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最新消息]

【新書上架】《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林照真教授著

 

 2017.06.26-09.10為本校暑期假期,臺大社科通訊暫時改為月刊

[活動預報]

 2017.06.23 (五)【新聞所】恐怖主義與媒體:從半島電視台談起 Media and Terrorism: the Story of Al Jazeera

 

 2017.06.27、07.04【風險中心】能怎麼轉:啟動臺灣能源轉型鑰匙 系列講座

[榮耀分享]

 恭賀經濟學系陳虹如老師、社會工作學系趙曉芳老師榮獲本校105學年度優良導師

[國際交流]

 【頂尖大學聯盟計畫】哈佛演講系列--Paul Yunsik Chang

[活動報導]

【頤賢講座】新南向政策與產業發展 – 楊銀明講座

 

【風險中心】教師聯誼Happy hour

 

【頤賢講座】敦品勵學獎學金成果發表

 

【新聞所】出國採訪申請 新聞所兩同學通過

 

【風險中心】富邦全球化講堂:Renn教授「公民參與因應氣候變遷—理論與實踐」專題演講重點回顧

 

【公事所】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生暨教授團來訪

 

【院學生會】社科院服設計理念

 

【經統中心】教師聯誼Happy hour

 

【社工系】社工系接待澳洲臥龍岡大學社工學程師生參訪團

[學術研究]

 經濟系黃鴻教授發表Innovation, Imit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專班園地]

 2017年06月21日【經濟學系在職專班專題演講】

聯絡信箱:
cossnews@ntu.edu.tw

【新書上架】《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林照真教授著

      

借鏡《紐約時報》、《衛報》、BBC與半島電視臺
反思臺灣媒體如何面對數位新時代的崛起與挑戰
因為
新聞,在轉捩點上
臺灣,在轉捩點上

【本書簡介】

        林照真的專書《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一共分為十三章、兩大部分,分別以「全球媒體的轉型聚合」與「臺灣媒體的轉型聚合」兩大範疇來呈現各章節內容。她遠赴美國、英國與卡達,深入訪談《紐約時報》、《衛報》、BBC與半島電視臺,除了帶回第一手報導,更詳盡評析傳統媒體與數位新媒體的聚合現象。

  《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在「全球媒體的轉型與聚合」這個主題中,第三章主要針對《紐約時報》的聚合現象進行第一手研究,重點在於強調以傳統報紙聞名的《紐約時報》,如何在文字、平面照片外,引進影音、視覺圖表、社群媒體、互動媒體等進行多媒體的聚合。

  第四章、第五章則是討論聚合對傳統報紙轉型的衝擊,並以《紐約時報》與《衛報》的比較作為研究主軸,剖析《紐約時報》、《衛報》這兩家優質的傳統媒體,如何透過數位的新興科技人員與技術,發展資料新聞與視覺新聞。

  第六章探討擁有多平臺的BBC,如何在數位時代,順利在這些平臺上分享內容,進行跨平臺的聚合。

  第七章則是研究半島電視臺不同的聚合經驗,也探討半島如何因為跨文化的聚合,不斷擴大新聞的跨平臺運用,也因此能照顧最大多數、來自不同區域的收視者,進行跨文化的傳播。

  第八章試圖以「阿拉伯之春」為例,討論國際主流媒體使用社群網站的情形,關注大眾媒體在世界重大新聞發生時,如何使用、分辨社群媒體的內容。

  第九章則就幾家全球性媒體如何結合「社群媒體與主要媒體聚合」的情形,進行具體的案例說明與報導,並指出這些媒體皆以專業的新聞從業人員經營社群媒體,與國內的小編經營非常不同。

  在「臺灣媒體的轉型與聚合」這一部分,《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第十章主要處理「自由」、「壹傳媒」、「聯合」與「旺旺中時」等臺灣四大報紙集團,對新聞聚合的看法與可能相關的措施。

  第十一章針對臺灣七家24小時新聞臺如何使用新媒體進行監看,並且就監看結果與各電視臺相關人員進行訪問;作者發現臺灣的有線電視使用新媒體內容的現象非常普遍,但是新媒體來源不明,獲使用的新媒體內容又多偏向社會新聞與娛樂新聞,與古典的新聞價值或是公共價值,並無太大關聯。

  第十二章以「新瓶裝假酒」為題,探討新媒體的置入性行銷如何發生;並深度訪談相關人員,希望能在新媒體中,釐清新聞與廣告的分際。

  第十三章呈現國內目前試圖發展資料新聞的相關探討。透過實證研究,探討國內中央與地方政府資料開放相關情形,並且認為在大數據時代,資料新聞為媒體工作者必須強化的重要新聞技能。而在發展資料新聞時,也面臨新聞工作者應加強自己的資訊處理能力,同時也應學習如何與電腦科學的專業人士相互合作。

  林照真期待透過這本書,為全球的媒體轉型留下真實的學術研究紀錄,也希望臺灣的媒體產業、新聞教育人士能深刻察覺媒體聚合為不可逆,必須下定決心進行轉型與聚合,並為閱聽眾提供最好的新聞品質,才是新聞媒體的職責所在。

♡博客來

♡金石堂

♡三民

♡誠品

♡讀冊

 


2017.06.26-09.10為本校暑期假期,臺大社科通訊暫時改為月刊

  

▲TOP

2017.06.23 (五)【新聞所】恐怖主義與媒體:從半島電視台談起 Media and Terrorism: the Story of Al Jazeera

 

報名連結請點此

有學者認為,媒體即是恐怖主義的核心,恐怖攻擊的目的不僅是暴行本身,而是獲取大眾、政府與媒體的關注。

當各地恐怖攻擊頻傳,驚慌、悲痛、恐懼、憤怒,各種情緒隨著報導呈現於世人面前,同時,宣稱犯案的恐怖組織旗幟、聲明宣言也一次次在世界播送,進入人們腦海。

大量突發新聞報導讓恐怖組織不斷獲得報導聲量,如何迅速、正確並負責任地報導恐怖攻擊事件變成了當今媒體的挑戰。

二十年前成立於卡達的半島電視台,致力提供不同於西方主流媒體的觀點,並堅持新聞專業為無聲者發聲,但半島在911事件後因多次報導賓拉登與塔利班政權被貼上恐怖組織「傳聲筒」的標籤。

作為立足於中東的國際性媒體,半島如何面對恐怖主義在全球蔓延,編輯台有什麼樣的報導方針、該如何呈現多元面向,同時不淪為恐怖組織的宣傳工具?新聞工作者又是如何權衡在地觀點,如實傳達所謂「恐怖組織」的面目,並保全自身安危、免於恐怖組織的威脅?

-主講人介紹-
伊瑪德・穆薩(Imad Musa)
現職:半島電視台英語頻道|網路部門經理(Al Jazeera English, Online Manager)

生於巴勒斯坦,畢業於密蘇里大學國際新聞碩士,伊瑪德在媒體圈已有超過25年的資歷,紙本媒體經驗包含巴勒斯坦《Al Fajr》、美聯社耶路撒冷分部、《新聞週刊》;亦曾任職於路透社、美國廣播公司、自由之聲電視台等。

-時間 Time-
6月23日 星期五 23 June Fri.
18:10開放入場 (Admission Time)
18:30正式開始 (Starting Time)

-地點 Venue -
臺灣大學 新聞研究所 一樓攝影棚
(近辛亥路臺大後門,捷運科技大樓站)
1F Studio, Journalism Department, NTU
(near MRT Technology Building)

------------
本講座以英文進行,Q&A輔以中文主持,歡迎參加
The speech will be conducted in English
免費入場 Free Entry
------------

主辦單位:臺大新聞研究所
本講座為【地球之南:半島電視台系列講座】之一


2017年06月27日、07月04日【風險中心】能怎麼轉:啟動臺灣能源轉型鑰匙 系列講座

 

能源轉型是近年來台灣社會甚至全球面對氣候變遷時,都正在討論的重大議題。能怎麼轉?我們要補足「應做而未做的科學」,需更多細緻縝密的研究與創新的知識,來回應時代!
本書系列講座,第一場主題涵括全面性的能源成本以及從地方參與能源轉型。推動能源轉型,除了原先看得到的成本之外,也必須要考量到能源內、外部相關成本,以評析能源實際成本,同時促進在地公民共同參與能源轉型,此也是邁向能源轉型不可或缺的關鍵。第二場主題則是讓公民更貼近實際參與能源轉型,並從無感轉為有感。一般大眾也可以輕鬆認購太陽能板,甚至是提供屋頂、土地等能放置太陽能板的空間,當自身轉變為「有感」的利益相關者,參與太陽能板的募資、甚至是建設與維運,不僅可以享有穩定的售電獲利,共享綠能建設的收益回饋更能以實際行動共同支持能源與低碳社會的轉型。

第一場 深入能源轉型-從策略治理到參與學習

■日期:6/27(二)
■時間:18:30-21:00
■地點: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70號8樓之3)
■主持人:陳潁峰(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能源外部成本的治理挑戰與出路
講者:趙家緯(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地方能源轉型的社會學習與公民參與
講者:高淑芬(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與談人:洪申翰(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

第二場 集眾力,一齊轉 -以群募平台搭建全民參與綠能橋樑

■日期:7/4(二)
■時間:19:00-21:20
■地點: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 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北街 3 號)
■主持人:趙家緯(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主講者:陳惠萍(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
■與談人:吳心萍(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任)
■與談人:陳秉亨(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


▲TOP

 

 恭賀經濟學系陳虹如老師、社會工作學系趙曉芳老師榮獲本校105學年度優良導師

    

  ▲TOP

2017.06.14
【頂尖大學聯盟計畫】哈佛演講系列--Paul Yunsik Chang 

由本校和11所台灣大專校院組成的頂尖大學策略聯盟,與美國哈佛大學合作,藉由定期教研人員互訪及共同舉辦學術活動,深化彼此交流。

2017年哈佛大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領域學者將陸續到訪台灣,與國內學者和學生面對面,分享該領域最新研究趨勢及成果。繼五月中旬首波來訪學者政治學王裕華教授、經濟學Benjamin Golub教授後,社會學Paul Yunsik Chang教授也於6/14在本院發表演講,題名為"Democratiz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Movements in South Korea" (南韓的民主化與社會運動)。演講過後隨即進行由本院社會系范雲教授主持的座談,社會系何明修、劉華真兩位教授擔任與談人,對Prof. Chang的研究提出台灣觀點的見解,與會師生也熱烈參與評論。

Paul Yunsik Chang教授主要專業為南韓的社會與政治變遷。他的新書Protest Dialectics: State Repression and South Korea’s Democracy Movemen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對於南韓的民主化運動有深入的剖析,先前出版的South Korean Social Movements: From Democracy to Civil Society (Routledge 2011),對於南韓的社會運動如何影響民主化的歷程,也提出了創新的看法,是哈佛大學極有潛力的學術明星。

   


  ▲TOP

 

2017.06.08
【頤賢講座】新南向政策與產業發展 – 楊銀明講座

文/李維倫


建大工業楊銀明董事長以建大往中國、越南、印尼拓展的歷史,解釋新南向政策與過去南向政策的差異,藉此說明新南向政策帶來的經濟利益和機會。
除此之外,楊董事長也以建大作為一個輪胎廠商為例,如何因應共享經濟、自動駕駛等世界經濟趨勢,並從中找到利基及公司未來的定位和走向。

 


2017.06.09
【風險中心】教師聯誼Happy hour 

     本次活動以教師聯誼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辦,特別邀請了所有中心的校內外研究員。歡迎各位教師一同邀請來訪學者參與每週五教師Happy Hour。

 


2017.06.15
【頤賢講座】敦品勵學獎學金成果發表 

文/李維倫


頤賢講座課程選擇數個領域規劃不同的講題,每一堂課不同之講題均聘請傑出校友、企業家、校內外知名學者擔任講座,講述各領域相關問題之理論與實務,並在課堂中規劃綜合座談,進行講師與學生雙向溝通。
本次課堂邀請 7 位敦品勵學獎學金得獎同學,上台報告海外交換實習之心得。


 


2017.06.20
【新聞所】出國採訪申請 新聞所兩同學通過

文/陳潔

       

本學期新聞所出國採訪補助計畫有四位同學申請,兩位同學通過審查,分別是碩三趙軒翎及碩二的黃楸晴。
所長林照真說明:「這個申請補助辦法是希望鼓勵同學,能夠擴大自己的採訪視野,不要因為出差費而讓自己喪失在採訪上突破的機會,所以我們也希望能夠以有限的經費支持同學去做自己以前可能做不到的事。」
另外,林照真也提及,此次申請同學多與自身畢業論文有關,除此之外也希望可以為臺大新聞e論壇供稿。未來想申請的同學們,只要想寫的報導有其價值,所上一定會全力支持,因為一個有經驗的記者絕對勝過只是在校園課堂內的有限訓練。
黃楸晴表示對於通過申請一事十分驚訝,要前往越南採訪的她,屆時也會將自己採訪的所見所聞在e論壇中呈現。趙軒翎當初透過電子報得知申請消息,未來也將前往較遠的墨西哥採訪天文團隊。
林照真亦鼓勵其他同學多多申請,「希望同學能在學校有很多實戰經驗,這真的比什麼都重要,也可以瞭解新聞工作的意義,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將來別人會相信你是很不一樣的。」


2017.06.01-02
【風險中心】富邦全球化講堂:Renn教授「公民參與因應氣候變遷—理論與實踐」專題演講重點回顧

文/中心助理研究員 徐健銘

 

講者/Prof. Dr. Ortwin Renn 德國國際前瞻永續研究院(IASS)主任

        關於風險的知識

在討論氣候變遷治理上的參與方式時,風險相關的議題會一再出現。風險有三個元素,分別是複雜性、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模棱兩可)。複雜性意謂著在因果關係彼此牽扯的情況下,結果可能源自許多不同因素。這些因素又不見得單靠感官就能感知,如用眼睛看、鼻子聞來感受,而是需要仰賴科學儀器和模型來細緻地瞭解其複雜的成因。不確定性意指事件的內涵不能單單納入科學家和研究者來簡易判斷,其因果性必須要納入更多方面的知識來考量誰受益以及誰受害。模糊性則是指,即便是在因果關係看似確定的情況下,各方對於結果的詮釋卻充滿歧異,因此在缺乏共識的情況下,則難以擬訂下一步之政策。
氣候變遷風險正是此一複雜性、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彼此交織,且又帶有跨界特質的議題。例如每一個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僅佔一部份,但是加總起來的排放量就相當大,並且影響非常複雜。複雜到一個地步,一般人對於氣候變遷風險的成因與可能產生之後果的連結將無法想像。又如全球暖化下各地區的溫度改變和雨量分配等議題充滿著不確定性,如何解決或調適這些議題的作法更是充份體現氣候變遷風險的模糊性。要對這些議題進行協商,就必須處理同時兼具複雜、不確定且模糊之議題的跨界特質。

       風險治理 – 分析暨審議方式

風險治理強調在理解風險和管理風險上的循環,並且以風險溝通作為每個步驟的核心並彼此相聯。達成這樣的風險治理之前提,在於對「真實」(reality)和感知到的風險都給予重視,仰賴最適切的科學,並且基於整合政府、私部門、公民社會和專家的包容性模型。面對氣候變遷風險治理的跨界性,解決一個挑戰的過程往往也涵蓋了其它面向的挑戰,這需要很強的預測與評估。僅倚靠在市場上的試誤(try & error)作法並不恰當,特別是很多負面影響具有臨界點,一但超過臨界點之後影響將會變得非常巨大且無法控制。而風險的環環相扣亦使得線性模型並不適合被應用。所以風險治理非常重視預測,以及將公眾納入至何謂風險、如何衡量、如何檢驗及如何執行的討論中。傳統治理模式僅僅告訴人們如何執行,而這種方式在跨界的風險治理上顯然不合時宜;當代的風險治理則是強調納入利害關係人參與,反過來使每個人都成為影響結果的一部份。
利害關係人在參與中的兩大關鍵乃是參與的「涵蓋範圍(inclusion)」以及「結束條件(closure)」。「涵蓋範圍」包括由誰來參與,如要涵蓋哪些以及多少科學家、利害關係人和公眾;包括哪些選項、政策、情境、框架和偏好必須被納入;多層次治理的規模;以及應該納入何種時空尺度,是否需要考量未來世代等。而在「結束條件」上,什麼算是可接受的證據;決定什麼論點比較切實;什麼選項應當被指定以及決策的規則等都必須被預先考量。事實上,好的參與機制必須明確,且必須在進行參與之前徹底考量上述之兩大關鍵。

在風險治理當中,分析暨審議的方式先由「跨領域專家針對政策選項的機會和風險進行精確的證據導向評估,再基於各參與者的知識背景,全面性地探討各種選擇可能產生的結果與不確定性因素。參與者能在審議過程中參與形塑決策,評估自身的成本與效益,最後共同完成一項政策」。(1) 分析的特質在於保持證據的合理多元性、共同事實的需求、避免武斷,以及必要的新程序。在審議上則是基於論點而非立場與利益。特別是在審議的過程中要小心公平性、公共財、靭性和能力建立的變數。而關鍵在於前述的涵蓋範圍和結束條件的規則需被建立,必須要有明確的框架和範圍;另一方面則需要決策者足夠的重視此過程、且各方願意彼此學習而非試圖教化對方。

利害關係人參與機制

在審議的過程當中,不同的風險相對需要不同類型的參與者進入到不同類型的參與過程當中。有些風險比較單純,可能就不需要大量的參與,也只需要工具性的研究成果。而當風險涉及複雜性時,可能需要很多專家來瞭解其影響的機制和面向,這便需要納入更多的科學家和研究者進行知識性的參與。當面臨不確定性的風險時,例如因果關係不確定並非複雜的問題時,即便是科學家也不足以理解利害關係時,便需要納入受影響的利害關係人好集體做出最適當的解決方案。當風險模糊時,由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詮釋,這種情況下便需要更多面向上的貢獻,將各自的差異都表述出來並尋求解決差異的方式。當然,議題的風險特質是複合的,並且隨著對風險知識的改變,也會影響參與形式和行動者類型的考量。

BEKO:氣候行動計畫的公民參與案例

分析暨審議的方式在英國、瑞士、德國、丹麥和歐洲各地已經有具體實踐,並且證明可行。在巴登-符騰堡邦的氣候行動計畫中,分別以隨機挑選100位州民、線上申請參與以及線上參與的方式組成圓桌論壇討論電力供應、交通和家戶相關之議題。另外則邀請相關組織的專家組成圓桌,討論其它各面向之專業議題。最終,兩邊論壇的參與者共同在第二階段的論壇中,一同做出共同建議並遞交給邦政府。
(更詳細內容請點風險中心網頁)


2017.06.16
【公事所】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生暨教授團來訪

文/阮家銘

 

此次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的交流活動共有8位教授、40位學生以及3位行政人員等50餘位嘉賓來訪。活動一開始,由本所蘇彩足所長率先致詞歡迎貴賓來訪;並由彭錦鵬副教授、洪美仁助理教授與郭銘峰助理教授分別與來訪的師生們問候,也鼓勵大家除了校內的參訪,臺北擁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值得大家駐足欣賞、細細品味。

除此之外,由本所學生柯昀伶、陳子豪分別為大家介紹電子化參與、長照政策;藉由流利的英文跨越泰、臺兩地的隔閡。然而,兩國之間文化背景迥異,相似的政策可能在兩國有不同的發展,兩位講者精彩的介紹也引起來訪師生的好奇,雙方也就學術上進行了相當程度的交流。

活動最後,由彭錦鵬副教授帶領眾人參觀辜振甫先生紀念圖書館,藉由綠能建築的設計,也讓大家驚艷於科技和人文的結合,雙方之間的交流在最後完美的大合照中畫下完美的句點。


2017.06.22
【院學生會】社科院服設計理念 

麻花白、胸前的黛紫色翩翩飛舞。那是我們所熟知的社圖,化作今年社科院學生會的標誌。將社圖的身姿描摹下來,綴上社會科學院的英文縮寫COSS的,是李晟民柔和的筆觸。順著他的筆尖,社會科學被懸掛在我們的胸前。

李晟民,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從小就喜歡畫畫,畫卡通、畫人像,也畫生活。若說生活是一幅畫,晟民從前沿著可以自己控制的規律,畫著輪廓清楚的線條。走著走著,畫紙翻開雪白的一面,畫筆開始乘載著他對於嘗試新事物的熱愛。

問起他為什麼願意為社科院設計logo,他笑說:「因為白羽平哭著求我。」一生得這麼幾個摯友,或許就是生活中最明亮的色調,因緣際會是多麼色彩繽紛的註解。

晟民可以描繪出維妙維肖的人物畫像,也能夠畫出生動活潑的卡通人物。他之所以選擇以這幅社圖光景為題材,是透過實地訪查,細細體會社科院大樓的紋路而決定的。趁著暑假,和范旭承討論對logo的想像、希望它乘載的意義。數張草圖、不同方向,究竟要用什麼方法描繪這份想像,要如何代表社科院,在數次討論與親歷勘查後,一個溫柔的圖樣誕生了。

這份設計也和我們碰出璀璨的火花。仔細看,在COSS組成的社圖脈絡中,可以看見兩個對視的側臉。經由社科院的學生指出才發現的,這份意外的驚喜。晟民用溫柔的語調說著這有趣的插曲,正因為不是設計者當初的本意,才更添精彩。就像他和我們一樣,都在等待生命中為我們增添精彩的那個人。

【Logo設計理念】
1.以辜振甫圖書館為底圖,利用初步影像描圖的方式呈現出社圖的意向。
2.將視點放置在社圖的一隅,以透視法來觀之,可清楚見到一朵朵蕈菇,由左至中漸漸放大,由中致漸漸萎縮。從幼年、青年到壯年,中間兩朵相依的蕈菇象徵著成家立業,再由壯年逐漸步向老年,蕈菇漸漸萎彎、佝瘻,這一朵朵的蕈菇象徵著一個個人類生長的路程。
3.由Logo中蕈菇象徵為人進而衍伸出整個Logo的的意像,也就是一整個「社會」。由各式各樣的人逐步建構而成的,就是整個社會。
4.在社圖的左側,那面牆中藏有CoSS的字樣(也就是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的縮寫)。更神奇的是,仔細一瞧,你會發現那CoSS的字樣其實是由兩個對望的臉所構成的,更有人從中看出第三個臉的端倪!我想這就是社會科學的奧妙吧!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就會得截然不同的答案。
 


2017.06.16
【經統中心】教師聯誼Happy hour

       社會科學院之經濟資料統計研究中心與經濟系於6/16 (五) 15:30 於台大社科院 108 教師聯誼室,主辦「資料與社會科學分享會」,由本院教師與IBM 團隊分享研究成果。會後接續社科院happy Hour 聯誼,亦提供美食佳餚,舒緩各位同仁一週工作的辛勞,在熱絡的氣氛裡用一顆愉快的心結束了本週的週五教師Happy Hour。 


2017.06.16
【社工系】社工系接待澳洲臥龍岡大學社工學程師生參訪團

       澳洲臥龍岡大學Health and Society Comprises學院社工學程於2017年6月4-14日率約同2位老師、14位大學部、研究生團來訪社會工作學系。
社會工作學系與伊甸基金會合作接待,由伊甸負責前半段6月04-08日行程。
自6月09日(五)起由陳怡伃老師規劃整日之課程、工作坊,雙方探討並分享下列主題:International volunteering, Children and youth, Aboriginal community, LGBTQ , Refugees & Migration
兩系的師生有充實的討論與交流,收獲豐富。

陳怡伃老師並安排交流團至下列機構參訪:
◆One-Forty (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
一個創立於台灣,旨在關心培力東南亞移工(外勞)的非營利組織。
期待透過三大主軸計畫,翻轉移工自身的命運,重新開創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1. One-Forty School 移工人生學校
第一個專為東南亞移工設計的線上線下學習社群。實地訪查移工的需求,提供各式實體/線上課程,讓移工了解自身權益、習得第二外語、學習商業知識與財務規劃及習得具體技能。
2. Open Sunday 東南亞星期天
建立台灣人與東南亞移工友善的交流場域,真正開啟雙方的對話,認識東南亞最真實的樣貌,也建立實質友善的台灣社會。
3. Migrant Life Channel 移工故事頻道
一個記錄並傳播移工故事的創意媒體,藉由不同策展形式與傳播管道,將最完整真實的故事在社會中擴散,帶來認知、想法、行動上的改變。

◆芒草心Homeless Taiwan
芒草心是由一群服務街友的第一線人員組成,期待以更實務的角度協助無家者及貧困者。除了開始實際規畫執行無家者自立方案,如街友導覽 (街遊)、自立支援中心;也著手舉辦流浪生活體驗營、「呷飽未」社區共食餐桌,期望透過更多體驗與交流,進一步幫助外界了解貧困者的生活樣態;期待透過這些方案的推動,培力芒草心的服務對象,除了足以自立之外,更能進一步為自己發聲。

當天也為臥龍岡大學交流團安排由街友以「真人圖書館」方式現身說法,述說個人經歷及街頭生活現狀。

◆台灣社區實踐協會Southern Wan-Hwa Community
台灣社區實踐協會以結合學術資源與實務場域,運用多元的社會工作方法,與居民共同參與、平等對話,以敘事、反思、行動的實踐方式,培力社區,看見社區差異性;經營社工社群,創造扎根性的社區工作,成就社區理想為宗旨。
目前主要服務南萬華,並扎根在萬華區新安里。
在社區據點中提供兒少課後陪伴,以及家庭生活支持;此外,也團結社工與多元社群,並串連社區網絡以及組織在地居民,發展在地的社區合作經濟。期待能與人、與社群、與社區共創和共享生活。


▲TOP

經濟系黃鴻教授發表Innovation, Imit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uthor:
Hong Hwang,
Jollene Z. Wu,
Eden S. H. Yu

 

■Published In: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ume 20, Issue 1
February 2016
Pages 138–151

經濟系黃鴻教授於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期刊發表期刊論文
■Abstract:
This paper sets up a vertically related market model in which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are endogenously determine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 protection on less-developed countries. It shows how a less-developed country switches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as it develops.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PR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U-shaped. The IPR protection tends to go down and then go up as income rises. This finding also conforms with that in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IPR protection.

2017年06月21日【經濟學系在職專班專題演講】
【在職專班專題演講】

講題:TBA
主講人: 李紀珠(新光金控總經理)
時間: 2017年06月21日(週三) 19:00-21:20
地點: 普通教室 103
 

本院經濟系、政治系、國發所皆設有碩士在職專班,專班學員為來自政府單位及社會各界的菁英,社科通訊特別設立專班園地,除了介紹專班的招生及課程訊息之外,也希望能報導專班的活動、介紹學員、促進學員與在校生的互動,歡迎專班學員踴躍投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