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臺大出版中心電子報
本期目錄 第七期 / 發行日期(2014.04.25)/ 每月出刊  
 
本月焦點  臺灣學術出版走向國際化──臺大出版中心領銜七家國立大學出版社,參加2014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年會書展
注目新書 李東華教授專書出版,梳理1945-1950年代臺大校史
活動快遞 「數位人文,史家的新技藝?」系列講座
活動報導

作為戰後臺灣的一面「鏡子」──若林正丈教授「中華民國的臺灣化──戰後臺灣政治史」講座側記

新書布告 《日本昔話語彙の研究》、《親恩難報──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蔡惠如資料彙編與研究》
 
 
本月焦點

 

 

 

臺灣學術出版走向國際化──臺大出版中心領銜七家國立大學出版社,參加2014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年會書展

為向海外展現臺灣的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成果,延續2014台北國際書展的大學出版社聯展積累的能量,臺大出版中心領銜七家國立大學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中央大學出版中心、交通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政治大學出版社、臺北藝術大學出版組、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於2014年3月28日至30日,在費城盛大舉辦的美國亞洲研究學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首次聯合舉辦海外書展。 

美國亞洲研究學會成立於1941年,為一非政治性、非營利性的國際學術組織,是全球最大的以亞洲研究為主題的學術團體,擁有八千多名會員,每年春天定期於北美舉辦為期三天的年會和書展,齊聚來自世界各地頂尖的亞洲領域學術研究者以及學術出版社等,是以學術出版為核心發展的大學出版社不能錯過的盛會,也是臺灣的國立大學出版社首次嘗試海外書展的絕佳場合。

【繼續閱讀】


 
 
注目新書

 

點選ISSUU試閱

 

 

 

李東華教授專書出版,梳理1945-1950年代臺大校史

從臺北帝國大學轉型為臺灣大學的第一個五年,是理解臺灣近現代學術史的發展脈絡,不可忽略的關鍵。本書是李東華教授生前力作,為其臺大校史研究的總結集。全書共收錄十篇文章,包括正文七篇、附錄「傅斯年相關研究」三篇,書中以光復初期的羅宗洛、陸志鴻、莊長恭、傅斯年四位臺大校長任期及臺大文學院為主軸,以人事更迭、政策更張為經緯,展開深入論述,更對臺灣史學研究從臺北帝大到臺大的傳承與轉折,提出探討。1945至1950年是臺北帝國大學轉型為臺灣大學的關鍵時期,當時的臺大經歷困境與衝突、過渡與轉折、傳承與創新,同時也是臺灣整體學術、教育、文化發展的縮影。本書是認識臺大早期校史,也是理解光復初期臺灣學術發展脈絡的極佳途徑。

【繼續閱讀】

 

活動快遞

 

 


 

「數位人文,史家的新技藝?」系列講座

系列講座之一

史家與數位時代

主講/王汎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
主持/項潔(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時間/5.13(二) 8:00pm-9:00pm
地點/誠品書店臺大店3F藝文閣樓

 

系列講座之二

一個歷史研究者的數位之旅

主講/吳密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主持/項潔(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時間/5.27(二) 8:00pm-9:00pm
地點/誠品書店臺大店3F藝文閣樓  

【繼續閱讀】


活動報導

 

 

【活動影片連結】


作為戰後臺灣的一面「鏡子」
若林正丈教授「中華民國的臺灣化──戰後臺灣政治史」講座側記

文◎李芃萱(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生)

在新書《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出版之際,作者日本早稻田大學若林正丈教授於3月14日在誠品書店臺大店,以「中華民國的臺灣化──戰後臺灣政治史」為題講演。此場講座由臺大出版中心主辦,臺大歷史系吳密察教授主持、政大臺灣史研究所薛化元所長引言。若林教授認為他的書可以作為一面鏡子,反映臺灣人民對於自己的看法。

【繼續閱讀】


 
  新書布告
 

《日本昔話語彙の研究》

林立萍著

至今,鮮少從日語教育的觀點討論「日本昔話」。但是從兒童是主要聽眾之點觀思之,推測所使用之詞彙的難度應不高。即使本身缺乏文藝性,但隨處所浮現之庶民的情感與生活文化,實為珍貴之語料。本書從語言與文化接觸面之詞彙切入,從詞彙量的角度觀察其樣態並試圖建構日本昔話基本詞,以期了解其是否有益於日語學習及日本文化之認識,或是該如何活用才能對學習日語及接觸日本文化有所助益。衷心期盼些許的究成果能對日語教育、異文化之理解與認識乃至於基本詞彙研究、計量詞彙研究、比較詞彙研究有所貢獻。

【繼續閱讀】

 

《親恩難報──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

鄭雅如著

本書以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為主題,關注人與制度、文化如何互動折衝。從官僚制度、禮律規範、社會習俗、宗教文化等脈絡,考察士人如何實踐當時社會所認定的子道,包括:養親、服喪、葬親、祭祀,以及於唐代獲得長足發展的追贈先世和追薦冥福。分析士人實踐孝道可能遭遇什麼困難,行孝重心落於何處,孝道的評價標準有何變化。藉由重建唐代士人身處之倫理體制與情境,捕捉唐代士人的生命經驗,以及唐代孝道文化的特質。

【繼續閱讀】

 

《蔡惠如資料彙編與研究》

廖振富編著

蔡惠如是臺灣民族運動的先覺者,本書透過其作品、詩文與其他相關報導,以及友人日記記載,建構出蔡惠如的完整形象,以呈現於世。書中所收蔡惠如作品與文友相關詩文,曾參考謝金蓉編輯《蔡惠如和他的時代》一書,並重新逐一核對出處,加以校正增補。至於導論專文,係編者根據本書編輯過程中所發現之新資料撰寫而成,曾發表於《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7期(2013年10月發行)。書後所附年表皆詳細交代出處,以方便查考。

【繼續閱讀】

 

 

;
臺大出版中心 臺大出版中心電子報
地址:10087 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8號
臺大水源校區澄思樓2樓
電話:(02)3366-9302
傳真:(02)3366-9986
官網 臉書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