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3 人景互動模式 (改繪自Tress & Tress, 2001, p.151)
附圖3的實線垂直橢圓分別代表人景互動模式中的感知地景(右側)及人類(左側),人與地景的互動可區分為物質互動循環與心智互動循環。前者發生在自然環境(下層迴圈),人類活動對地景產生作用,地景也提供人類原料、空間、食物及其他生存的必要物資。後者與人類文化相關(上層迴圈),人類感知地景及其變遷,從而產生反應。從思考與反應中,人類會構想地景,並產生一幅心智圖像(mental image),再從構想的預期現實(expected reality)與實際感知的感知現實(perceived reality)的比較中作出結論。這種比較行為會影響人類的後續活動之決策,以及修正未來的行為,導引地景系統的發展方向。
地景史研究必須從地景現場及其他場所蒐集與整合諸多地景相關圖資記錄,以勾勒古地景,推導地景變遷過程與人景互動模式。從而瞭解研究區的地景歷史,再以過去經驗為本,管理與經營現代的地景系統,其研究架構詳如附圖4。
附圖4 地景史的研究架構
地景史的研究方法
地景史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調查(fieldwork )與文案調查(desk research)。田野調查是指實際至地景現場履勘,以確認地景(或潛在地景)的類型與特徵。文案調查包括查閱地景特徵(landscape features)相關的一手與二手資料,例如地圖、航空照片、書籍/方志、期刊/雜誌、報紙、電話簿等。透過多時期的航照可以確認消失的地景特徵,以及地景變遷的趨勢與過程。地景特徵可用以推測早期的土地利用狀態,例如採礦剩餘的雜石會堆放於附近,時間一長就堆置成一座小丘,有人稱之為「捨石山」,從捨石山之地景特徵可以推測該地的早期礦業活動。
Crosby(2005)指出有些研究者對目前看到的地景相當感興趣,進而深入研究其演進過程,例如Wittering的研究團隊探討Thriplow村落(鄰近Cambridge)的地景史,研究方法包括:
- 文獻瀏覽:從報紙、書籍、研究報告、期刊、雜誌、電子媒體及其他相關資料裡找尋研究相關的資訊,並瞭解;
- 田野調查(現場觀察):地景本身是最重要的資料來源,唯有實地查訪才能深入探索地景,這也是地景史研究裡無可取代的一件工作;
- 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瞭解受訪者的想法或感知也是地景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可採用結構化、半結構化或非結構化形式進行深度訪談或問卷調查;
- 圖像分析:地圖或航照將地景現況圖像化,每一幅圖像把特定時間內的地景「凍結」,多時期的圖像可用以推論地景變遷的演進過程,驗證地物或地理現象存在與否,或作為推估存續期間的參考;
- 圖資比對與分析:有些書面記錄屬於不精確的間接證據,必須與田野調查記錄、地圖(或平面圖)判釋成果、文獻史料記載進行交叉比對(cross-reference)與分析,以驗證地景變遷理論的正確性;
- 跨學科研究:有必要時必須尋求其他學科專家或研究部門的專業協助,例如考古挖掘工作。
高雄港扇形車庫:地景史研究舉例
扇形車庫是日治時期台鐵西部幹線開通後,興建用來維修與保養蒸汽機車的場所。台灣的扇形車庫共有六座,分別位於現在的台鐵台北站、新竹站、彰化站、嘉義站、高雄站、高雄港站。彰化扇形車庫共有12股道,每個股道的角度為8.25度,總計扇形角度為99度,是台灣僅存的扇形車庫,也是世界仍在使用的少數扇形車庫之一,彌足珍貴。高雄市的兩座扇形車庫,位於高雄港站者較大,稱為「高雄港扇形車庫」,位於高雄站者較小,謹稱為「高雄扇形車庫」,以資區分。
二次大戰期間,美軍轟炸高雄濱線鐵路及高雄港碼頭,高雄港扇形車庫並未倖存於此次轟炸。此外,扇形車庫的相關文件也未能留存,只有幾張扇形車庫的航照與照片留存,難以探究車庫的興建歷史。從農航所拍攝的4張不同時期航照(附圖5)可明顯看出,台灣光復後台鐵當局只有局部修復這個慘遭炸毀的扇形車庫,在1983及1985年航照裡仍可見機車或車廂停在扇形車庫的鐵道上(附圖5左及中左),可見台鐵當時仍在使用這個車庫。1989年航照中沒有機車或車廂停在扇形車庫(附圖5中右),不過車庫的結構仍相當完整,在1993年航照裡高雄港扇形車庫已被夷為平地(附圖5右),拆毀日期介於1989至1993年間。
附圖5:1983-1993年航照中的高雄港扇形車庫 (圖片來源:農航所)
附圖6是1945年美軍測繪的高雄都市圖,經校正及套疊後,確認高雄港扇形車庫遺址位於高雄港站的南方偏東約220公尺處,臨近漁人碼頭,現在已經改建為停車場供遊客使用。航照中由樹林與鐵軌形成的扇形弧線仍舊清晰可見(附圖6右),車庫遺址北側正在進行高雄捷運橘線西子灣站(O1站)建造工程;中間與南側為停車場,轉車台遺址則成為聯外道路的一部份。
附圖6:高雄港扇形車庫遺址套疊 (圖片來源: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群立科技公司)
高雄港扇形車庫的影像被日治時的無名攝影師透過鏡頭保存下來,附圖7是高雄港扇形車庫的翻攝影像,北側4股道庫房屋頂上貼近屋簷的煙囪是其主要特徵(原始圖片由林育如小姐提供,翻拍自高雄港車站前的解說牌)。車庫的牆壁、窗戶、屋簷與煙囪排列而成的圓弧線條和周圍的鐵道弧線形成鮮明對比,其旁的平坦空地,更加凸顯了這個圓弧結構體的動感曲線,只可惜現代人已無緣親睹這個有著圓弧造形且風格獨特的高雄港扇形車庫。
附圖7:老照片中的高雄港扇形車庫 (翻攝:林明璋,原始圖片由林育如小姐提供,翻拍自高雄港車站前的解說牌)
地理資訊系統科技在地景史研究的定位
地景史的研究取向類同於歷史地理學、環境史、地景考古學,相較之下,地景史可被詮釋為專注於討論古地景、地景變遷歷史與人景互動模式的研究領域。地景史的研究觀點與文化地景的歧異在於,文化地景的研究視自然地景為呈現人類文化活動的空間場域,並非研究主體,自然地景只是文化景觀的附屬品,並未以全面性或平衡的觀點來探究地景的變遷歷史。
地景史研究應用歷時性地理資訊系統(diachronic GIS)方法,以地理資訊系統為工具,使用大量及多時期地理資訊,例如地圖、航照、衛星影像、空間統計及文獻史料等來解析地景變遷歷程。這些圖資種類繁多、內容歧異,因此具備整合不同種類圖資與準確定位能力的地理資訊系統科技勢必會逐漸融入於地景史研究,以建構地景敘事。
結語
地景史研究首重圖資蒐集,每一份圖資就像是一片拼圖,研究者試圖從拼圖中拼湊出該地的地景史。研究的相關圖資通常難以蒐集齊全,根據殘缺圖資推論而來的地景史或地景變遷理論可能只是歷史全貌的管窺。隨著時間消逝,能夠用以重建地景史的拼圖勢必會日漸殘缺,研究工作也將會日益難行。地理資訊系統科技的進展使圖資的處理、分析與準確性大幅提昇,對於地景史研究助益甚巨。
註:本文改寫自林明璋(2009)地理資訊與地景史,科學發展,439:14-21。