望的種子:花蓮縣萬榮鄉馬遠國民小學

#

地點︱花蓮縣萬榮鄉馬遠國民小學
時間︱2018年4月13日

文字、攝影/高紫瓊

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下稱原圖中心)107年度第一場部落贈書來到了花蓮縣萬榮鄉馬遠國民小學(下稱馬遠國小)。去年(106)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為了使更多原鄉學生能使用、學習電腦基本技能,贈與馬遠國小電腦相關設備,並至馬遠國小辦理冬令營,原圖中心亦於同時了解馬遠國小所需的閱讀資源,並辦理本次的贈書活動。

布農族最早的居住地為南投縣,後來經過大遷徙,東至花蓮,往南至高雄及臺東山區。因語言及文化上仍有差異,主要分成六個氏族,分別為卓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郡社群及蘭社群。馬遠部落是花東縱谷最北端的布農部落,亦為花蓮縣唯一丹社群布農族部落,其舊稱「馬候宛」為「有木箱之地」。據說是從前有人住屋失火,屋內的木箱存放著貴重物品,主人為了搶救進入屋內,卻因此喪命,居民便以此命名,以誌不忘。光復後擬音改稱為「馬遠」,古名kunuan(固努安)意為「河階」,更深層之寓意為感謝與和平,緣由是當初祖先在遷徙前進行夢占後選擇此地,因而向鄰近富源村阿美族人借用這塊土地扎根,讓族人們得以居住,而有此深意存在……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看電影《海洋奇緣Moana》&「南・洋」文化饗宴

#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舊總圖二樓)
時間︱2018年3月31日

記錄/林恬慈

2017年為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下稱臺大博物館群)啟動十周年,為慶祝此意義非凡的日子,臺大博物館群去年(2017年)11月15日於校史館川流廳舉辦特展「南・洋:臺大博物館群東南亞與大洋洲「點」藏」,展示各博物館與東南亞和大洋洲相關的藏品,以國際視野的方式展現臺大博物群的典藏。同時,為吸引更多人士駐足校史館,並深入了解展覽中的跨文化議題,臺大博物館群邀請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下稱原圖中心)一同合辦「看電影《海洋奇緣Moana》&「南・洋」文化饗宴」映後討論活動,期盼能藉由輕鬆的電影觀賞與文化分享,啟發觀眾對東南亞與大洋洲文化之認識。

電影播放完畢後,觀眾們於中場休息享用茶點、交流觀影心得,隨即進入活動的下半場──東南亞與大洋洲文化分享。本場次分享人共有四位,分別是合辦方之一,原圖中心的專任助理高紫瓊、來自馬來西亞,就讀臺大政治系國關組的雲海芋、來自馬來西亞,目前為臺大歷史系研究生的鄭宏興,以及紐西蘭的交換學生Mabel Ye……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不求勝的英雄:解壓縮陳金鋒.zip

本書封面圖 《不求勝的英雄:解壓縮陳金鋒.zip》
陳金鋒口述;林以君, 李碧蓮著;遠見天下文化,2017

文/KT

陳金鋒,是臺灣近代棒壇中有著難以被取代地位的超強打者。生於臺南縣大內鄉,具有四分之三的西拉雅族血統,母親是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人,父親是西拉雅族與漢族的混血,因此,稱之為來自平埔族的「大內高手」也不為過。
《不求勝的英雄:解壓縮陳金鋒.zip》是一本醞釀了20年的陳金鋒傳記,1996年,陳金鋒首度出現在作者林以君的報導中,2016年,當陳金鋒準備退休時,腦海中認為最合適的執筆者,還是這位相識多年的林大哥。藉由閱讀這本書,讓我們一起探索「陳金鋒」如何能夠不追求勝負,卻依然可以成為廣大球迷心目中的英雄。
1999年起,陳金鋒開始挑戰美國職棒,七年的小聯盟歲月,每天過著重複且單調的生活,陳金鋒花了兩年的時間才適應小聯盟的環境,並持續在看似沒有盡頭的路上尋找光亮,直到2002年,方有機會站上大聯盟的舞臺,成為第一位在大聯盟出賽的臺灣球員……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百年踅音:田邊尚雄臺廈音樂踏查紀

本書封面圖 《百年踅音:田邊尚雄臺廈音樂踏查紀》
田邊尚雄等著;李毓芳、劉麟玉、王櫻芬譯;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文/廖偉辰

田邊尚雄(1883-1984)畢業自東京帝國大學物理系,課餘自修小提琴和西洋作曲,之後轉修音響心理學,並開始研究日本音樂舞蹈和中國音律。1919年出版《日本音樂講話》,將日本音樂發展歷史進行系統性的分期,成為日本音樂研究的第一人。1920年,在財團法人啟明會的資助下,執行一個關於日本本地及周邊殖民地的田野音樂調查計畫,成為日本海外音樂調查的拓荒者。
田邊為了記錄即將消失原住民獵首音樂舞蹈,在1922年得到其父好友,時任臺灣總督的田健治郎(1855-1930)的協助下,於1922年4月至臺灣,進行三個禮拜的臺灣音樂錄音和田野紀錄,為什麼田邊要不顧危險,前往當時尚未完全歸順於日本殖民政府的原住民地區進行音樂調查呢?主要目的之一是尋找日本民族及其音樂的來源。就民族來源而言,當時日本學界盛行日本民族源自馬來民族的說法,而田邊認為臺灣原住民或是沖繩宮古島、八重山一帶的居民便是屬於馬來民族,因此可藉由調查他們的音樂來了解日本上古時代的音樂樣貌……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羊道:游牧初夏紀事

本書封面圖 《羊道:游牧初夏紀事》
李娟著;時報文化,2013

文/吳均上

本書是作者李娟所著之「羊道三部曲」的第二本書,上接《羊道:游牧春記事》、下承《羊道:游牧盛夏記事》,講述的是於初夏季節,在前山夏牧場發生的故事。《羊道》系列是作者李娟與哈薩克游牧民族札克拜媽媽一家人一同生活,親身經歷了真真切切的游牧生活,艱辛卻也充滿滋味,她將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點點滴滴的紀錄了下來,寫就本系列。《羊道》甫上市即廣受歡迎並獲獎無數,已獲獎項包括2009年第一屆在場主義散文新銳獎、2010年第九屆上海文學獎、2011年年度人民文學獎以及2012年第二屆朱自清散文獎等等。
作者李娟出生於中國新疆奎屯建設兵團,生長在四川。2007年,李娟毅然決然離開了原本的工作崗位,來到北疆遼闊的大草原體驗游牧生活。這樣一個時代,在現代文明的物質生活逐漸掩蓋、埋葬古老而傳統的生活型態之際,作者李娟用文字引領我們一同進入哈薩克人──這也許是世界上少數的真正意義上的游牧民族的日常,可謂十分難能可貴。他們,一輩子沒有離開過這片土地、這片家園,年復一年地逐水草而居,跟隨著羊群的步伐,越過崇山峻嶺,生活隨著季節天氣的變化而調整;他們,從不曾停止前行的腳步……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tDAR (the Digital Archaeological Record)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s://core.tdar.org/
整理:林恬慈

tDAR是?
tDAR (the Digital Archaeological Record數位考古紀錄)是一個國際數位考古調查資料庫,其使用、開發和維護都由Digital Antiquity管理,Digitial Antiquity團隊致力於確保珍貴考古資料的長久保存,並擴展對這些資料的取得。
tDAR在過去幾年經歷了一些重大的變革,從一開始的美國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其中一項計劃,成長為今日的國際考古資料庫。

資料結合與tDAR
tDAR的出現是為了解決考古學研究上的重大挑戰──如何有系統地同步使用不同紀錄規範、或是整合多種組合或場址的資料。2004年,美國亞歷桑那大學的考古學家與資訊科學家組成一個團隊並提出提案,美國科學基金會因此舉辦了工作坊,其中與會者想出了滿足考古學需求的資訊架構改善建議,隨後並於2006年發佈於American Antiquity。同年,美國科學基金會補助了一個研究計劃,也就是數位資訊架構的原型──tDAR。這個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在此樣板的架構上,利用最新的資料整合技術發展綜合與比較研究。

成為標準化的數位資料庫
2008年,Andrew W. Mellon基金會贊助了由archaeolinformatics.org團體提出的計劃,因此使得tDAR由測試階段進入標準運作,並且成立Digital Antiquity單位,專門維護此計劃的穩定運行。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s://www.tacp.gov.tw/home01.aspx?ID=1
整理:吳慈恩

民國65年,臺灣省政府初期訂定設置「山地文化村」,目的在「為保存、維護原住民固有文化,提供學術研究及交流,發展社會教育暨配合觀光事業的發展」。而後於民國75年成立「台灣山地文化園區管理處」,隸屬臺灣省政府民政廳,次年正式開啟營運。民國83年第五次修憲將「山地」修正為「原住民」,機關名稱配合更名為「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處」。
民國86年7月1日改隸臺灣省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更名為「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民國88年7月1日省虛級化(精省),改隸行政院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機關名稱改為「行政院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民國91年3月25日奉行政院令更名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民國105年1月15日,改組更名為「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仍隸屬原住民族委員會。冀期藉由公部門文化園區主題性的存在,不斷累積其文化詮釋能量;也讓國內外人士藉由文化知性之旅的過程,瞭解並尊重臺灣原住民族文化。
此網站提供關於園區的介紹,包含交通資訊、體驗活動和特展成果等,以利民眾在前往之前可以先行了解與利用……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10
circle 2018《猴・DANCE》Showcase
circle 遙憶──鄒族兩社傳統領袖汪念月voyu peongsi、汪傳發''avai ''e peongsi紀念展
circle 2018民族誌影展巡演──臺灣大學放映場次
circle 《原來在這裡》臺灣原住民族陶藝展
circle 第六屆 MAKAPAH 美術獎徵件
circle 我的TALUAN不大(Putar)
circle 布農族東群部落學校原住民族教育中心課程──海端鄉巫師祭民族教育研習
circle 布農族東群部落學校原住民族教育中心課程──射耳祭文化與民族教育專業知能
circle 2018原住民族國際事務工作坊──南島女力分享交流論壇
circle 《獵與織》泰雅族KLESAN群文物特展──傳習工作坊:傳統地織機初階織布課程
circle 2018夏季閱讀講座「詠歎.樂未央──原住民文學世界中的想像、真實與記憶」
circle 《剝奪: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履踐相遇》
circle 國史館專題名稱:賽夏族祭典的氏族分工
circle 國史館專題名稱:撒奇萊雅族的家屋
circle 《漂流遇見你》及映後座談
回本期目次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